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而且會想當然地認為,從那以后鄭成功就像童話中的王子與公主一樣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但是,實際上,就在收復臺灣的戰(zhàn)役剛剛開始時,鄭成功已經步入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年。
公元1661年四月底,鄭成功率軍經由鹿耳門海道進入臺江內海并于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qū)開元寺附近)登陸,五月初攻取赤嵌城(今臺南市赤嵌樓附近),荷蘭守軍出降。1662年一月,鄭成功開始炮轟荷蘭人在臺灣的統(tǒng)治中心臺灣城(今臺南市安平古堡附近),二月,統(tǒng)治臺灣近四十年的荷蘭人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
收復臺灣之時,鄭成功寫下了下面這首《復臺》詩: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臺灣光復之后,鄭成功祭告山川,頒布屯墾令,開始了對臺灣的開發(fā)建設。他下令屯墾的范圍,北達噶瑪蘭(今宜蘭),南至瑯嶠(今恒春),后因大肚土番與瑯嶠番人的反抗而放緩了屯墾進程。鄭成功實際統(tǒng)治的區(qū)域大約是從二林(今彰化縣二林鎮(zhèn))到茄藤(今屏東縣佳冬鄉(xiāng))之間。
鄭成功收復臺灣繼續(xù)抗清等于昭告天下他將抗戰(zhàn)到底,永遠不會向清朝政府屈服,清朝統(tǒng)治者對鄭成功曾經抱有的一點點希望伴隨著臺灣的收復徹底地破滅了,控制在他們手中的鄭芝龍(鄭成功之父,已經降清)也就完全失去了價值,只有死路一條了,于是,他們以牙還牙,把鄭芝龍一家推上了刑場。噩耗傳來,鄭成功面北而泣,悲不自勝,雖然他痛恨父親的叛國求榮,但畢竟他是父親的親生兒子,曾深受父親的寵愛啊,而且被害的是一大家子人啊!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正當鄭成功深陷喪父之痛時,四月間,南明的最后一個皇帝,永歷帝朱由榔被漢奸吳三桂殺死于緬甸的消息傳到了臺灣。雖然他沒有見過永歷帝,但那一直是他心中的一面寫著“大明”的旗幟。如今,大明僅存的這面旗幟也倒下了,他怎能不痛徹心扉!
盡管內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鄭成功依然在努力盡著一個中國將軍的義務。
1662年。鄭成功攻下臺灣后,遣使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針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方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臺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lián)絡,以便在開戰(zhàn)時里應外合,智勝敵軍。遺憾的是,就在鄭成功準備出兵之前。他聽到了一個讓他難以接受的消息:他的兒子鄭經在廈門與家中的乳母陳氏通奸,并且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消息成了從心理上壓倒英雄鄭成功的最后一根稻草。
鄭成功是一個治家極嚴的人,而且又正是心情悲憤的時候,所以他得知兒子的丑聞之后,立即命令部將鄭泰處死鄭經及乳母。鄭泰因不忍而抗命不遵,鄭成功更加憤懣不快,偏偏又因為水土不服染上瘧疾而病倒在床。最后在這年的五月(1662年6月23日)不幸病逝,死前大呼:“吾有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p>
《臺灣縣志》記載:“國姓公臥病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黃風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臺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p>
鄭成功離開這個世界時只有38歲。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屈指算來。他生于1624年,正是臺灣被荷蘭人侵占的那一年,而去世則恰恰在他收復臺灣的這一年,好像冥冥之中他就是為了這個美麗的寶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