郭小亮
摘要:當前,我國犯罪一直呈上升態(tài)勢,導致刑事司法工作壓力巨大,研究非犯罪化的實現(xiàn)路徑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廣義上理解,非犯罪化包括立法上的非犯罪化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我國轉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刑法立法模式決定了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我國當前非犯罪化的主要路徑。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可從三個層面展開,它包括偵查階段的非犯罪化、起訴階段的非犯罪化和審判階段的非犯罪化,每個階段的非犯罪化其具體實現(xiàn)方式存在差異。
關鍵詞:非犯罪化;司法路徑;偵查;起訴;審判
中圖分類號:DF792.9
文獻標識碼:A
非犯罪化作為當今世界性的刑法改革運動,從其發(fā)端到現(xiàn)在已有半個多世紀。但是,受傳統(tǒng)重刑主義刑事政策的影響,犯罪化一直受到國人的推崇和偏愛,而非犯罪化則在“嚴打”的強勢話語中遭受指責和冷落。實際上,非犯罪化與犯罪化都是刑法的基本特性,不能偏廢任何一方,正如我國臺灣學者林山田所說:“犯罪化與去罪化如汽車中的油門與剎車,一味加油,固然可以使汽車飛速前進,但易肇禍,導致人命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可是老踩剎車,行車固然安全,但車行緩慢不前,故油門與剎車必須交互使用,不可偏廢一方?!?/p>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犯罪數(shù)量一直持續(xù)攀升,突發(fā)公共事件和群體性事件也呈現(xiàn)出上升的態(tài)勢。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2008年全國受理和審結案件數(shù)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0 553件,審結7725件,同比分別上升29.53%和24.20%;全國各級法院受理案件突破1千萬件,達到了10711275件,審結9839358件,同比分別上升10.91%和11.17%。與1978年相比,2008年全國法院審結案件數(shù)量是1978年的19.5倍。面對數(shù)量龐大的犯罪現(xiàn)象,國家有限的司法資源難以有效應對。一位記者曾描述他所見到的法官的工作是“5+2”,即一周5天工作日,加上2天公休,7天工作不歇班;同時也是“白加黑”,即白天工作,晚上還要加班。
面對數(shù)量龐大并不斷增加的犯罪現(xiàn)象,如何合理有效地分流一部分刑事案件,實現(xiàn)輕微犯罪的非罪化,從而集中利用有限的司法資源應對嚴重刑事犯罪,維護社會穩(wěn)定,已成為我國目前刑事司法亟待解決的難題。在構建和諧社會并倡導“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時代背景下,合理借鑒非犯罪化的觀念,積極嘗試和構建我國非犯罪化的實現(xiàn)路徑,對我國當前和今后的刑事司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非犯罪化的界定
對于什么是非犯罪化(decriminalization)這一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我國學者張明楷認為,非犯罪化一般是指將迄今為止作為犯罪處理的行為,不再以犯罪論處。我國臺灣刑法學者林山田教授認為:“非犯罪化是針對現(xiàn)行刑事實體法所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通過刑事實體法的修正,將其刪除,使其從刑事制裁體系中除籍,而不再是刑事實體法所要加以處罰的犯罪行為;或者是仍舊保留為犯罪行為,但舍棄刑罰的執(zhí)行或為附條件的判決,從而使行為人不受到刑罰的制裁;或是增設追訴要件,或者在刑事程序法上規(guī)定不予追訴等。”歐洲委員會出臺的《非犯罪化報告》認為,非犯罪化可以通過立法活動進行,也可以經由司法機關解釋立法的途徑來實現(xiàn),因此,非犯罪化可以被區(qū)分為“法律上的非犯罪化(de juree decriminal-isation)”和“事實上的非犯罪化(de facto decrimi-nalisation)”?!胺缮系姆欠缸锘保侵浮靶塘P制度擁有的作為對特定行為的正式反應的制裁范圍收縮的過程”,亦即改變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將特定行為從刑法干預范圍中排除出去的立法過程;“事實上的非犯罪化”,是指“盡管刑罰制度的正式能力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但刑事司法制度對特定情況下特定行為(逐漸)減少其反應活動的現(xiàn)象”。
非犯罪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國外學者多從廣義來理解。筆者認為,對非犯罪化應作一種相對廣義的理解。一方面,立法上程序的非犯罪化當然屬于非犯罪化;另一方面,基于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學性以及法律的安定性,立法上的非犯罪化需要漫長的過程,因此,司法程序上的非犯罪化必然成為司法實踐中非犯罪化的主要路徑。從世界各國非犯罪化的實踐來看,司法程序上的非犯罪化往往構成非犯罪化的主要方式,這也是非犯罪化思想得到世界各國推崇的重要原因。據(jù)此,可以將非犯罪化界定為:非犯罪化是指通過正式的立法程序把某種犯罪行為從刑法中刪除,或者雖然立法機關對某種行為仍然規(guī)定為犯罪,但事實上對該行為不作為犯罪處理,從而減少刑法對該類行為的正式反應。
二、我國非犯罪化的司法路徑
(一)偵查階段的非犯罪化
在偵查階段,司法機關可以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以及當事人對案件處理所持的態(tài)度,過濾一部分輕微的刑事案件,避免其進入審查起訴程序。這種過濾處理方式有助于減輕司法機關的辦案壓力,提高訴訟效率,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司法資源。同時,這也充分尊重了當事人雙方的意愿,有利于被害人的利益保護和修復,從而保障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1、通過偵查機關對當事人和解的審查處理實現(xiàn)非犯罪化
在偵查階段,應當賦予公安機關對少量刑事案件達成刑事和解的審查處理權。對于符合自訴條件的輕微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達成和解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jù)和解協(xié)議不再立案;雙方在立案之后達成和解的,公安機關有權撤銷案件。筆者認為,賦予偵查機關對一定案件的實體處理權,通過不予立案和撤銷案件的方式,避免案件進入司法程序,能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國家司法資源。對于偵查階段的和解工作,要注意三方面的問題:第一,偵查機關有權進行和解的案件應當限定在輕微刑事案件范圍內比較恰當,即最高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單處罰金的輕微刑事案件,包括自訴案件、輕微的傷害案件、未成年和在校大學生犯罪案件、交通肇事案件等。第二,偵查機關對和解案件的審查標準。偵查機關對當事人和解的案件應否做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鑒于刑事和解是當事人雙方自愿達成的協(xié)議,偵查機關作為中立方對和解協(xié)議進行審查的重點應是當事人和解的自愿性和公平性,而且由于案件處于偵查階段,因此對案件事實和證據(jù)不必與起訴和審判階段作同等嚴格的要求,可以把標準適當降低。當然,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xié)議不得違背公平公正原則,不能損害國家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利,否則偵查機關有權把案件轉入訴訟程序,進行立案偵查。第三,對當事人事后反悔的,如果和解協(xié)議系當事人自愿且無明顯不公正的情況,偵查機關可以維持原決定,要求當事人履行和解協(xié)議。反之,若當事人要求偵查機關立案的,偵查機關應立案偵查。若偵查機關不立案偵查,同級檢察機關可以要求其立案偵查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