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毅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知識產權法與民法典的關系,在對世界各國知識產權法的立法例進行考察之后,對知識產權法沒有被成功納入民法典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文中針對目前理論界認為知識產權法不應納入民法典的原因,提出了疑問,并在此基礎上得出知識產權法未來的立法趨勢是集中規(guī)定,而不論其是否一定納入民法典。
關鍵詞民法典知識產權法法典編纂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014-02
目前,在我國如何設計未來民法典的體例結構上存在很多爭議,其中知識產權法部分是否應作為民法典之一編做出規(guī)定是爭議的焦點之一。本文擬從對世界各國的關于知識產權法的立法例的考察入手,探討應如何更科學合理地構建知識產權法的立法體例。
一、各國知識產權法立法體例之考察
就世界范圍內看,目前知識產權的立法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一)以單行法的形式規(guī)定(民法典中沒有知識產權法的基本內容);(二)知識產權法作為民法典內容之一部;(三)編纂獨立的知識產權法典。
(一)以單行法的形式規(guī)定的知識產權法
知識產權制度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尤其是工業(yè)革命后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而產生的。他與傳統(tǒng)領域內的物權、債權等制度相比較產生較晚,因此在早期的經典民法典,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典中沒有將知識產權法納入其體系之中。豍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知識產權法產生較晚,在法、德編纂民法典時知識產權制度還未受到法學界的重視有一定聯(lián)系;另一方面又與這兩部民法典承繼羅馬法之民法理念設計有關。與此同時,在英美法系,由于沒有民法編纂的法律傳統(tǒng),英美法系國家沒有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典存在。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知識產權法雖然都表現為制定法的形式,但歷來都是一種獨立的財產制度,以單行法的形式規(guī)定。豎
所以,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知識產權立法,多采的是單行的立法模式,也有國家嘗試著其他的立法模式,如將知識產權法的規(guī)定納入民法典。
(二)知識產權法制度作為民法典的一部分
把知識產權法納入民法典,最根本的立法原因在于,人們對知識產權法性質的進一步認識,認識到知識產權的私權本質。
即使在今天人們還要時時強調知識產權的私權本質,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吳漢東教授曾把知識產權制度稱為“從特權到私權嬗變的產物”。豏知識產權起初是一項封建特許權。同時隨著封建王朝的衰落與市民階級的私權觀念的進化,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主張這種印刷專有權、產品專營權不應由國王特許產生,而應基于創(chuàng)作者精神所有權的轉讓而取得?!熬袼袡唷钡睦碚撜J為,創(chuàng)作者對于其創(chuàng)作的思想及基于其思想所產生的物化產品都享有所有權,這種精神產品的權利也是所有權之一種。豐隨著這兩種認識的進一步發(fā)展,知識產權已經作為一種私人享有的無形財產權,由特許之權演變?yōu)榉ǘㄖ畽?。到了近代資產階級國家立法使知識產權由公法領域進入司法領域,由特權變?yōu)樗綑唷V链?由于知識產權私權的本質,一些在此之后編纂民法典的國家試圖將知識產權法與傳統(tǒng)民法整合納入民法典中。典型的國家有意大利、前蘇聯(lián)和越南。
