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 揚
巧妙告別吵鬧日子
曾經(jīng)有個老人住在鄉(xiāng)間幽雅的小屋里,日子過得悠閑自在。誰料附近的幾個孩子天天在屋外追跑打鬧,擾得老人白天黑夜不得清靜。老人想了個辦法,把屋外的孩子叫了進來,給了每個人5塊錢,讓他們在屋外盡情地大聲喧鬧,而且誰叫的最響還會再加錢。孩子們聞罷興奮不已,一溜煙都跑了出去。如此這番幾天之后,老人開始減少他們吵鬧的“報酬”,孩子們的興趣越來越小,也沒什么人愿意再吵鬧了。最后老人拒絕再支付孩子們“工資”,他們便都甩手而去,從此小屋周圍又恢復了平靜。
“過度理由效應”
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做過度理由效應。簡單地說,外在動機,例如金錢或物質獎勵,會降低一個人工作表現(xiàn)的內(nèi)部動機。心理學上的自我知覺理論對這種過度理由效應的解釋是,當外在動機出現(xiàn)時,人們會將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動機的獎勵上,而減少了對活動本身的享受和對滿足感的關心。這種效應將人們的動機轉化為外部的因素,而削弱了本來存在的內(nèi)部動機。
有關過度理由效應最早的一個例子來自于心理學家馬克·蘭博等人1973年對一群3-5歲大的孩子的實驗。一組孩子只要用氈頭筆畫畫,就會得到一條“干得棒”的緞帶;另外一組孩子會不定時地收到同樣的獎勵;第三組孩子則不給獎。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樣的畫筆畫畫,而且繪畫對于學齡前孩子來說是非常受歡迎的活動。這之后;研究人員讓所有這些孩子都再進行自由游戲的階段,結果發(fā)現(xiàn),之前每次畫畫都會得到獎勵的孩子明顯比其他人使用氈頭筆畫畫的幾率要小。研究者因此認為,期望的獎勵會損害人們之前對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動的內(nèi)部動機。在蘭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個數(shù)學游戲實驗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
對于過度理由效應,心理學家們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知評價理論認為,那些有形獎勵,比如說金錢,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控制力和強迫的源泉,它們可以降低人們的自我決定感,從而削弱人們的內(nèi)部動機。而那些不定時出現(xiàn)的獎勵并不會強迫人們完成某種任務,所以很難被視為一種控制力,也就不太可能削弱內(nèi)部的動機。此外,無形的精神獎勵,例如褒揚,會提升人們的自我決定感,并讓人們感覺自己很有能力,因此提升人們的內(nèi)在動機。
過度理由效應的有趣之處在于,它從一個側面挑戰(zhàn)了心理學理論中一直被公認的“強化原則”——獎勵可以提升行為發(fā)生的概率。除此之外,過度理由效應在教育領域的實際應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此人們認識到物質獎勵并非是萬能的,而精神鼓勵在促進兒童正確行為的塑造上卻略勝一籌。不僅是對于兒童,心理學家伍德·黛西在1999年前后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綜述顯示,物質獎勵對內(nèi)部動機的消解同樣也發(fā)生在成人身上,特別是在不管任務做的是好是壞都有獎勵的情況下。而精神上的激勵,比如口頭的表揚和非期望中的不固定獎勵則不會降低內(nèi)部動機,鼓勵甚至還會提高內(nèi)部動機。不過有的研究也顯示,對于表現(xiàn)優(yōu)異者和枯燥乏味的任務的物質獎勵也會提高人們的內(nèi)部動機。
生活中避免“過猶不及”
對于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提高孩子們的內(nèi)在動機肯定是最重要的,而且最好是通過精神鼓勵的方法進行。也就是說,經(jīng)??洫労⒆印案傻冒簟币泉剟钜活D美食更有效果。但是如果孩子對任務不感興趣,比如做家務、練鋼琴等內(nèi)在動機不強的事情,外部動機也會有利于提高他們進行這些活動的興趣。不過,這種獎勵應當僅限于那些孩子未提起興趣的事情上,對于他們本來就樂于去做的事情就可能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分數(shù)則是一種富有爭議的獎勵方法,因為分數(shù)本身似乎可以看做是一種贊揚,但有時候也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外部獎勵。在學校和家庭中,家長對于“分數(shù)”看法的引導也格外重要。
在美國,很多學校會采取讀一本書、發(fā)一個獎品的辦法來鼓勵孩子們讀書。不過有人根據(jù)過度理由理論質疑這種方法可能會降低兒童閱讀的內(nèi)部動機。但是斯坦芬·費洛拉等人在1999年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既不會提高也不會降低孩子的內(nèi)部動機。研究者推測,雖然獎勵兒童讀書可能會削弱他們對讀書本身的興趣,不過也會因此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閱讀的能力。
除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在商業(yè)管理方面,過度理由理論同樣也會給管理者們帶來啟示。對想要提高員工積極性的領導來說,除了純粹的物質獎勵外,想要提高員工士氣,更合適的方法是抓住員工的“心”,提高員工在工作中的內(nèi)部動機,使他們真正愛上工作本身。
過度理由效應雖然簡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落入它設下的陷阱。這是因為獎勵在短時間內(nèi)看起來往往更為有效,也更容易操作,所以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領導、老板都更容易看到它的效果。可是過度理由效應告訴我們,外在動機帶來的是暫且之利,從長遠看卻會降低人們做事情真正的內(nèi)部動機,甚至會影響到完成事情的質量。過度理由效應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做“過猶不及”的激勵者,幫助人們找到內(nèi)心的聲音才是最重要的。
責任編輯趙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