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墉等
人生的三重境界
劉墉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fā)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么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huán)往復,綠水長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里能夠去與永恒和無限計較呢?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后發(fā)現自己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
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
不如闊達的心態(tài),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
曾經滄海之后,再去看世情,無非是云淡風輕,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尋找大象
劉東偉
在大山的深處,一個人跡罕至的村莊,有一個被遺棄的采石場,在采石場的附近住著一個老人,他能夠用石頭雕刻出最精美的大象。
人們從世界各地來到這個大山深處的偏僻小村,花錢購買老人的大象,博物館將他的作品列為珍品展示給參觀者。
很多的雕刻家都試圖雕刻出與之媲美的大象,但都沒有成功,因為老人的大象非常強健,同時又顯得非常溫和、智慧、莊嚴和快樂,沒有人能夠雕刻出這樣的大象。
有一年冬天,一位年輕的雕刻家找到了老人:“請問,我能不能看看您是怎樣雕刻大象的?”
“我的孩子,”老人說道,“我無法教你怎樣雕刻大象,我只能告訴你怎樣去雕刻石頭?!?/p>
年輕人非常失望,因為雕刻石頭他早就非常熟練了,但是他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就是為了能向老人學習,所以他還是說:“太好了,您就教我怎樣雕刻石頭吧!”
一連幾個月,他跟隨老人每天一早就到采石場去,他們整天在那里敲打石頭。
時間流逝,春天來了又去了。年輕人學會了很多過去聞所未聞的石雕手藝。在一個清爽的夜晚,秋天的落葉在微風中起舞,老人對年輕人說:“你已經學得很好了,我的孩子,你現在的切割、雕刻、磨光技術都和我一樣精湛,我已經沒有什么技藝能教給你了?!?/p>
年輕人知道自己還是不會雕刻精美的大象,所以他說:“可是我還有些東西沒有學會,就讓我再跟您學一個季節(jié)吧!”
于是,當凜冽的寒風又一次在煙囪邊呼嘯,當冰雪再一次覆蓋了大地,老人和年輕人開始在工棚里工作。工棚里滿是從采石場運來的石塊。老人長時間地凝視著這些石頭。
“您在做什么?”年輕人問。
“我在尋找大象?!崩先司従彽卣f,“這里有一頭,這里有一頭,另外這里也有一頭?!彼f著,用手指著那三塊石料。年輕人把這幾塊石頭看了又看,但是他只看到石頭。
“大象在哪兒?”年輕人問。
“你難道看不見它們7”老人反問道,“它們就在石頭中,你應該明白?!?/p>
“您這話是什么意思,”年輕人困惑不已。
“我的意思是我在石頭中發(fā)現了大象,當我能看清楚這一切,我就開始雕刻石頭,然后將大象解放出來,然后每個人都能看見大象了。從這三塊石頭中你真的什么都看不見?”
年輕人再一次審視了那幾塊石頭?!安?,”他最后回答,“從這三塊石頭中我什么也沒發(fā)現。但是我在你放在門旁的那塊石頭中發(fā)現了一些東西?!?/p>
“你確信?”老人悲傷地搖著頭,“那塊石頭里沒有大象?!?/p>
年輕人笑了起來:“我的確沒有從中發(fā)現大象,但是我看見了一只老虎?!闭f罷,年輕人拿起工具,走向那塊石頭,開始將一只老虎從石頭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