在將知識產權法納入民法典的嘗試中,各國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其中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在將知識產權法的相關內容納入民法典時,與我們現在對知識產權法納入民法典的認識截然不同。意大利民法典沒有獨立的“知識產權編”,而只是把知識產權制度中與勞動相關的內容零散的規(guī)定在第六編“勞動”中。同時在第六編內部“知識產權”也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章節(jié),而是分別規(guī)定在相關章節(jié)中,如其中的第八章為“企業(yè)”,標記性權利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涉及企業(yè)標記時有所涉及。在其后的1961年前蘇聯(lián)的《俄羅斯民法典》中,知識產權在民法典中之規(guī)定變得相對集中。其中用了三編(第四、五、六編)分別規(guī)定了著作權、發(fā)現權和發(fā)明權。就目前我們關于知識產權法制度,尤其是知識產權范疇的認識考察。越南民法典設第六編為“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權”共有三章,分別規(guī)定“著作權”、“工業(yè)所有權”、“技術轉讓”,各章的內容幾乎將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各項實體規(guī)定都包括在內。同時與之相關的程序性規(guī)定,以條例規(guī)章的形式另行規(guī)定。
由這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中的知識產權法的規(guī)定看,目前關于如何在民法典中設計知識產權制度的規(guī)定模式,還沒有統(tǒng)一的或通行的做法。
(三)編纂獨立的知識產權法典
在許多國家試圖將知識產權制度納入民法典之中的同時,法國另辟蹊徑,在保留原有民法典不變的情況下,為滿足社會對知識產權制度的進一步需要,制定了一部統(tǒng)一的知識產權法典。將本來采取單行法模式的23個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單行法律、法規(guī)整理匯編成統(tǒng)一的法典。同時這部法典最具特色之處在于,該法典在內容上分為法律部分和判例部分,在法律部分之后附上典型的或十分具有指導意義的判例,以期指導法官和一般民眾對法律的理解。該法典第一、第二部分幾近囊括了現代知識產權的所有領域。從法國知識產權法典立法基礎及內容觀之,可以說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是原有的各單行立法的整合與修改,基本上符合法典編篡的基本要求,但是從其結果上看,由于沒有一般性的總則,故法國知識產權法典雖冠以“法典”之名,但還不是規(guī)范意義上的法典。
二、法典與知識產權法之關系
從以上的三種立法例觀之,知識產權法并不必然是民法典之一部,尤其是我國正面臨著制訂民法典之現實,到底知識產權法應否歸入民法典呢?下面就世界上幾個把知識產權法納入民法典的立法例進行分析,以得出知識產權法察納入民法典之利弊。
首先要考察的是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學者們普遍認為意大利民法典已將知識產權法納入進了民法典。但是就目前來看這種吸收、接納并不是將知識產權法作為民法項下的具體亞部門法加以接納。正如意大利學者桑德羅·巴尼為《意大利民法典》作的前言中寫到“1942年民法典在部分的保留原法典痕跡的同時,有了新的突破和發(fā)展,規(guī)定了工業(yè)化進程中在企業(yè)和勞動關系方面出現的新問題?!必T所以,從當時的立法動因看將零散的知識產權法律規(guī)定納入民法典,僅僅是為了解決“工業(yè)化進程中,在企業(yè)和勞動關系方面出現的新問題”。既沒把知識產權的保護作為一個獨立問題在民法典中考量,更沒有將知識產權法作為與物權法、債權法相等同重視和設計其在民法典中的位置。整部法典沒有知識產權法獨立成編、自成一體的意識,故有的學者認為“意大利民法典很難說是一個關于知識產權立法的范式民法典”。豒意大利民法典之所以沒有把知識產權法獨立成編做出規(guī)定,究其原因多半源于在當時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人們對于知識產權的相關規(guī)定的認識與現在學者們提倡和認識的將知識產權納入民法典大相徑庭。
