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對次貸及其相應衍生品的風險認識不足、金融當局監(jiān)管不力等。我國商業(yè)銀行監(jiān)管應從美國次貸危機中得到警示:需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創(chuàng)新型業(yè)務的投資規(guī)模,加強創(chuàng)新型業(yè)務的研究,加強海外投資人才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商業(yè)銀行;次級貸款;金融危機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識碼:A
The Impact of the US Subprime Loan Crisis o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UANG Shang-guo
(Zhuhai College, Jinan University, Zhuhai519070 China)
Abstract:The causes of the US subprime loan crisis include the worldwide excessiveliquidity of money, severe market competition, lack of knowledge of subprime loan and misgovernment ofthe authorities on subprime loan. Although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uffer a little from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many banks in the world suffer a lot. What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learn from the crisis are further perfect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risk controlling institutions, severely controlling investment scale of innovative products, strengthening study on innovative business and training talent familiar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ubprime loan;financial crisis
(注:收稿日期:2008-02-15
作者簡介:黃上國(1970-),男,湖南永州人,暨南大學珠海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市場和制度經濟學。)
一、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商業(yè)銀行的影響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簡要回顧
始于2007年夏天的美國次貸風波,在2007年8月9日演變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在各國央行和金融監(jiān)管當局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11月次貸危機稍有緩解,然而,在2008新年開始,次貸危機又再度襲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它最先造成的沖擊對象是從事次級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地產業(yè)低迷時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案。該案標志著次貸危機從潛伏走向公開,成為關注的焦點。隨著次貸危機的進一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被卷入到次貸危機的風波中來,即使是國際知名的企業(yè)也難以幸免。美林證券CEO斯坦.奧尼爾隨后辭職,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第三季度在次貸相關領域遭受約80億美元損失。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對商業(yè)銀行造成了更大的沖擊。
次貸危機同樣對股市造成很大的沖擊。從次貸危機發(fā)生以來到2008年1月底,道瓊斯指數(shù)從2007年10月的高點至今已下跌15.48%。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金融全球化的發(fā)展,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風暴迅速向全球擴散。香港恒生指數(shù)同期已下跌23.97%。一度被認為與國際市場絕緣的中國A股此番亦難以幸免。較2007年10月最高點,中國A股已跌去近三分之一。
更為不幸的是,盡管各國的金融管理當局都在積極地采取注入流動性、降低利率等應對措施,次貸危機的影響目前仍然還有進一步發(fā)展的跡象。資料顯示,其負面沖擊已經擴展到了美國的消費市場,使經濟惡化的風險加大。玫瑰石投資公司董事謝國忠認為,次貸危機所造成的損失從目前來看主要來自于資產注銷,而結構投資產品(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正在形成第二輪損失,司法訴訟可能帶來第三輪損失。這也就是說,次貸危機還遠未停止。
