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偉
中國歷代的貨幣問題中,私鑄的問題占有很大的比重。私鑄,或稱盜鑄,是指犯罪分子或犯罪集體為了牟取利益,模仿國家法定金屬制錢,私自鑄造一種貌似真實的銘記,但其重量和純度都大為降低的假幣的行為。不論哪朝哪代,私鑄都是危害國家?guī)胖捣€(wěn)定的禍患。就清朝來講,清初制錢內(nèi)郭完好,重量也準,私鑄現(xiàn)象尚不是很嚴重;嘉慶、道光年間小錢雜出,錢法漸壞,私鑄盛起;咸豐年間私鑄進一步嚴重,到達了泛濫的程度,為清末幣制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一、私鑄的概況
太平天國運動,這場幾乎與咸豐朝相始終的內(nèi)亂,導致了清朝原本弊端重重的貨幣制度的缺陷日益暴露。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地丁、鹽課、關稅、雜賦一直是清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此地區(qū)被太平軍占領后,課稅所收無幾,但同時軍餉開支劇增,國家財政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連內(nèi)務府所藏的金鐘銅器也被大批熔化,以充軍餉。制錢鑄造的主要銅源——滇銅,也因運輸交通線被太平軍切斷而無法運達,幣材空前緊張。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有人提出了改革貨幣制度、鑄造不足值的大錢、聚斂社會財富的主張,清政府接受了這一主張,將鑄造大錢、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作為應付軍事財政開支的重要手段,客觀上卻引起了私鑄的盛行,進一步加劇了幣制的動蕩。
咸豐年間不僅鑄有銅制錢,而且還鑄有鐵、鉛制錢和各種幣值、材質(zhì)的大錢,錢幣流通極其混亂。結(jié)果“私鑄鉛沙薄板,日充斥于宇宙間”;“通州河西務一帶地方,私鑄更多,竟敢明目張膽,于白晝鬧市之中,公然設爐,毫無忌憚。地方官畏其人眾,不敢查問”;“京西山一帶,宵小潛設爐匠,私行銷毀,官吏恐其拒捕,不敢過問?!?/p>
從咸豐元年到咸豐十年(1851—1860),全國共上報私鑄事例31個,涉及北京、直隸、湖南、福建、陜西等地,其中以北京地區(qū)最多,高達22例。因為“此等匪徒,蹤跡頗稱詭秘,凡持銀往換者,收銀在一處,發(fā)給錢條取錢另一處,設爐又在一處?!蔽幢话l(fā)現(xiàn)者還有很多,以上數(shù)據(jù)也僅是冰山一角而已。私鑄的盛行給國家和人民都帶來了損失,國家的幣制瀕臨崩潰,人民生活倍加艱難?!白孕惺勾箦X,而貧民流為乞丐者不少,乞丐之至于倒斃者益多”;)“從前十日之資不能供此時一飽之費”。
二、私鑄泛濫的原因
(一)不足值大錢的開鑄
咸豐錢大小錯出,輕重倒置:當五十重于當百,當百重于當千;各局鑄幣文字不同,重量不等;鑄幣所題之字,或滿或漢或蒙或雜之;幣制材料又有紫銅、紅銅及黃銅之別??涨敖^后的計值等級造成了私鑄日增。
大錢的實際金屬含量與面值的比較相差甚遠,為私鑄大開方便之門。咸豐三年三月首先開鑄當十銅錢,八月寶泉局增鑄當五十銅錢,十一月更開鑄當百、當五百和當千大錢,還鑄有鐵大錢。清自雍正以來制錢的標準重量是每文一錢二分,咸豐二年降為每文一錢。咸豐當十錢每枚重六錢,實際只抵制錢六文卻當十文使用,面額越大的銅錢強行增值越眾。如當千銅大錢面額價值規(guī)定每枚等于制錢1000文,但它的實際金屬含量則僅值38文,即每枚錢強行增值962文,獲凈利達780%。王茂蔭對于此事評論說:“最大之患,莫如私鑄,……舊行制錢每千重百二十兩,熔之可得六十兩,以鑄當千,可抵三十千之用?!睔е棋X一千文可鑄成當千大錢三十枚,當三萬文之用,如此的高額利潤當然讓私鑄者趨之若鶩。私鑄之頻繁甚至帶動爐匠所用的風箱砂罐都隨之漲價,進一步驗證了私鑄日多。
(二)官錢本身不統(tǒng)一以及鑄造技術上的漏洞都為私鑄提供了機會
清朝中央的鑄錢機構(gòu)分工部寶源局和戶部寶泉局,地方的鑄錢機構(gòu)省、鎮(zhèn)或府,稱“寶×局”,當中一字為代表所在地的文字。寶泉局當五十重寶重一兩八錢,當百元寶則只有一兩二錢,當五百元寶也只重一兩六錢。一局所鑄尚如此顛倒復雜,各局鑄錢又互不相同,以福建寶福局為例,其當五十大錢重二兩五錢,當百大錢重達五兩。一國之內(nèi)幣制混亂至此,私鑄能不起乎?
