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恭
張友憲南京人,別署二乾書屋主人?,F(xiàn)為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院院長。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中國畫專業(yè),并留棱執(zhí)教。1984年在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學(xué)習(xí)。1992年在上海美術(shù)館舉辦第二次個人畫展,1993年在江蘇省美術(shù)館舉辦《張友憲畫展》。1997年應(yīng)邀參加江蘇美術(shù)家赴德國畫展。2000年在江蘇省美術(shù)館舉辦《張友憲羅漢系列畫展》。出版有《畫家之路·國畫山水》《友憲素描》《美術(shù)家之路·國畫人物》《張友憲芭蕉系列選輯》《張友憲水墨畫》《張友憲中國畫作品選集》《張友憲人物畫精選》《張友憲扇面畫精選》《中國畫教學(xué)大圖典·寫意花鳥卷》《黃瓜園畫譜》(人物、山水、花鳥三冊)等。
高古而簡勁,雄渾而蒼穆;飄逸而雅致,詭異而夢幻……氣韻高清,不遺五彩。有抽象與統(tǒng)一,寫實與寫意的水乳交融,有歷經(jīng)風(fēng)雨之后的綻放和返璞歸真的極致……這,便是張友憲先生的畫。
綜觀張先生的畫作,約略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古典的,從中國歷史或典籍野史中擷取題材,表達出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真如灼見;一類是現(xiàn)實的,顯溢著濃郁的時代特色和強烈的生活氣息。
比如面前的這幅畫:一截松枝,幾片針葉。流暢夸張的線條勾勒出一個手執(zhí)一筆,縱情狂笑、寬袍大袖的古人。畫題:梁楷造像。
粱楷者,南宋人也。祖籍東平,身居錢塘,同代大家賈師古之高足。工人物佛道鬼神,兼及山水花鳥。創(chuàng)堿筆畫法,飲譽中國畫壇千年而不衰。其性放蕩不羈,爛履敞衫,一杯在手,戲王侯,傲公卿。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這幅畫曲盡粱楷天地之間任我恣性縱意、高情遠致之態(tài)。
我久久地端視著這幅梁楷造像,由衷欽佩作者的構(gòu)思和那管力透紙背的鐵筆。雖然,亂花迷人眼的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不可能再去當隱隱逸士,但那斜眼世俗,藐視權(quán)貴,潔身自好,適意而為的特立獨行人格和個性,則是我們當今不可或缺的。這不是提倡漠視現(xiàn)實,超然世外,而是在于此畫給予人的一種精神的力量,或許這就是友憲先生作品的旨意和真諦之所在。
再比如這幅令人神清氣爽的《坐看云起時》。數(shù)棵秋松。修長而勁直,高與天齊。野水淺返,舒緩泄地;歸雁天邊,遙望若無。一立一仆,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整個畫面是那么地寧靜幽美,氣定神閑,又是那么的和諧安定。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心潛歲月既久,自能燭玄探微。
而在《綠了芭蕉》畫面上,幾棵蓬勃茁壯的芭蕉,莖精葉肥,扯天拽地。大塊的墨團,蒼老的筆觸。歡快流暢的葉脈,飄忽秀逸的野花枝蔓……遠遠望去,如山如岳,如劍如戟;如銅墻,如鐵壁……大起伏,大張揚,別是一番風(fēng)光入眼簾!充滿了神圣,充滿了莊嚴,充滿了生生不息的堅強旺盛的生命之力。自然中綠肥紅艷的芭蕉,在其妙筆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升華!