(二)次貸危機對全球商業(yè)銀行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使全球商業(yè)銀行受到很大的沖擊。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地產業(yè)低迷時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案。同年9月,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機構諾森羅克銀行,因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出現(xiàn)遭遇擠兌風潮。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向經營穩(wěn)健,聲名卓著的花旗銀行受到的沖擊也大得驚人。2008年1月15日,花旗集團第四財季財報披露98.3億美元虧損,并宣布減計次貸資產181億美元、派發(fā)股息減少40%。即使如此,花旗的次貸資產持有量仍有293億美元,在各大金融機構中最高。還有人甚至宣稱,花旗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安然。事實上,早在2007年11月,阿聯(lián)酋主權基金阿布扎比投資管理局將投資75億美元購入花旗集團4.9%的股份,花旗因次貸事件受到重創(chuàng)。2008年1月22日,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和第四大銀行美聯(lián)銀行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因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損失和投資收益不佳,這兩大銀行去年四季度盈利均急劇下降,降幅分別高達95%和98%。
國際上其他著名的商業(yè)銀行也難以幸免。2008年,1月30日,瑞銀集團因為計提140億美元資產減值,2007年四季度虧損額達到125億瑞士法郎(約合114億美元)。這一季度虧損額刷新了此前花旗集團和美林創(chuàng)下的紀錄。日本共同社消息稱,截至2007年12月底,日本三菱UFJ、瑞穗、三井住友等日本最大的六家銀行集團遭受與美國次級房貸相關的損失近50億美元。法興銀行以資產計,是法國第二大銀行,而其涉及次貸的虧損則約20億歐元。因交易員欺詐及次貸問題,興業(yè)銀行損失將高達69億歐元。目前,銀行在歐洲市場已停牌,其債券已被評級機構降級。前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戈夫指出,次貸相關的減記才剛剛開始??紤]到商業(yè)地產貸款、信用卡貸款、以及其他債務損失,總的資產減記金額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
(三)次貸危機對中國商業(yè)銀行的特殊影響
從目前來看,次貸危機對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影響并不大。其中的原因是,中國對外匯和對外投資實行較嚴格的管制,對外投資特別是對高風險資產的投資整體規(guī)模較小。2007年中國三大上市銀行發(fā)布中報時,對次貸損失估計都頗為樂觀。工行披露的次貸規(guī)模為12.29億美元,建行次貸資產總計10.62億美元,中行受次貸的影響最大,截至去年中期次貸方面的投資為96.47億美元。
盡管從目前次貸對我國銀行造成的損失并不大,但這已暴露出我國商業(yè)銀行在信息披露、風險控制、問責制度等諸多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實際上,次貸危機對中國銀行業(yè)的影響還遠未結束。2008年1月18日,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公告了扣除次貸撥備后的業(yè)績預增情況。到2007年末,工行提取的次貸撥備比例將提高到約30%,建行約為40%,即分別計提近30億元。2008年1月22日,中國銀行臨時停牌,原因是市場傳言持有74億美元次貸產品的中國銀行損失慘重。這說明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yè)的信心已受到影響。從銀行評級來看,雖然穆迪、標普等國際評級公司均維持對中行的評級,但也同時強調了前提條件。
在中國銀行業(yè)日益國際化的情形下,中資銀行海外投資的規(guī)模將進一步擴大,類似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風險對中國銀行產生的影響將更加嚴重和深遠。事實上,三大行所獲匯金600億美元的注資不可二次結匯,存在對沖外匯風險的需要。這在客觀上給中資銀行進行海外投資的壓力。中國的銀行業(yè)只有進一步提高對外投資的經營管理和相應的風險控制水平,才能很好地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
二、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
從2002年開始,在技術股暴跌和“9?11”事件的雙重重擊下,美聯(lián)儲開始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開始不斷地降息。同時,由于美國財政赤字和對外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美國大量發(fā)行美元,使美元不斷貶值。而美國是國際性貨幣,美國的泛濫是全球流動性泛濫的一個主要原因。流動性過剩致使全球資本不斷涌入美國的住房市場,這給房價上漲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斷上漲的房價將阻礙房地產貸款市場的快速發(fā)展。流動性的泛濫使得更多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渠道。這給次貸危機的產生提供了貨幣上的基礎和條件。
(二)對次級貸款及其衍生產品的風險認識不足
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資金并為企業(yè)提供更多的利潤成了銀行家們面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在華爾街金融工程師們和一些知名金融機構的推動下,次貸市場及其相關的衍生品市場的發(fā)展為過剩的資金提供了一個看似不錯的出口。由于對次級貸款及其相關衍生品的特性和風險認識不足,金融機構在對次級貸款和管理方面顯得過于樂觀。其中的一個集中表現(xiàn)就是次級貸款的發(fā)展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2006年,美國次按房屋按揭貸款平均比率競高達94%。有的按揭貸款的發(fā)放竟然免除首付款,有的按揭依據(jù)的竟然是借款者自己填報的虛假的收入,還有的按揭貸款額竟然大于總房價。
(三)內部管理存在漏洞
商業(yè)銀行內部管理存在漏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次級貸款的風險重視不夠,縱容甚至默許一些違背穩(wěn)健經營原則的事情出現(xiàn)。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創(chuàng)新性金融產品的認識不足,不知道如何來對其進行管理,與此有關的管理制度也就不可能十分健全。事實上,不僅是創(chuàng)新性金融產品往往會帶來相應的出乎管理者意外的金融風險,即使是一些相對比較成熟的衍生產品在交易管理上,也可能存在管理的漏洞。巴林銀行倒閉案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最近的典型案例還有法國的興業(yè)銀行。法國興業(yè)銀行2008年1月曝出丑聞,一名交易員違反規(guī)定進行期指買賣,導致銀行損失高達72億美元。
