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輝 劉 春 古亞麗
摘要利用內(nèi)江市1961~2006年氣溫、降水資料,采用經(jīng)驗函數(shù)擬合等方法,計算分析了內(nèi)江市近50年來氣候變化趨勢,結(jié)果表明:內(nèi)江市近50年來,氣溫變化的總趨勢是上升的,20世紀90年代開始增溫明顯,進入偏暖階段,極端最高氣溫日數(shù)明顯增多;降水量呈遞減趨勢,其減速隨著年代的增加而加快,各季節(jié)降水量存在較大差異,以夏季減少最為明顯。
關(guān)鍵詞氣溫;降水;變化特征分析;四川內(nèi)江
中圖分類號P463.1;S15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21-0244-01
內(nèi)江地處長江上游,位于四川省盆地中部、青藏高原東側(cè),是氣候變化影響的敏感區(qū)。IPCC第4次評估報告分析,預計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溫1.1~6.4℃;未來30~50年,四川平均氣溫將升高1.5~2.0℃,降水繼續(xù)減少且波動性增加,內(nèi)江氣候變化將與四川省變化趨勢大體一致,氣候變暖將引發(fā)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fā)生。因此,分析內(nèi)江市近50年氣候變化特征,揭示出其內(nèi)部的一些變化規(guī)律,可為今后更好地做好氣象服務、為政府部門安排當?shù)毓まr(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1氣候變化分析方法
采用經(jīng)驗函數(shù)擬合方法進行氣候趨勢分析,得到不同氣象要素總體趨勢,甚至看能否得到一個極值,以此作為上升、下降趨勢的臨界點。為方便起見,筆者選擇二階擬合作分析,全文氣候分析均基于上述思路,得到不同時間段的氣候傾向率。
2氣溫變化特征
2.1年平均氣溫變化特征
圖1是內(nèi)江市1961~2006年年平均氣溫的變化曲線,從圖1中可以看出,內(nèi)江市年平均氣溫的變化有著自身的特點,氣溫在變暖中勻速上升,20世紀60~70年代平均氣溫接近正常,20世紀80年代氣溫偏低,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氣溫偏高明顯。在46年的年平均氣溫中,2年為正常值;22年在平均氣溫以下,1980~1986年連續(xù)7年的年平均氣溫較多年平均偏低,其中1984年比常年偏低0.6℃;有22年在平均值以上,1997~2003年連續(xù)7年的年平均氣溫較多年平均偏高,其中1998年比常年偏高1.0℃。根據(jù)1961~2006年年平均氣溫,計算46年來不同階段平均氣溫的氣候傾向率,由計算結(jié)果可知,年平均氣溫總的趨勢是變暖的,變化率為年平均氣溫上升0.02℃/10年,從歷年平均溫度階段性變化趨勢看,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年平均氣溫呈振蕩下降的趨勢,分別下降0.25℃/10年和0.1℃/10年,20世紀80年代在平均值下振蕩,氣溫在1981年附近達到極小值,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增溫階段,1991~2006年氣候傾向率為0.25℃/10年,即這16年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4℃(見表1)。
2.2高溫變化特征
隨著氣候變暖,高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2006年內(nèi)江極端最高氣溫達41.9℃,創(chuàng)歷史極值。1961~2006年46年間最高氣溫≥35℃日累年值為568d,平均每年12d,高溫日數(shù)年代差異明顯,20世紀80年代高溫日數(shù)少,平均每年只有5d≥35℃,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35℃高溫日數(shù)增多,特別是2006年高溫顯著偏多,一年就高達43d;46年內(nèi)江年最高≥38℃累年值為48d,≥38℃的年份有16年,平均3年一遇,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增多,2006年≥38℃出現(xiàn)了13d,比多年平均偏多12d(見表1)。
3降水變化特征
3.1年降水量變化特征
圖2為內(nèi)江市年降水量的歷年變化曲線,分析其特點有: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降水屬于偏多,20世紀70年代、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2001~2006年)均偏少。46年內(nèi)經(jīng)歷了明顯的3次下降和2次上升過程:20世紀60年代開始雨量逐漸減少,于1972年達到最低值,1973年陡升達到最高值;從1974年開始第2次減少,1977年達到最低值,之后降雨量又逐漸增加,于1983年達到最大值;從1984年開始降水量第3次減少,1994年達到最低值,之后略有上升,但至今仍處于多年平均值以下。1961~2006年這46年里,內(nèi)江市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83年,偏多47%,最少的是1978年,偏少36%,說明內(nèi)江市的降水年際間的變化幅度是相當大的。
由計算得出:內(nèi)江在1961~2006年46年內(nèi)總體變化斜率為-44.6mm/10年,說明內(nèi)江市近50年降水量呈減少趨勢,即46年減少了205mm。從歷年降水階段性變化趨勢看,1961~1970年氣候趨勢率為5.8mm/10年,降水量在1967年達到極大值;1971~1980年氣候趨勢率-17.6mm/10年;1981~1990年氣候趨勢率為-41.0mm/10年;1991~2006年氣候趨勢率為-64.4mm/10年。由此可知,年降水量的減速隨著年代的增加而加快,使得20世紀90年代以來干旱成為內(nèi)江市突出的氣候問題。
3.2四季降水變化特征
各季節(jié)降水量存在較大差異。夏季和秋季與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相同,均呈減少趨勢,夏季減少明顯,10年下降39.5mm,秋季10年下降19.6mm;冬季、春季與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相反,呈上升趨勢,春季每10年上升11.2mm,冬季每10年上升0.9mm(見表2)。
4結(jié)論
內(nèi)江氣溫變化的總趨勢是上升的,1961~2006年內(nèi)總體氣候傾向率為0.02℃/10年,20世紀90年代開始氣溫進入偏暖階段,1991~2006年年平均氣候傾向率達0.25℃/10年,極端最高氣溫日數(shù)明顯增多,2006年極端最高氣溫達41.9℃,打破了近46年歷史極值。
降水量的總趨勢是下降的,46年年降水量的總體氣候傾向率為-44.6mm/10年,其減速隨著年代的增加而加快,1991~2006年氣候趨勢率為-64.4mm/10年,呈急劇下降趨勢;各季節(jié)降水量存在較大差異,冬季和春季略呈上升趨勢,夏季和秋季與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一致,呈減少趨勢,以夏季減少最為明顯。
5參考文獻
[1] 韓玉江,王慶莉.新龍站近48年氣溫、降水量變化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2009(2):70-74.
[2] 胡利平,姚延峰,裴古娥,等.天水地區(qū)近50年氣溫與降水變化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09(4):651-656.
[3] 張恩浩,趙昕奕,張晶晶.近50年深圳氣候變化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wǎng)絡版(預印本),2007(1):77-83.
[4] 李月英,范俊江,于海磊,等.石家莊降水量和氣溫變化特征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9(2):31-34.
[5] 王建華.七臺河地區(qū)近48年氣溫降水變化情況的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9):9038-9039.
[6] 古霖.蕉嶺縣近40年氣溫及降水的氣候特征[J].廣東氣象,2009(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