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所提倡的“無為”,是更深層次上的“有為”。所謂“無為”,就是為所當為,不為所不為,不胡作非為,不妄作妄為,依道而行。在教師的實際教學中,可以以老子的“無為”與學生更好地互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最終達到教師和學生的“有為”。
【關(guān)鍵詞】無為;有為;發(fā)揮
長期以來,在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研究中,將儒家思想定性為積極的入世,而將以老子為創(chuàng)始人的道家思想定為消極的出世,已經(jīng)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學者們普遍認同。筆者認為,單純地將老子的思想精神籠統(tǒng)地定為消極的“無為”欠妥當,是沒有真正從整體上和老子思想所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前提下來理解老子思想,老子所提倡的“無為”,并不是消極的出世,而是更深層次上的“有為”。所謂“無為”,就是為所當為,不為所不為,不胡作非為,不妄作妄為,依道而行。在教師的實際教學中,可以以老子的“無為”與學生更好地互動,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
一、老子“無為”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
如果說法家是倡導以法治國,儒家是倡導以仁治國,墨家是倡導以兼愛治國,那么,道家則是倡導以“道”治國,所謂的“道”,也就是老子從萬千的世界中所總結(jié)的規(guī)律,而“無為”,是遵守這些規(guī)律的基礎(chǔ)。老子認為,“無為”是實現(xiàn)“有為”的最佳手段,大凡事想“有為”,必先“無為”?!盀闊o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是以圣人必多難,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六十三章)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所稱的“無為”,并非其終極目標或者生活態(tài)度,只是一種方法論,其目標仍然是“有為”,概況講就是“無為”而“有為”?!盁o為”就是順其自然,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這樣才能有所作為,看似無為,實是有為。
1、老子思想的產(chǎn)生背景
老子所生活的時代,是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春秋時期,這個時代最大的政治特點就是各個諸侯國分立,互相征戰(zhàn),社會秩序比較混亂,人民生活困苦。在這樣的背景下,同儒家、法家、墨家等流派一樣,老子的道家思想也是圍繞解決戰(zhàn)亂、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障人民生活來展開的。在同樣的歷史背景下,老子提出的“無為”同儒家的“仁術(shù)”有著很重要的相同之處。一是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上有相同之處,老子是堅決反對戰(zhàn)爭,他認為,戰(zhàn)爭帶來的后果是災難性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至,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三十章)。二是在對人民的態(tài)度上相同。儒家思想要求君對人民要實行仁術(shù),以民為本,君輕民重;而老子的思想里,則流露出對民力的“無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七十五章),也就是勸君主要珍惜民力,不濫用民力,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同時,也指出為人君主的“有為”,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困難之上的,這比儒家分析君民關(guān)系更為透徹,所以老子倡導“無為”而治。如果說珍惜民力也算是消極的“無為”,那么,被稱為“積極”的儒家思想也難逃消極的嫌疑。
2、系統(tǒng)全面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
老子的思想里,對后世影響比較大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對世界的認識,另一個是他的“辯證法”。如果按照辨證法的核心原理即: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來分析,無為和有為是相互統(tǒng)一的,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對事物矛盾轉(zhuǎn)化的闡述是淋漓盡致。既然事物是多變的,是不能按照絕對的“無為”或者“有為”對老子這一思想來進行評價的。在老子的著作中,提出了許多相互轉(zhuǎn)化的觀點:“上下”、“信言美言”、“辯言善言”、“強柔”、“智博”等,對待這些矛盾的觀點,老子認為是“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同樣,在“無為”和“有為”的關(guān)系上,老子認為通過“無為”更能達到目標,“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六十六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七十三章),“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不難看出,在方法上,老子倡導的是“以無用為用,以無為為為”。從結(jié)果而言,老子的思想是比較積極的,是一門關(guān)于“有為”的哲學,而并非消極之說。
3、傳統(tǒng)認為老子消極無為思想的誤區(qū)
提出老子思想是倒退思想的人,主要根據(jù)的是老子八十章的論述而提出的?!靶衙?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領(lǐng)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以這篇論述來把老子的思想定為消極“無為”是不合理的。首先,這種理想社會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望,理想并不一定是處世的方式和態(tài)度。其次,民不互相來往是建立在“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的基礎(chǔ)之上的。長期以來,中國歷代的政治家包括當代政治家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yè),如果能夠達到這個目標,人民自然而然不會放棄美好的生活去流落他地。第三,認為老子的思想拋棄了“舟車”、“甲兵”等先進的生產(chǎn)生活產(chǎn)品是不對的。老子拋棄的是將這些工具用于戰(zhàn)爭,戰(zhàn)國時代,“舟車”、“甲兵”主要用于戰(zhàn)爭,而“什伯之器”主要用于祭祀,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產(chǎn)生于“道”,以“嫡長子”為核心的中國政治文化制度不為老子所提倡。第四,“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一直被認為老子要放棄文字,這種觀點也是不妥的,蕭天石認為這句話是“喻言也,非真欲使天下返于太古之世,而在使人毋外殉于物,喪于欲,而內(nèi)喪其醇樸之性真”。不可否認,老子的思想確含有消極意義,但是從整個《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來看,老子思想的積極因素明顯大于消極因素,全文基本上是圍繞“無為”而“有為”進行論述,老子的思想并不是單純的“無為”,而是通過“無為”方式,取得“有為”結(jié)果。
4、“無為”思想治國的成功實踐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著用“無為”的思想治國而取得成功。漢初,從劉邦繼承皇帝到漢武帝即位之間,當權(quán)者基本上是以黃老思想來治國的,不與民爭利,尤其是在漢文帝、漢景帝時,以“無為”思想創(chuàng)出了“文景之治”。而漢武帝以后,采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政治方略,用法儒思想進行治國,對內(nèi)征收鹽鐵之稅,與民爭利,對外同匈奴兵刀相接,不惜動用民力,結(jié)果導致國庫空虛,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秩序混亂,把“文景之治”的老本全部蝕空,使西漢王朝后期一蹶不振,終被王莽篡權(quán)。
二、老子“無為”思想對于課堂教學的啟發(fā)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的主要任務(wù)是課堂講授,對于有些不重要的章節(jié),也可以“無為”——通過非講授的形式,讓學生“有為”——扮演教師的角色,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與學生互動,以教師的“無為”達到學生的“有為”。主要方式有:
第一、提問。教師可以自己不講,列出關(guān)鍵問題,讓學生自己看內(nèi)容,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掌握需要相關(guān)內(nèi)容。通過教師的“無為”和學生的“有為”達到學生掌握內(nèi)容的目的。
第二演講。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給同學上課,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內(nèi)容,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演講能力,另外還可以使學生與教師感同身受,從而達到良好的互動。
第三討論。對于有些章節(jié),教師也可以給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jié)論,這樣學生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聽取不同的意見,集思廣益,拓寬思路,通過兼聽形成自己較為全面的結(jié)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清晰,另一方也能認識到自己觀點的不足,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記憶。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找尋真理,通過“無為”達到最終的有為。
【參考文獻】
[1]道德經(jīng)?老子.
[2]民辦教育研究,2008.1.
[3]思想政治教育,2006.3.
【作者簡介】
蘇亞紅,西安思源學院思想品德教研室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