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愿意為超速行駛或亂拋垃圾支付罰款,但懲罰是否真能促進良好的行為呢?根據(jù)研究成果,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在長期活動中,懲罰能激發(fā)人們進行合作,謀求共同利益。
合作是人類社會的特征之一,但很難察覺個人為其利益是如何演變成利他行為的。利他行為因人而異,例如,在戰(zhàn)爭中死亡或交昂貴車稅的這種可能性會誘使人們偷搭便車。人類社會制定了各種威脅——體罰或罰款,以鼓勵合作。
為了檢驗這一假設(shè),加士德及其團隊進行了類似的實驗,207名受試者被分成69組,每組3人。受試者被安排玩游戲,每人最初有20個代幣,并決定將其中的多少投資于一個共同項目。每輪每組每貢獻一個代幣參與項目就能賺取0.5個代幣,但不計個人貢獻。當(dāng)然,將貨幣保存不投資無疑是對個人最有利的。但如果每個組成員都慷慨奉獻,該組將共同富裕。參與游戲的小組中,有一半可以在每輪結(jié)束后通過扣除代幣的方式來“懲罰”不合作的組成員。另一半小組無此權(quán)利,不能懲罰任何人。
加士德研究小組讓受試者玩此合作游戲10或50輪,最長達90分鐘。擁有懲罰機會的短時游戲組的收入比沒有懲罰的小組少——和早期的試驗結(jié)果一樣。但是,當(dāng)游戲持續(xù)了50輪,可以懲罰不合作成員的小組比無此權(quán)利的小組平均每輪作出的貢獻更大,其成員有更高的凈盈余。研究人員得出結(jié)論:懲罰能鼓勵長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