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韜
令年3月13日,昆明市總工會速聘了一批組織員,他們被選派到城區(qū)辦事處工會,肩負起了基層會員發(fā)展和組織建設的重任。這些組織員中,大多已經(jīng)接近或是超過了“知天命”的年紀。
李富原是昆明市電子儀表工業(yè)總公司工套副主席,2006年從企業(yè)內(nèi)退之后,他為了生計曾練過地攤,在他身上,努力拼搏的韌動還沒有退去。我想,正是那股不屈的動頭讓他在企業(yè)工會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績。早在昆明市總工會下發(fā)聘用通知前,他就將四篇早已成形的論文遞到了《昆明工避》編輯部。十多年的工會工作,留下了一長串堅實的腳印。
精明能干的汪慧玲原是昆明市機電設備總公司黨總支書記兼工會主席,原本充實的工作讓自己樂在其中。退休之后,一身輕松,少了憧憬,多了回憶,生活卻在突然間沒有了重心。這次組織員選聘考試中,她的計算機考試成績不太理想。到基層后,沒了領導身份,少了專職打字員,她就憨足動學電腦。為此,她“拜”擅長電腦的侄兒侄女為師,漸漸掌握了一些小竅門,也不再對電腦“懼”而遠之。為了做好工會組織員這份工作。她選擇“活到老,學到老”,生活也重新煥發(fā)出了光彩。
楊忠國是一個注重細節(jié)、善于思考的人。從云南園正軸承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的崗位上退下來后,他經(jīng)常對兒子嘮叨,自己仍有一個可以勝任工作的身體。進入基層工會后,他躊躇滿志,對于社區(qū)工會規(guī)范化建設和會員發(fā)展,他有自己很好的盤算。在他的潛意識里,自己就是基層工會的一分子,找準自己的位置很重要,而這個,早已不是他所擔心的。用他自己的話講,“到基層后,很快融入到了一個忙碌的集體中。”
選聘工會組織員下到基層,在云南省工會系統(tǒng)內(nèi)當屬首創(chuàng)。實際上,這樣的創(chuàng)新之舉是一舉兩得:一方面,或能突破基層工套發(fā)展的瓶頸,是形勢所需:另一方面,正如昆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楊麗所說,工會組織員的工作給這些老工會工作者搭建了一個再為職工服務的平臺,給他們提供了一次再為職工服務的機會。同時,也為部分組織員提供了就業(yè)崗位,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
當然,組織員下到基層也并非一帆風順。
少數(shù)組織員到基層后,沒能及時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倉促應對身邊的人和事,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免不了煩惱。
為避免組織員在基層陷于尷尬境地,昆明市總工會專門召回組織員解疑釋惑,對工作方式、工作態(tài)度等細節(jié)進行了強調(diào)。一段時間的調(diào)整后,情況逐漸有了改觀:辦公設備緊張,大家一起克服;別人手上事多,組織員可以搭把手。氛圍融洽了,工作的開展也順利許多。
在這些工會組織員看來,他們這個年紀,其實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他們長期積累的工會、黨群工作經(jīng)驗是一筆可觀的財富,足以肩負基層工會發(fā)展的神圣使命。更何況,自己仍然充滿激情。所以,夕陽不算晚,奮斗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