(四)激烈的市場競爭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fā)展,不僅美國本土的商業(yè)銀行感受到了更大的競爭壓力,其他國家的銀行同樣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自身,成為了每一家銀行所必須面臨的迫切問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銀行的傳統(tǒng)業(yè)務增長有限且不斷地受到其他競爭者的侵蝕,只有通過不斷地開展創(chuàng)新性業(yè)務來彌補傳統(tǒng)業(yè)務增長的不足。這就使一些企業(yè)鋌而走險,進行“過度”的創(chuàng)新,并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來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搶占大的市場份額。這也是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監(jiān)管當局的管理不力
創(chuàng)新性金融產品及其衍生品不僅對金融工程師和銀行家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對美國金融監(jiān)管當局來說也是一件新生事物,因而對創(chuàng)新性金融產品的特性、現(xiàn)狀及其深遠影響認識不足,也就不可及時制定相應的健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再加上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工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金融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管理當局難免會顧此失彼。另外,政治對金融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美國國會的部分核心成員收取了次按貸款提供者的大量捐款,他們的觀點往往會傾向于次按市場。這為次貸市場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商業(yè)銀行管理的啟示
(一)進一步健全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制度
法國興業(yè)銀行和投行業(yè)務首席執(zhí)行官馬斯蒂爾表示,如果公司的證券系統(tǒng)更好,那么49億歐元的欺詐交易本可以避免。這說明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基礎。在這次的次貸危機中,雖然中國銀行業(yè)受到的影響較小,但也反映出整個中國的銀行體系在應對國際金融風險、完善內控體系、建立有效的問責制度等方面仍然比較落后。中行香港資金交易室經理及總行全球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均已離職或更換崗位,外界推測他們的離職是否與次貸損失有關。另外,中行已經單獨成立證券投資管理委員會,以集思廣益,減少投資決策失誤。
(二)嚴格控制創(chuàng)新型衍生證券的投資規(guī)模
由于創(chuàng)新型證券的特性、現(xiàn)狀及其深遠影響一時很難以完全了解,對創(chuàng)新性衍生證券的投資更應當采取更為謹慎的態(tài)度。一個不失為穩(wěn)妥的辦法是嚴格控制創(chuàng)新型證券的投資規(guī)模。在規(guī)模有限的情況下,即使發(fā)生損失也不會是致命性的。控制投資規(guī)模的另一個方面是構造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以分散風險。
(三)加強對創(chuàng)新性業(yè)務的研究
銀行業(y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迫使各銀行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開發(fā)新的產品和業(yè)務。這也就是說,創(chuàng)新性業(yè)務在銀行業(yè)務中將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創(chuàng)新性業(yè)務(如衍生證券等)的復雜性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其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只有深入了解了其特性,才能制定出相應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投資策略。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涉及到更多的制度、文化和金融產品的差異,對需要投資的目標證券的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
(四)積極培養(yǎng)海外金融投資人才
一位國有商業(yè)銀行的高管曾表示,我們確實經驗不足,有很多方面待改進,最迫切的是人才。在海外投資方面,現(xiàn)在中資銀行既缺乏可信賴的專業(yè)人才,又沒有完善的激勵機制。培養(yǎng)海外金融投資人才可從多個層面來進行。比如從引進具有國際投資經驗的海外人才,與國外機構合作培養(yǎng)。此外,加強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對相應的職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理論水平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商業(yè)銀行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的選拔、培訓和提升機制,使真正德才兼?zhèn)涞娜瞬诺靡悦摲f而出。
參考文獻:
[1] 陳竹,王長勇,張宇哲、張環(huán)宇.次貸危機不見底[J].財經,2008(3).
[2] 于寧,溫秀,徐可.中資銀行次貸洗禮(EB/OL) http://www.caijing.com.cn/ todayspecx/finance /2008-02-03/47628.shtml.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