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最高獎——“芥川文學獎”歷史上最年輕得主、1983年出生的日本作家金原瞳的中篇小說《裂舌》,日前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
《裂舌》描述了迷上身體改造、最終把舌頭一割為二的一個女孩與兩個另類男青年之間痛苦的情愛關系。簡單情節(jié)下,有令人不寒而栗的“身體改造”場景,有叫人惡心的S與M的性游戲細節(jié),還有目不忍睹的切切實實的文身情景。整本書里充滿了血腥神秘壓抑怪異的氣氛。因內(nèi)容“驚世駭俗”,在日本引起廣泛爭議。小說獲獎后暢銷一時,單行本發(fā)行逾50萬冊,被稱為日本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裂舌》及其作者的出現(xiàn)在日本甚至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读焉唷分形陌媸子?萬冊。這個首印數(shù)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的《訴訟筆錄》相當,目前銷售狀況不錯。
金原瞳:川獎最年輕獲得者
1983年出生的金原瞳,兩只耳朵上戴了6只耳環(huán),不過沒有文身。她曾想去文身,但被男朋友和伙伴們阻止了。金原瞳經(jīng)?;瓓y,抽著煙,腳蹬高跟鞋,可是她看上去仍像剛剛成年。
11歲時,她想成為作家,“要介入靈魂深處”。當時她認為上學對她沒有幫助,就說服父母讓自己退學。當同齡人還只滿足于在作業(yè)本上練字時,她已經(jīng)開始了寫作生涯,練習寫小說。她為自己挑選了更加“熾熱”的作家——山田詠美與村上龍,他們是日本的布雷特·伊斯頓·埃利斯、喬治·巴塔耶和蘭波。她創(chuàng)作的《裂舌》于2004年奪得第130屆芥川獎,金原瞳因此成為芥川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得主,并得到了以“驚世駭俗”為定義的評價。
老字輩學者觀點:“最差勁小說”
巴金研究者周立民認為,小說刻畫的是年輕人逃避責任的階段,“剛脫離父母,接觸社會的邊緣,要承擔一些責任,卻又畏懼。”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主任江曉原則認為,小說反映了年輕一代的消極叛逆,“從敢于改變世界,變成了逃遁。不奢求改變世界,而通過作踐自己,表達一種叛逆。”江曉原指出,閱讀全書后未能體會到文學上的美感,尤其該書前30頁針對“裂舌手術”的細節(jié)描摹,讀來讓人頭皮發(fā)麻。華師大外語學院副院長袁筱一指出,無論從寫作技巧還是布局謀篇看,《裂舌》都沒有什么突破,僅是在內(nèi)容、題材上讓讀者吃驚,她更愿把其當作一個日本獲獎文學的案例。譯文社總編助理趙武平也認可這種觀點——該小說作為“社會學文本”的意義大于“文學文本”。
“80后”新銳作家觀點:“難得的純文學”
叛逆不表明不純潔,相反,在一些“80后”新銳作家眼里,作者金原瞳很純潔。幾位新生代作家堅持稱,“色情”是該書的一部分,并不是以此為賣點;金原瞳的文字非常干凈,故事主線明晰,這是本難得的純文學書籍。
讀者反應——褒:
1.為邊緣人正名
《裂舌》篇幅不長,內(nèi)容卻驚世駭俗,涉及性愛、暴力、身體的改造……金原瞳能于小說中描寫如此精準,除了有敏銳的捕捉能力外,她是她所身處的這一代的先行者,至少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如沒有過叛逆不羈的青春的人,讀此文字可能會有生理上的不舒服,但放在那些厭惡通俗文學的人眼里,會產(chǎn)生大呼過癮的沖動。作者要傳達的當然不是順應社會的價值標準,而是通過此類年輕人狹隘的生存空間來展現(xiàn)這種空虛感的可怕力量。麻木的心靈只能通過改造身體的疼痛來獲得存在的感覺。當路易在身體上刺青、舌頭上穿環(huán)時,只是單純?yōu)闈M足叛逆的心理,但最終因為失去男友而加快了“裂舌”過程,在劇烈的生理疼痛中反襯了其情感從麻木到復蘇的過程。《裂舌》是為此類邊緣人正名吧,從對這些人的生活表象的殘酷描繪,讓我們看到殘酷后面的情感內(nèi)核。