各局的鑄錢除了幣值混亂外,低劣的制錢技術也為私鑄提供了便利。鑄錢技術不精導致了無法防偽甚至官錢難與私錢區(qū)分的弊病。中國造幣之法自春秋到光緒年間都是范鑄,即用錢模鑄錢,不僅造成錢幣品質(zhì)的良莠不齊以及鑄造費用的昂貴,還會出現(xiàn)錯范和流銅等現(xiàn)象,使錢幣無法保持整齊美觀,甚至在重量和成色上都是千差萬別的。先不論全國各官局鑄錢重量名稱不一,就是連一爐所出都無法保證整齊劃一?!皯舨棵吭掳l(fā)餉,其中即有輪廓破損,字跡模糊者,且近時戶、工兩局所鑄當十銅錢,與初鑄者輕重大相懸殊,是官鑄大錢先自不能劃一,又何怪私鑄之得以夾雜其間”。
(三)官局也存在私鑄的現(xiàn)象
私鑄咸豐錢之利也刺激了一部分官局加入私鑄之列。官局匠人鼓鑄時偷工減料,私積銅以鑄小錢,甚至與錢鋪勾結(jié),收購大錢改鑄輕薄沙板小錢。私錢之不能禁很大一部分在于官局也鑄有小錢,民間用錢不加以辨別,只因之出于官局就與國家鑄錢并用,但實際上官鑄小錢與民私混淆難辨,甚至有的不如民私之便用,墜地則碎。
咸豐年間官局私鑄的現(xiàn)象在黃鈞宰著《金壺遁墨》中有這樣的描述:“咸豐五年秋,道過清江,聞車聲轔轔然來,視之錢也。問何為?曰鑄錢。曰曷為以錢鑄錢?曰帑金不足,官府費用無所出,今毀制錢為當十大錢,計除工費十可贏四五,則何為而不鑄。是年冬,再過清江,聞車聲轔轔然來,視之大錢也。問何為?曰鑄錢。曰曷為又以大錢鑄錢?曰大錢不行,報捐者買之,當十只值一二。今毀大錢為制錢而又小之,和以鉛砂,除工費一可化三四,則何為而不鑄。”
(四)民間無小錢可用也是私鑄得以存在的現(xiàn)實原因
咸豐年間幾乎停止了小制錢的鑄造,大錢開鑄后的私鑄又以使得大數(shù)制錢被毀,幾乎絕跡。而民間市井小民每日糊口一切米、鹽、蔬菜皆零星購買,僅需要數(shù)十文或數(shù)文即以足用,當五十、當百的大錢,買者無法分拆,賣者無法找零,貧乏之家倍覺難堪,竟有人“手持大錢不能易米而食”?,F(xiàn)錢不能充足,難免出現(xiàn)“奸徒藉錢缺私鑄小錢攙和行使”)的現(xiàn)象。而且“私造小錢,俗名水上飄者,今反通用,較國寶易用?!本褪且驗榇箦X實在
不適合民間日常使用的緣故。
三、咸豐朝私鑄情況的特點
咸豐年間的私鑄現(xiàn)象有其鮮明的特征。首先在不同的階段私鑄的對象是不同的,先是小錢,再有大錢,再有制錢。這完全是由利潤所決定的,私鑄何錢有利可圖就私鑄何錢。咸豐初年制錢的私鑄一般采用的是將足值的官錢化一為多,“私銷私鑄沙板質(zhì)薄,官錢一文可鑄私錢三文,攙和混用獲利尤多”;三年后折當過重的大錢開鑄,私鑄大錢獲利甚厚,私鑄無不將目標轉(zhuǎn)為大錢;不久大錢的通行受阻,迅速貶值造成了毀大錢鑄制錢的現(xiàn)象極度蔓延,咸豐九年“京中銅當十錢一文,僅抵銅制錢二文,若改鑄制錢,可得三四文”;十年“有奸民將當十大錢,毀質(zhì)私鑄,計當十大錢一枚,可作輕薄制錢五六文?!?/p>
其次,查禁私鑄私銷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執(zhí)法不力、甚至包庇犯人之現(xiàn)象?!案鞑吭杭捌鞝I給發(fā)公費兵餉,均有蠢吏奸役,私行抵換官錢等弊,尤為官私混雜之害?!保┰诰兡梅溉酥畷r,授受賄賂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甚至有使用抄獲小錢的事情發(fā)生,“關隘處所奉文盤查,偶有拏獲,藉詞充公銷變,而錢則官自行使,犯則任其逃逸?!保┻@樣的吏治當然無法有效貫徹國家查禁私鑄私銷的法令,國家禁令雖多,但收效甚微的原因大抵在此。
再次,私鑄現(xiàn)象絕大部分出現(xiàn)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qū),甚至有他處私鑄卻運至京畿附近出售。這主要是因為大錢和發(fā)行的戶部官票及咸豐寶鈔主要在北京城畿附近流通,“京中市肆遵法勉用當十當五錢,而一出京門竟不能用。”大錢的流通范圍決定了咸豐朝私鑄案件大都集中在京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