從篇章體例及有關內容看越南民法典要比意、荷、蘇俄民法典更接近于目前理想的“知識產權法納入民法典的形式”。越南民法典設專門的一編,即第六編“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權”,這從民法典設計的體例結構上更符合現在理想標準模式。在這一編中,越南民法典集中的規(guī)定了著作權、工業(yè)產權的相關實體性的內容,此外還有技術轉讓方面的一些規(guī)定。雖然僅就民法典本身而言,知識產權相關立法是完善和集中的,尤其與其他國家的民法典相比;但是就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相關的內容看,第六章的內容是不十分完整的。知識產權的許多內容都沒轉納入民法典,如“有關知識產權的程序性規(guī)范,行政法與刑法規(guī)范只能交由單行條例或其他部門法來完成”。豓同時就規(guī)定的權利內容看,越南民法典僅僅規(guī)定了傳統(tǒng)的主要知識產權類型,而對新興的知識產權沒有予以回應。就此許多學者認為意大利、越南等國的民法典關于知識產權的立法并非范式,且存在許多缺點不足以效仿,知識產權法不能夠納入民法典之中,而只能以特別法的形式游離于民法典之外。
對于此種觀點,筆者有幾點疑問:
第一,何為范式的民法典的結構?從以上援引的眾多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之所以不贊同知識產權法納入民法典。也有學者認為,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財產具有不同的性質,他們不能置于同一法律體系而只能置于一系列獨立的、不同的體系,存在于一定的區(qū)間。豔相反作為民法典之一編的內容,必須有一定的內在邏輯體系。至于知識產權法現在沒有一個總則部分,確實是民法典形式上的一個缺憾,但是這主要是現在民事立法技術的原因。知識產權法之所以能存在,并不是因為“它(知識產權法)是對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法律規(guī)范的一個總稱,而這一稱法是虛設的、是一理論概括”豖。
第二,何為范式民法典的內容?從上述引述中,可知民法典作為實體法之重要組成部分,應以實體性規(guī)范為主。但不絕對排斥程序性規(guī)定??梢娕c某一私權相關之法不是都必須納入民法典,也不必然的因其納入民法典會破壞民法典實體法之純度,而一律排斥。也正是因為實體法與程序法存在一定之聯(lián)系,才能形成一國之有機法律體系,二者不能截然分開。如果僅將知識產權法之中程序法內容無法納入民法典為由,將知識產權法拒于民法典之門外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同時還必須指出的是,人們對知識產權立法產生了一種定型化的“慣性”認識,即認為知識產權法必須是實體性規(guī)范和程序性規(guī)范相結合的混合體式單行法律。實則由于知識產權制度產生較晚,多以特別法形式規(guī)定,所以立法時采用了程序性規(guī)定與實體性規(guī)定同時集中在一部法律中的模式。這是當時立法為解決社會上新生問題而采取的便宜之計,但因為從其首例之后,其他國家紛紛加以效仿,至今,便樹立了知識產權法必為實體法與程序法相結合的立法觀念。人們進而認為將知識產權法中的實體性內容規(guī)范與程序性內容規(guī)范分離即會破壞其完整性。但是這只是一個歷史選擇上的偶然促成的、其不具有充分的理論支持。
第三,范式民法典是否一定要對新興事物避而不談?就整個民法領域看,知識產權法是發(fā)展最快、變化最為迅速的領域。因而學者們普遍認為,如把知識產權納入民法典,民法典是無法應對如此迅速的變化、層出不窮的“新”的權利,是故僅此一點,民法典就沒有承載知識產權之可能。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認識值得商榷。在知識產權領域近年來出現的域名、網絡出版、工業(yè)版權等新問題,其根本涉及的問題與版權、工業(yè)產權等還是有很大的聯(lián)系的,因此對于這類問題不應急于分而治之,而應統(tǒng)而合之。而且就這類新型權利而言它們往往兼具版權,工業(yè)版權的雙重性質,工業(yè)版式權便是典型的一例。因此,在各類知識產權交叉發(fā)展,互相涉及的現實情況下,也有必要把有關知識產權的內容集中規(guī)定。
總之就知識產權能否納入民法典,現有之學說,還存在值得商榷之處。同時既使現有的立法技術不能完成之使命,也許將來某一時刻有可能實現。那么知識產權法到底應否引入民法典,從現實情況看,新近制定民法典的國家,紛紛嘗試將其納入民法典,法國單獨制定知識產權法典,都證明社會需要將知識產權之相關規(guī)定系統(tǒng)化。是故在未來的法制建設上,無論知識產權法是否納入民法典都有必要將相關的規(guī)范系統(tǒng)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