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 凡
前兩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見路邊攤上賣一種小孩服裝,買者多為少婦。我特意看了那服裝,獨特之處在于衣服的后領子上多了一個倒U形的帶子。我問攤主:“這帶子是干什么用的?”攤主說:“看來你肯定不是個稱職的家長,連這帶子有什么用都不知道。實話告訴你說吧,這帶子用處大了去了:在孩子剛學走路時,大人可以在孩子的后面抻住這條帶子,這樣,孩子就不會跌倒了。還有比孩子的安全更重要的事情嗎?”
原來如此。怪不得那么多少婦要買這種衣服呢,她們都是怕小孩學走路時跌倒,是為了孩子的安全。
這讓我想起了老鷹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的。
老鷹在生產(chǎn)前做的窩很有講究。最初做窩的材料是各種荊棘,然后才是泥和其它相對柔軟的材料。小鷹出生后,會用嘴啄去窩的表層,也就是那些用相對柔軟的材料做成的那一層,再啄去泥,最后,窩里就只剩下荊棘了。這樣,小鷹就覺得呆在窩里很不好受,甚至呆不下去了。這時,老鷹就把小鷹背出窩,帶著小鷹在天空中翱翔。突然,老鷹會把小鷹從背上拋下來,小鷹就被迫展開翅膀,努力飛翔。剛開始時,小鷹的翅膀不足以支撐起身體的重量,往下墜落,老鷹緊隨其后,眼看著小鷹無力自救時,再猛地沖過去,重新把小鷹背起來。就這樣循環(huán)往復,一次次地把小鷹拋下去,再背起來,再拋下去……小鷹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險之中學會了飛翔。學會了自我生存,成為飛禽中最兇猛的動物。
把人和鷹相比較有點牽強,尤其是現(xiàn)如今。父母們都對孩子關愛備至,怎么能大意?哪怕有半點閃失也不能允許。對剛剛學步的孩子關照多一點兒,讓他少跌一些跟頭,少受一點皮肉之苦。也是人之常情??墒?,怕就怕把這種理念貫穿于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那樣,不但不會起到保護孩子的作用,相反,會影響孩子自我生存的能力。
我4歲時患小兒麻痹癥,本來活蹦亂跳的我,一病之后,就躺在炕上不能動了。我做夢都想重新站起來。那時,我家睡的是土炕,窗臺離土炕有一尺多高。我最初站起來的嘗試就是用手扒住窗臺,支撐起身子,這其中,我摔倒過數(shù)十次,有幾次,下巴磕出了血。而在我用手扒住窗臺企圖站起來時,我的父親就站在不遠處看著我。我的下巴磕出了血,母親埋怨父親為什么不扶住我,父親說:“如果每次都扶他,他就越不能早一天站起來?!?/p>
真的,就在父親的“狠心”之下,我終于站起來了,而且接下來我扶著窗臺重新練習走路,最初是半步半步地挪動。像螃蟹那樣橫著走。由于腿上沒力氣,常常摔倒,胳膊肘時常被摔破一大塊皮,滲出血。經(jīng)常是舊疤剛好又摔出新疤。母親已經(jīng)認同了父親的觀點,他們都不扶我,于是我終于重新學會了走路,而且從偏僻的農(nóng)村走到北京讀研究生,又回到省城,當上了省直機關的一名公務員。
每當我的妻子對兒子過于嬌慣時,我就以我小時候的經(jīng)歷來教育他們。對此,妻子頗不以為然。說時代不同了,你那套行不通了。
然而我想。不管時代怎樣變化,適者生存這一自然法則不會變。要讓你的孩子盡快地適應社會的競爭,你就得狠一狠心,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敢于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