說起張氏芭蕉,當年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的師生們至今猶記:由春至夏,由夏至冬,由今歲到來日,張氏曾經(jīng)在校園內(nèi)對著芭蕉整整畫了3年。其在冰天雪地里對著芭蕉枯枝敗葉勾畫的身姿,竟成為當年冬日校園的一處風(fēng)景,一段佳話。在張友憲的眼里,芭蕉的夏日之怒放,故當濃墨艷抹。而冬日菱頓于地的芭蕉,亦有生命、有靈魂、有思想、有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塵,化作春泥催新芽,昭示出生命的頑強輪回和生生不息。
宋代郭熙曾言:“重山水亦有華,以林泉之心惜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友憲畫蕉,既得其形,更得其意,得其神,得其韻,得其趣。天簌一片,新意迭出。當代畫壇大師程十發(fā)曾慨然嘆之:“懷素書蕉,友憲畫蕉,六法精粹,使吾拜倒?!?/p>
中國畫向來很注重畫意,講究一種人生的意念和追求。有的評論家愛把繪畫歸納為具象、意象、抽象、物象4大類型。而友憲先生卻從沒有想過自己是屬于哪種類型。他完全憑著自己深厚的文化藝術(shù)學(xué)養(yǎng),對生命的感悟,有感而發(fā)。其畫作重氣勢,重功夫,重張力,重內(nèi)涵。既“有法可依”,而又“無法無天”。他對中國畫的探索已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和提高,厚重而結(jié)實,空靈而雋永。華夏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融化于筆端,故其作品充滿了無窮的詩情和畫意。觀其畫,尤如倚南窗而品茗,步寒山而聞遠鐘。榮辱俱忘,快哉御風(fēng)。故令當今中國畫壇大家點論頻頻:
董欣賓先生說:“畫含清冷,筆帶禪意?!?/p>
亞明先生贊之曰:“神氣,逸氣、怒氣兼而有之。”
郎紹君則更是美譽有加:“風(fēng)格多變,線描古拙瘦勁,勾染間用。筆跡銳利,意象蕭索,是一種粗服亂頭、荒率不拘的風(fēng)格。”
2006年新春,一場別具一格的迎春音樂會在古都金陵奏響。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提升江蘇在全國的文化大省的地位,江蘇有關(guān)部門舉辦了“2006新春·丹青琴韻古琴中國畫雅集”活動。它首次用現(xiàn)代方式演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視覺藝術(shù)和聽覺藝術(shù)融為一體,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和張友憲先生出任了這場盛會的主角。
上萬年的傳承,五千年的古國,華夏文明一步步走向成熟和輝煌。在歷史的幽深隧道中,在浩渺無垠的天宇里,一種獨特的聲音直透龍的傳人的心底,并為之深深打動和著迷,這就是古琴的聲音。
龔一先生登場了。一壺茶,一爐香,曲曲古韻在他的手下流淌?!耙宦曇褎游锝造o,四座無言性傾聽”。
然而琴道之意美則美矣,惜過耳即逝。而人們對于消逝了的美,總是抱有無比的留戀。友憲先生歷時一年為此次音樂會創(chuàng)作的妙筆《古琴曲意》,恰好彌補了人們的這種遺憾和對琴意的向往。
大山巍巍,絕壁高聳。蒼松郁郁,泉水淙淙。伯牙支琴,子期傾聽。琴聲既起,或巍巍乎高山,或洋洋乎江海。在人們的生活中,最難解的當是人的心靈。因為它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說:“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而今日伯牙所念,子期心明,誠可謂千載其一。一個無言的起點,指向一個無言的結(jié)局,這便是友情。友情的至善之美,終生奠逆。一曲《高山流水》琴聲,正從友憲先生的《流水》畫作中潺潺流出。
長天茫茫,峰岫出沒。白雪皚皚,草芽方露。郊野梅林,老干虬曲,新枝旁逸。紅蕊初綻,自朵送香。一淑女衣褶流暢,正俯身操琴。一士子肅立其旁,橫笛和鳴。一種亭亭淡淡,冷冷清清的意境;一種疏影橫斜,傲世獨立的境界。那始于春秋而附麗于梅花的雅潔氣質(zhì),仿佛彌漫于清亮舒緩的琴韻之中。友憲先生的《梅花三弄》圖,伴隨著龔一先生那令人心醉神迷的悠揚琴聲,剎那間傾倒了四座賓客。梅者花之最清,琴者聲之最清,此時此刻,賢主佳賓,自然而然地進入了一種心物相合、物我兩忘的藝術(shù)境界。
《陽關(guān)三疊》是根據(jù)唐代詩人王維灞橋送別友人一詩譜寫?!皠窬M一杯酒”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厚意,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愿。這正是《陽關(guān)之疊》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所在。
友憲先生的古琴曲意《陽關(guān)三疊》圖,展現(xiàn)的正是友人昔日酬別的場景。楊柳依依,古道渺渺。主客二人舉杯話別,情意殷殷。整個畫面,筆墨簡練而概括,筆觸潑辣而粗放。而擷取人物的神態(tài),又是那么地駕輕就熟。伴隨著龔一先生那如泣如訴的淳樸悲惻的琴音,觀賞著友憲先生的這幅杰作,使人由然于沉郁的心境中生發(fā)出幾許拔劍揮舞、狂歌猛嘯之慨。
在悠悠的琴聲中,人們?nèi)绨V如醉地觀賞著張友憲先生的一幅幅經(jīng)典的《古琴曲意圖》:
瀟湘水云;
昭君出塞;
前赤壁賦;
清人布顏圖曾言:“制大物,必用大器。故學(xué)之者當心期于大。必有一段海闊天空之見。存于有跡之內(nèi),而求于無跡之先?!?/p>
張友憲先生是制大物者,其畫當是大美。
夫世間萬象,惟真美大美,無需虛張聲勢,無需妖嬈惑眾,更無需曄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