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瑩瑩
在中學教育的圈子里,王金戰(zhàn)是一個傳奇人物。坊間流傳:只要插到他的班里,倒數(shù)第一的學生也能上北大;考前被他輔導2小時,高考就能提高20分;再自閉再有問題的學生,遇上他也能打開心結……
“我哪有那么神!”這位還帶著濃重山東口音的老師憨厚地告訴記者:“其實,只要方法得當,每個孩子都是英才?!蓖踅饝?zhàn)在采訪中講述了他從教多年的經(jīng)驗和體會。
記者:很多中學生,特別是女生,有記日記的習慣。家長想了解孩子的想法,但很多時候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傾訴。于是有些家長就在看與不看孩子日記的矛盾中徘徊。你在《學習哪有那么難》中提到自己曾看過女兒的日記,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王金戰(zhàn):日記本是孩子小小的秘密花園,憂傷、煩惱和小小的喜悅都在其中生長。有些家長希望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和所思所想,有時候,孩子成績下降、情緒不佳,又什么都不說,家長心里一急,就想能不能“偷看”日記來了解一下。但其實,孩子的日記本是家長的雷區(qū),尤其在沒征得同意的情況下絕不應該看。
但也有一些孩子,對日記這回事不是太在乎,寫完就隨便放在一個比較明顯的位置上,那就說明家長看與不看不會放在心上。我的女兒就是這樣,她寫完了日記就隨便放在桌上,媽媽給她收拾書房的時候就看到了,于是知道了她對父母有很大的意見。其實,以后她的日記我從來沒看過,這一次也是偶然的。
我建議,如果有家長偶然看到孩子的日記,一定要裝作不知道,不要正面找他談論日記中的問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又是他最忠實的朋友,了解到他內心的苦悶和煩惱后,應該想方設法去幫助他,但這種幫助必須要悄無聲息的,在語言之外,一種態(tài)度、一個眼神,都能夠讓孩子感到背后有一個強大的朋友在支撐著他,他并不孤獨。
記者:現(xiàn)在一種普遍現(xiàn)象是,不僅成績差的學生要上補習班,成績好的也一樣要上。特別是每到周末,奧數(shù),英語簡直就是全班大集合。很多城市學生還要上藝術、體育等課學習“一技之長”。學生累、家長乏,但是大氛圍逼得人人都得往前走。課外學習奧數(shù)、英語到底有沒有必要?你又怎樣看待特長培養(yǎng)?
王金戰(zhàn):對兩類學生來說提前接觸一下奧數(shù)是非常好的:一類是學習比較輕松、學習余力比較大的學生,這些小孩子精力過剩,提前接觸一下奧數(shù)的培訓對他思維的開發(fā),對他中學輕松的學習很有幫助。另一類是學習成績不一定很突出,但對數(shù)學有特別的偏好、特別的靈感。這類學生能一枝獨秀,將來很有希望通過數(shù)學競賽這條路,保送上大學。
但是,一般的學生不一定適合接受奧數(shù)培訓。一旦強制學習奧數(shù)又不感興趣、學不懂,反而讓自身智力受到很大的挫傷。14歲之前是一個人智力開發(fā)的關鍵時期,但是它是兩方面的,一方面他學到感興趣的學科,智力會得到很大的開發(fā),但是他學到不感興趣的學科,智力會受到很大的扼殺。所以歸結到一點就是,我們可以讓孩子去學一些東西,但前提條件必須是孩子喜歡的。如果孩子不喜歡,家長帶著一種功利色彩,人家孩子都學,自己的孩子不學不行,那對孩子就是一種摧殘。
課外學奧數(shù)、英語別帶有功利色彩,玩著學,感興趣就學一點,不感興趣就退出來,別把它當成一種課程,一種任務,目的性不要太強。孩子自己也是一樣,不要因為同學都在學,就有壓力,強迫自己去學。我從青島調到北京時,女兒上小學六年級,她在之前從來沒接觸過奧數(shù),但是北京的奧數(shù)氛圍比較濃。我就動員她,你也去聽一聽。但是,第一咱不做作業(yè);第二不參加考試;第三你聽不懂可以玩,你帶著喜歡的書上課堂,覺得課程聽不懂、不好玩,你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她就一點兒負擔沒有,玩著去聽,后來回來告訴我,這個奧數(shù)還挺有意思的嘛。聽了幾個題就激發(fā)了她的興趣,這段時期就為以后的靈活思維打下了基礎。
學習特長就不同,一定要帶點“功利色彩”。家長和孩子在選擇特長培養(yǎng)時就要想得長遠一些,比如學舞蹈能不能考慮到舞蹈特長和以后的升學掛鉤?高考錄取時有一項叫藝術特長生,加分很厲害,體制也靈活。如果小學期間練跳舞,要保證這是一個特長,而不僅僅是愛好,一直練下來,既不耽誤學習,又鍛煉了身體,更重要的是和將來的高考還能掛起鉤來。既培養(yǎng)了特長,叉減輕了孩子在高考競爭中的壓力,何樂不為?特長課學習要專一,不要看別的孩子學跳舞,咱們也去學跳舞、別的孩子學彈鋼琴,咱們也去彈鋼琴,特長就是要特別突出,有一個就足夠了,不能讓孩子不停地奔波于各種學習班當中。
記者:中學生普遍對老師的依賴度很高,遇到喜歡的老師成績就很好,不喜歡的成績就一落千丈。你在教學中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學生遇到這種問題應該怎樣調節(jié)?