2.味覺失調(diào)后的另類矯正
讀小說,平常心是極端重要的。
對于宣傳策略來說,這個中篇可以用兩個亮點包裝起來:一是作者。作者金原瞳是“80后的叛逆美少女作家”。二是背景。這個小說獲得2004年芥川文學獎,被評委們定義為“驚世駭俗”之作。由于這兩個因素,《裂舌》便出現(xiàn)在了中國讀者眼前,而且,引起廣泛爭議。
制造“裂舌”的整個過程構成了最直觀的線索與事件進路的框架。實質(zhì)上,中澤路易的痛感和作者直率的殘酷寫作所傳遞的痛感使讀者形成了最真實的印象。三個虛幻個體的生存體驗被一切由此而生的痛感所纏繞、籠罩、冰封,凝結成失落與迷惘的意象,陳列在城市邊緣那標注著放縱、叛逆、頹廢的櫥窗里。我們只是匆匆回避的過客,被如此具象的痛感所吸引,然后好奇地窺見了蟄伏于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揮之不去的欲望和躁動。
金原瞳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讓人感到驚異。她一定知道現(xiàn)實中那堅韌無比的隔膜是無法被逾越的,她也一定知道她的叛逆會引起廣泛的爭議,她可能還知道自己和自己的文字會被人誤解甚至扭曲。但是,假如她是有理由地預留了勇氣去維護她的真誠,我們就有理由尊重。
3.安靜地讀《裂舌》
喜歡這種疼痛的小說,在心情極度低落的時候,才能讀出里面的感覺……它能讓我們靜下來。就像安妮寶貝的《彼岸花》。
讀者反應——貶
1.不要被大獎唬住
讀了《裂舌》很惡心,但也不奇怪。小說反映的日本社會早已進入后工業(yè)時代,高度物化對人產(chǎn)生精神擠壓,形成異化,所以有不少青少年迷惘、空虛,甚至通過自殘、自虐來尋求刺激和叛逆,這是一種令人感到可怕的人類陰暗面。
盡管該作品獲得了芥川獎,我們也沒必要被它唬住,對書的文學價值、表現(xiàn)手法、審美情趣等,要有批判意識。中日國情不同,國內(nèi)讀者應該如何閱讀這樣直觀的作品,有關方面有必要引導他們進行評判,尤其是對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出版社翻譯出版后應多做些輔導閱讀的工作。
2.很難理解的東西
看過這個小說拍的電影,據(jù)說還很有市場,但是,當你看到的都是十幾歲的少男少女,沒有思想,沒有靈魂,沒有親情,生活就是想喝酒就喝酒,想做愛就做愛,想殺人就殺人,一堆受虐狂,不知道自己對家人該做什么,對社會該做些什么,你會怎么想?這樣的人,真是不該活著浪費資源。所以,很不理解極度變態(tài)的日本人,很不認同極度無聊的這個小說。
網(wǎng)上聲音:
四川網(wǎng)友:看來日本這個民族是改不過來了,80后的人也寫這種東西還得獎。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日本人和正常人類不同,變態(tài)、畸形、殘忍、獸……還津津樂道將細節(jié)描寫出來,真是不齒于人類的垃圾!呼吁大陸不要引進這類垃圾禍害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家侵略不了你,就搞文化侵略,你還替強盜開門!
北京網(wǎng)友:變態(tài)在日本是一種美學,因為日本人心理上總籠罩著恐怖的陰影——島國早晚要沉沒。
西安網(wǎng)友:都是生活太好了,要是天天生活在戰(zhàn)火連天或為饑餓奔走的日子,這事一定不會發(fā)生。生活太好,自律差的人就會這樣沒事找事——認為是張揚自我。
沈陽網(wǎng)友:現(xiàn)實到冷酷的境地了。與一般人不同,他們在尋找活著的證據(jù)。80后,很極端,很悲慘!
南京網(wǎng)友:鬼子又來了,這次是不流血的文化滲入侵略?。?!
(夜子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