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濤
雷鋒,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幾十年前,他的事跡讓中國大江南北掀起了廣泛的學雷鋒活動,至今不衰。40多年過去了,經過時間的磨礪,“雷鋒精神”不僅沒有與時代脫離,反而成為“再單純不過的符號”——“做好事”這一貼切、平實的口號的代名詞,為21世紀的中國人所認同。
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跡
雷鋒出身于窮苦農民家庭,1940年出生,7歲淪為孤兒。新中國成立后,雷鋒立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他以“釘子”精神刻苦學習,提高本領;以甘當“螺絲釘”的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他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并身體力行。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因為工作出色,雷鋒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評為“模范共青團員”、“節(jié)約標兵”,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經常應邀到各地作報告。1962年8月,雷鋒不幸因公殉職,終年僅22歲。
雷鋒的模范事跡和高尚思想在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新華社、《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主要媒體紛紛對雷鋒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加大宣傳力度,1963年毛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聲常常在人們身邊響起,而且大家一見到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鋒。幾十年來,中國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每年的3月5日是中國的“學習雷鋒日”。
中國人對“雷鋒在海外”很關切
20世紀80代末90年代初,國內曾有報道說,美國西點軍校內有一尊雷鋒的半身塑像,會議大廳掛著的幾幅畫像中,第一個就是雷鋒,學校還把雷鋒日記中一些名言印在學員學習手冊扉頁上。此后,有關西點軍校和雷鋒的傳說愈傳愈廣,以致《紐約時報》在1998年的一篇報道中這樣評論道:“中國人對于西點學雷鋒的事情非常關心?!?/p>
正是由于雷鋒在中國人心目中地位甚高,很多去美國的中國人不辭勞苦前往西點軍校尋找“雷鋒”,結果均失望而歸。2002年3月,美國西點軍校公共關系辦公室的克里斯蒂娜·安克拉姆對相關傳言進行澄清,希望澄清的原因是,西點軍校兩年多來接待了1萬余位前來尋找雷鋒像的中國游客,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辟謠,已經筋疲力盡。
該校一名公共事務負責人解釋說,西點軍校作為一所聞名世界的軍事院校,每年都要推出一批外國優(yōu)秀的軍事人物進行宣傳,并在活動中推出他們的雕像,雷鋒雕像被推出過也是有可能的。
外國人眼中的雷鋒
起初,西方一些學者在研究雷鋒的生平時,對他的英雄事跡似乎只是一知半解,他們并不理解什么叫做平凡中的偉大。不過,隨著中西交往的加深,“雷鋒精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認識。2008年,堪培拉的奧運圣火傳遞中,能看到很多身穿雷鋒T恤的澳洲人。
20世紀70年代中期,瑞典最大的早報《每日新聞報》駐北京首席記者向瑞典國內發(fā)去了一篇報道,詳細介紹了中國正在進行的“學雷鋒運動”。然而,瑞典的排字工人對這個中國名字難以理解,他們把雷鋒的名字打成了“Leif Eng”,所以瑞典的報刊書籍中經常會出現這么一個奇怪的名字,其實就是雷鋒。
不過,海外史學家出版的一些著作中,往往會把雷鋒和跟中國的“政治”聯系在一起。美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學研究學者邁斯納曾指出,學雷鋒活動與廬山會議后的一系列政治運動有密切關聯,雷鋒是第一個被作為標準的毛澤東主義道德典范,并具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而被大力宣揚的軍人英雄…… 美國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費正清分析了跟學雷鋒相關的若干政治事件后,進而認為此項運動有多方面的效果,如“對毛的迷信崇拜”、“體力勞動”、“全民教育”等等。
或許雷鋒紀念館厚重的留言簿更能體現人們對雷鋒的看法。據相關資料介紹,幾十年來,來自約7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數萬外賓、新聞媒體以及諸多觀眾在參觀了雷鋒紀念館后留了言。1964年來到撫順雷鋒紀念館參觀的日本人池上芳男在留言簿寫到:“要讓更多的日本青年到中國學習雷鋒,學習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徹底的革命精神?!边@是最早一批到雷鋒紀念館的外賓留言。
德國一家旅行社導游何曼珠來到仰慕已久的雷鋒紀念館后,興奮地告訴紀念館工作人員,在德國,很多學生和旅行社導游都買有《雷鋒日記》和《雷鋒故事》兩本書,大家都很喜歡雷鋒這樣的人。美國教師葛佩芝的話或許最能代表大家的心聲:“如果世界上有更多的雷鋒,那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