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芮珍 王成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自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底,國務院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方針以及“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則,并且建立了國家、省、市、縣的4級保護體系。截至2008年7月,我國已公布了兩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175項,涉及33個省、市、自治區(qū)。
一、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
目前,檔案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參與者,在挖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工作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上議程,協(xié)助檔案局制發(fā)文件
目前各地檔案局都已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視野,積極制發(fā)文件,為實際工作指引方向、提供指南。江蘇省是我國首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的省份,在其草案審議后,江蘇省檔案局迅速下發(fā)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文獻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檔案主管部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料進行全面歸檔,并提供利用。
2、積極配合申報部門主動開展服務,提供材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鑒定工作需要大量的原始文獻材料作為佐證,毫無疑問檔案館的豐富館藏可以提供充分的憑證。在武漢市申報《木蘭傳說》的過程中,檔案館查閱了各個歷史時期的《黃陂縣志》及相關全宗的檔案資料及圖片,并輔助制作完成了30余萬字的申報文本、25分鐘電視專題片和300余幅照片,為申報提供了強有力的史料保障。
3、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檔案收集工作進行指導,確保檔案的齊全完整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過程中,會形成大量的文獻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立檔是必須的工作,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檔案必須全面反映項目在保護、傳承過程中的真實面貌,材料必須分類有序、字跡清晰、保存持久,對此檔案部門應給予有力指導。北京市崇文區(qū)檔案館就安排專人,查看檔案保管條件及文件的收集整理情況,并指導各類載體文件材料的管理。
4、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活動,征集相關檔案文獻
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活動,全面掌握保護工作的現(xiàn)狀,是檔案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青島市檔案局(館)領導高度重視,多次主動與市政協(xié)領導溝通,派人隨同參與調研活動,實地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情況,隨時收集活動中產生的各類材料,協(xié)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與立檔。
5、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提供展閱、編輯成冊
北京市檔案館提出“北京將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庫”,北京市海淀區(qū)檔案館舉辦的“華彩海淀·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集萃”展,不但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民間文化的藝術魅力,同時也宣傳了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了民眾的認識。江西省藝術檔案館建成并開通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網”,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開通第一網,已著手編輯《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照片圖鑒、畫冊以及代表作品系列叢書。
以上說明檔案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檔案館在參與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檔案部門的業(yè)務經費不充足,在民間檔案征集比較困難;檔案人員對非物質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研究力量薄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不能準確鑒定;檔案館領導的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沒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很少安排專職工作人員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等,這些都牽制了保護工作的開展。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相關政策明確規(guī)定檔案部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權利與職責范圍,各地檔案館的保護工作多數還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一套完整的保護體系與機制亟待開發(fā),進而保證檔案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二、檔案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獨特地位
溫家寶總理在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時曾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物質性就是文象,非物質性就是文脈”、“無文象無體,無文脈無魂”@。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沒有物質形態(tài),但有物質載體,這些物質載體包括了文字、聲音、影像資料等,與檔案館館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化可借鑒檔案工作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物質化保護是遺產學界公認的重要保護手段,物質化的過程就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化,并為其建立檔案。檔案館在收集資料、建立檔案方面有非常成熟的方法、完備的工作體系,檔案工作人員深知保護的本質與重要性,在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材料時,必然能夠從科學全面的角度來搜尋與挖掘;另外檔案工作人員長期與各種載體材料打交道,了解它們的優(yōu)缺點,這樣在建檔過程中可以站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度,為后人留下可看可用的珍貴遺產。
