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恒國
高爾基說:“照天性來說,人人都是藝術(shù)家,他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闭Z文教師若把美帶進課堂,則語文課堂便會生機盎然,五彩斑斕。
一、抑揚頓挫中的情感美、音韻美
語文教師的重要本領之一就是那富于情感的朗讀——抑揚頓挫,即美讀。美讀是學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獲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徑。美讀把無聲的文字化成有聲的語言,把存儲信息的符號載體還原成作者所要傳達的真情實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使學生進入角色,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命運、共患難,主動汲取著文章的營養(yǎng),教師那抑揚頓挫的范讀,能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多方位、多層次地感知作品的精髓,以達到美育的目的——從教師那抑揚頓挫的美讀中感受情感美、音韻美。抑揚頓挫又可概括為聲情并茂?!抖Y記·樂記》說:“情動于中,故形于聲?!卑拙右渍f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若離開了情感,就不成文章了。因而語文教師在課文分析之前的首要任務便是聲情并茂地范讀,讓學生從教師的范讀中去體會文章之美,趙忠祥那繪聲繪色的《動物世界》,仿佛把聽眾帶入了動物王國之中,與動物面對面地交談使人感覺到是那么的親切舒暢;宋世雄那鏗鏘有力、富有激情的中國女排五連冠征殺解說詞,更是讓聽眾熱血沸騰,滿腔愛國熱情一觸即發(fā)。雖然語文教師達不到趙忠祥等老師那登峰造極的高度,但也必須力求完美,葉圣陶說得好:“一個人即使不預備鑒賞文藝,也得訓練他的語感?!蔽淖肿鳛榉柺撬赖模旱梦淖謥肀憩F(xiàn)生活、表達情感、交流思想,便賦予文字以豐富的含義。這就要求培養(yǎng)學生從語感入手,引發(fā)其興趣,正如蘇東坡所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于自知。”語文教師所肩負的重任正是抑揚頓挫地美讀,繪聲繪色地講解,做到其言動心。
二、身臨其境的意蘊美、藝術(shù)美
語文教材中,美的情境,或安謐幽深,或肅穆莊嚴,或幽默歡樂,或激越悲壯。語文教師則應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教師要做一名導演,不要做一位替身演員,讓學生身臨其境,撩起其感情的共鳴點,為主人公的悲壯命運而感慨,為英雄人物的崇高氣節(jié)而自豪……老舍在《在烈日和暴風雨下》這篇課文中為學生刻畫了一個舊北京的人力車夫祥子的形象。老舍把主人公祥子拉車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慘,設置于酷熱的烈日下和兇猛的暴風雨之中,通過環(huán)境,特別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來映襯主人公那悲壯的命運,三次出車,先后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真?zhèn)€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祥子膽怯了;那毒花花的太陽把手和脊背都要曬裂,祥子膩煩了;暴風雨使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l呼吸,不能邁步,祥子在水里爭命。”“祥子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怎能不令讀者寒傈呢?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中,通過對松骨峰戰(zhàn)斗、馬玉祥舍身救朝鮮兒童、防空洞中一口炒面一口雪的描寫,把學生帶到了五十年代那炮火連天的朝鮮戰(zhàn)場,誰不為他們崇高的精神而贊佩呢?藝術(shù)美是指各種藝術(shù)作品中顯現(xiàn)出來的美,也是美的最高形態(tài),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周瑜那年輕有為、氣度不凡的大將風度;魯迅《藥》一文中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康大叔;吃苦耐勞尚不覺醒的華老栓;《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廣開言路,禮遇賢才的齊威王,《記念劉和珍君》中愛憎分明、為國捐軀的愛國青年五烈士等藝術(shù)形象,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白髡咝赜芯?,入境始與親”。作者寫文章,心中必定有一個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作品的成功又飽蘸著作者的主觀情感,身臨其境,就是說語文教師在分析課文時,必須把學生帶到作者所描寫的人、特定環(huán)境之中,把人物形象同環(huán)境描寫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親眼所見、親身所歷、情不自禁、情出己心,從中體會到文章特有的意蘊美和藝術(shù)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觀點,開啟良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三、作文訓練中的文思美、創(chuàng)造美
學好語文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會寫作文。語文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教他們寫作,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信息儲存知識的遷移——寫作,即創(chuàng)造。鼓勵學生從課文中、從名家的筆墨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欲望和靈感,指導學生從前人的足跡中尋求適合自己的寫作文思,變知識為能力。督促學生常讀常思、常摘常記、常聽常說,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文思,變知識為能力,除了首尾呼應、詳略得當、以“小”見“大”、先抑后揚等寫作技巧應該掌握外,還應該從構(gòu)筑文章思路、擬定文章中心、獵取材料、選擇手法上下功夫,讓學生真正領悟到:寫作也是一種美的享受過程,如對稱美、和諧美、自然美、藝術(shù)美、情感美、音韻美、意蘊美、真善美等,也有大海咆哮之美、金戈鐵馬之美、哲理思考之美等,陶鑄的松樹之美,茅盾的白楊樹之美,楊朔的蜜蜂之美等,無不體覡出作者的文思之美和創(chuàng)造美。如講《荷葉詠》,此文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賦予荷葉以“人”的靈性,贊頌了它的高尚品格與對人類的奉獻,由此人手,引導學生用象征手法準確、形象地描述眼前的某一景物,寫成一段有意義的文字。有的學生寫樹根,有的寫蠟燭……其中有個學生選材“土地”這樣寫到:“許多的文人歌頌過楊柳的婀娜多姿,贊美過松柏的錚錚鐵骨,可對于這默默奉獻的土地卻惜金如墨。但就是這默默的土地,孕育著楊柳的婀娜,松柏的鐵骨,它有母親一樣的胸懷和無私,將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兒女。啊!土地,自然界生物的母親,用她那博大的胸懷包容著他的兒女?!庇珊扇~的精神,立意高遠,具有強烈的啟發(fā)性,實現(xiàn)了知識的順利遷移。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的對真理的追求。”當欣賞到大自然的美景時不僅是對自然美的熱愛,更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江山的熱愛之情,更主要的是立志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所以美育通過審美對象激發(fā)人的情感,使受教育者通過自身的情緒去體驗,以達到耳濡目染之作用。同時在審美過程中,提高人的素質(zhì),在審美過程中通過精神愉悅或義憤填膺產(chǎn)生愛憎分明的感情,充分發(fā)揮審美的情感作用,提高教育的效果。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及其豐富,包括教師自然、真摯、大方、適度的行為舉止,準確、生動、風趣、含蓄的語言,整潔、雅致、端莊的服飾,優(yōu)美、豐富的感情和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輕松愉快的學習心態(tài),都能使之學中有美感,美中有樂趣,樂中去學習。
素質(zhì)教育是教育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xiàn)代化,提高國民素質(zhì)的關鍵,語文教師又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中堅力量。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素質(zhì)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從而達到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美中啟智、美中育人的教育目的。因此,美育素質(zhì)教育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功能,完成教書育人之偉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