王金戰(zhàn):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師,如果這個教師講得風趣幽默、神采飛揚,學生可能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個學科。如果老師講得死板教條,學生也會興味索然。中小學的學生正處在成長期,生活上依賴于家長,學習上依賴于老師,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說老師的作用非常大,減輕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很難。
要強調的是,家長和班主任應該正確引導孩子對老師的評價。家長如果有想法,可以私下和老師交流,但不能在孩子面前說三道四,應該始終讓孩子覺得老師挺好,老師對我也挺好,別讓孩子對老師產(chǎn)生反感。而且家長還要培養(yǎng)孩子用感恩的心來看待事物,這是一種美德。班主任也是一樣,我就有這樣的經(jīng)歷。有一年,一個語文老師教兩個班,我這個班學生對他評價都挺好,另一班學生評價特別差。結果兩個班的語文成績差距很大,因為這個語文老師就愛來我這個班上課,覺得這個班的學生怎么都這么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另一班的學生這么不厚道,學生這么挑剔,家長背后也告黑狀,特別討厭那個班。家長和班主任一定不要誤導學生對老師的態(tài)度,保護了老師的威信和積極性,也就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說到底一個目標,是為了學生。
記者:素質教育在中國喊了二十多年,現(xiàn)在是畫虎不成反類犬,飽受詬病,你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是什么樣的?
王金戰(zhàn):說得簡單一點,人大附中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不加班加點,有170多種選修課,讓學生健康成長,特長鮮明,全面發(fā)展,最后我們高考成績還是遙遙領先。人大附中音體美各項活動都搞得有聲有色,學生在選修課上表現(xiàn)的熱情比在課堂上還高。
素質教育不是不要升學。教育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你越抓一個點,這個點越提升不上來;你越忽視這個點,抓一個面,這個點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如果用點與面來比喻,升學教育是一個點,素質教育是一個面,整個面上去了,這個點也就隨之提高了。一個學校為了抓素質教育把升學率給降下來了,說明它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人大附中關注的是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孩子的成長潛能,對他們的耐挫力、自信心、責任感和特長的培養(yǎng),激情的調動,潛能的挖掘。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是素質的體現(xiàn)。這些東西都調動起來了,學生的成績怎么能不大踏步地前進?
現(xiàn)在好多人,一說起素質教育就批判升學教育,好像升學教育就是十惡不赦的,這些都是誤區(qū)。我認為,如果所有的中學都像人大附中這樣做,中國的基礎教育問題就解決了。
記者:著名教育家林格在新書《教育是沒有用的》中提出,現(xiàn)行教育已經(jīng)劍走偏鋒,教育應該回歸本質,不依賴過多的技巧,而是全面依靠孩子,讓其自由生長,“無為而教”。你的看法呢?從教幾十年,你的教育觀又是什么?
王金戰(zhàn):我贊同林格的一些觀點,但我反對這本書的題目——“教育是沒有用的”,那教育是什么?你不能因為教學中某些不恰當?shù)男袨?,就否定掉整個教育。任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怎么能說教育是沒有用的!
我的教育觀很簡單:只要方法得當,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英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不會教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