2、口述檔案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補充
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文化等是由傳承人的口傳身授得以代代相傳的,傳承人以其超人的才智與靈性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靈魂。針對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不齊全的狀況,傳承人的口述檔案就成了重要的來源。檔案館有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和現(xiàn)代化的專業(yè)技術和設備,通過采訪筆錄,形成文字記錄、繪圖制圖、錄音錄像等材料,可以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3、檔案館固有的工作領域與社會聯(lián)系為保護工作提供了方便
檔案館的工作覆蓋社會工作的各個方面,波及各個地區(qū)與領域,長期以來形成了十分完備的工作體系和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構成了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獨特資源,是任何別的部門無法替代;而且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專業(yè)與獨到的見解。
4、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建立離不開檔案館的直接參與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檔案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立檔更是缺少不了檔案部門的參與?!敖⒎俏镔|文化遺產檔案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工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途徑
1、收集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
在專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過程中,通常會形成大量介紹項目基本情況的申報材料與記錄申報過程的材料,如新聞報道和各種宣傳活動中形成的文件資料。這些材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進一步研究顯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檔案館應積極主動介入,將第一手材料收集保管,并建立項目檔案。為了保證檔案的齊全
與完整,檔案館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一是通過檔案局制發(fā)文件,要求相關單位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傳承和申報過程中形成的各類載體檔案的積累與整理,并規(guī)范收集范圍、進館時間等具體要求;二是各級檔案館工作人員,要有計劃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接收進館;三是發(fā)動社會力量,將民間散存的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檔案文獻征集進館。
2、全面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傳承人檔案
檔案館可以組織專門的人員隊伍,如一些資深的老館員,以豐富的閱歷與獨到的見解對本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進行地毯式搜索,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收集、記錄、分類和編目。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不僅可以了解一個地區(qū)的主要遺產類別,還可以挖掘很多隱沒在民間的文藝傳承人,從而為他們建立起傳承人檔案。繼2007年在黃山舉行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后,我國各省市都相繼確認了一批傳承人名錄。檔案部門應抓住時機,錄制傳承人的口述資料。已有很多檔案工作者開始了口述檔案的記錄之路,他們走街串巷,踏遍鄉(xiāng)野,不漏地區(qū)、不漏種類地訪談老藝人,記錄他們的作品與實物,既搶救了一批批瀕危的技藝,也讓老藝人們安了心。
3、研究館藏檔案、資料,為申遺工作服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成功申報,需要大量的材料證明此項遺產的傳統(tǒng)性,檔案館的豐富館藏不可或缺。因為正是這些豐富的館藏說明了此項遺產的歷史淵源、流變與傳承。因此,檔案館可以利用其豐富的館藏資源以及對本地區(qū)民間文化的熟悉度,對本地區(qū)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檔案進行挖掘、分析、整理,將其提供給申報機構。例如安徽省安慶市檔案館的特色庫藏有相當完備的黃梅戲檔案,有老一輩藝術家的照片聲像檔案,也有黃梅戲的一些經典曲譜劇照,以及在黃梅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各類資料。正因為有這些充分的材料佐證,安慶市才得以戰(zhàn)勝湖北省的黃梅縣(黃梅戲的發(fā)源地)成功申遺。
4、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果一個文化永遠沒有力量來激活,自己也沒有力量不斷創(chuàng)新的話,就會走向盛極而衰的地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樣如此,僅僅將這些物質化的檔案保存下去,只會讓它失去延續(xù)的命脈,成為一堆死物;只有傳承與發(fā)展才是最好的保護方式,這需要政府的大力宣傳與教育。檔案館可以組織專門的研究和開發(fā)隊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層次加工和創(chuàng)作,整理出版文字記錄、圖片資料和視頻信息,開放展廳提供展覽,使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重新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同時,開放的檔案也有利于民俗學者的研究,這樣引入學術同行的力量,對普及關于非物質文化的理論知識,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也是不無裨益的。
5、參加民俗活動,積累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材
各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風俗,在特定的節(jié)假日也有自己特殊的慶祝方式。在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濃厚而鮮明的節(jié)日氛圍、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文化活動通常能激發(fā)群眾的自覺參與意識。這樣的民俗活動集歷史記憶、文化傳播、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公共休閑于一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次精彩呈現(xiàn)。檔案館工作者需要有強烈的民族文化意識,潛心感受和解讀這些民俗活動,投入力量及時跟蹤與記錄,挖掘隱藏其中的深層涵義及其生衍軌跡,形成城市記憶檔案。成都檔案工作者拍攝了首屆“成都民間絕技群英會”的活動過程,記錄了諸如泥塑、剪紙、蜀繡、絹花等絕活,極大地豐富了館藏,也確立了更多在保護工作中的現(xiàn)實目標。這樣的大型活動既是地方特色的凝聚,也是地方獨特的文化身份,它們的存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xù)的鮮明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