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蘇
萬老師:
您好!
我是一名初三學生,我想向您請教一個問題。在我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種不好的現(xiàn)象,影響了我的學習和生活,也讓我覺得活得很累,那就是經(jīng)常有同學向我借錢。每次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心里總是不甘不愿的,但一想到面子問題,我又不得不借錢給對方??墒清X借出去后,我就后悔了,總是想著別人會不會還給我。就是睡覺后進入夢鄉(xiāng),都在為這個問題煩惱??墒牵挥X醒來到了第二天,我又沒有那種擔心了。
萬老師,我這種心理是不是表明我心胸狹窄,一點也不寬容?我要怎樣做才能克服這種胡思亂想的心理?希望萬老師能給我一些建議,相信對我一定會有幫助的。
您的忠實讀者小玲
小玲同學:
單純憑這件事就斷定自己心胸狹窄,不夠寬容,可能說得過于嚴重了。其實在學生時代,大多數(shù)同學既跟別人借過錢,也借過錢給別人。在學校里,同學們都是“無產階級”,有時因為各種原因,同學之間不得不借錢周轉一下,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從你的來信看,“經(jīng)常有同學”向你借錢,這可能就有點不太正常了。
正如哲人所說的:“痛苦的秘密,在于有閑工夫擔心自己是否幸福!”而你的煩惱,就在于必須在“面子問題”和“借錢不還怎么辦”之間做出選擇。很明顯,在這件事情上,如果你是一個很灑脫的人,對信得過且講誠信的朋友,只要條件允許,只管借給他好了,因為不怕他賴賬不還。而對于一些不自覺且記性不佳的同學,一口回絕就是,你不借錢給他,相信也不會把你怎么樣。但你卻為此傷神費腦,既擔心借出去的錢會“有借無還”,又想顧及面子。不落下“小氣”的惡名。你的這些想法,只能說明患得患失占據(jù)了你的心,讓你睡覺都睡不香。
患得患失是人生處世的一大禁忌,人的一生本來就是一個得到和失去的過程,我們完全不必在得到和失去之間苦苦掙扎、徘徊。如果一個人整天被籠罩在患得患失的陰影之中,過于注重自己的得失,就會變得越來越敏感、心胸狹窄和目光短淺,不僅失去了快樂,還會失去機會和人生方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獵人為了抓住機靈又淘氣的猴子,于是在山間巖石上鑿了一個口子很小的洞,里面放上猴子愛吃的花生。猴子看到后,馬上把爪子伸進洞去,抓了滿滿一把花生,卻怎么也拿不出來。猴子因為舍不得放棄滿滿一把花生,最終被獵人抓住了。生活中的許多人也是這樣,在害怕失去的同時,又期望什么都得到,總是因為患得患失而痛苦,生活得郁郁寡歡。
患得患失、過分計較自己的利益是我們走向成功的一大心理障礙。面面俱到固然好,但很容易讓我們只關注細節(jié)而忽略了重點。小玲同學,你如果因為害怕失去面子,而不敢表露自己內心的想法,那么你將一直生活在患得患失的煎熬中。事實上,充滿個性,敢作敢為的你,才是真實的你,別人怎么看你不重要,關鍵是你自己怎么看自己,不要給自己戴上美麗的“高帽子”,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
在此,萬老師給你幾點建議。供你參考。
一是有區(qū)別地對待。如果是知己好友向你借錢,當然要根據(jù)自身條件,在朋友身處困境時,幫人一把。好朋友之間,自然也就沒有“借錢不還”的心理包袱。如果是來往不多的同學,你可根據(jù)他平時的為人態(tài)度,靈活處理。而對于信用記錄不佳的“油條”同學,則要堅定地一口回絕,而不能為了面子問題自尋煩惱。
二是學會合理地拒絕。有些人在面對朋友、同學提出的一些要求時,雖然從心底不愿去做,可又礙于情面不便拒絕,只好硬著頭皮應承下來。他們總是用“如果我拒絕那樣做,他們會不喜歡我”來為自己辯解。其實,我們必須學會說“不”來維護自我。我們不必違心地做自己并不想做的事,也不能允許別人抓住我們的弱點而利用我們。學會合理地拒絕,生活中的我們才會顯得輕松自如、愛憎分明。
三是懂得真實、自然地表達情感。對于他人的請求,如果自己能力所限,愛莫能助。只要你的拒絕表現(xiàn)得自然、合理,你能以直率、誠實和恰當?shù)姆绞奖磉_你的想法,就不必過多地考慮得失與后果,光明磊落才能活得坦坦蕩蕩。
四是注意總結教訓,逐漸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一個人不怕做錯事,就怕不能吸取經(jīng)驗教訓,老是犯同樣的“錯誤”,使自己總是生活在后悔之中不能自拔。所以及時吸取經(jīng)驗教訓十分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不要過于患得患失,重要的是正視現(xiàn)實,讓自己處在一個快樂、輕松的狀態(tài)中,全身心地迎接學習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