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行
這不叫“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 huǒzhōnɡqǔlì
“火中取栗”這個成語出自法國寓言故事。法國寓言詩人拉?封登在《猴子與貓》中說:猴子和貓看見爐火中烤著栗子。猴子想吃,卻叫貓去偷。貓用爪子從火中取出幾個栗子,都讓猴子給吃了。貓不但沒吃著栗子,還被燒傷了爪子。后來人們就用“火中取栗”比喻冒著風(fēng)險替別人賣力,自己吃了苦頭,卻得不到一點好處。例如:①現(xiàn)在美軍深陷在伊拉克,其他國家都不愿意為美國火中取栗。②火中取栗的傻事,他是不會干的。
使用“火中取栗”這個成語,一定要把握“取栗”者是被人利用的,自己付出代價卻一點好處沒撈到。我們看看下面這個句子:“年初上海鮮牛奶市場燃起競相降價的烽火,銷售價格甚至低于成本,這對消費者來說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滨r牛奶銷售價格低于成本,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天大的好事,這和“火中取栗”的原意恰恰相反??磥碜髡呤菍ⅰ盎鹬腥±酢崩斫獬伞盎鹬腥±绷恕?/p>
一個人能“見仁見智”?
見仁見智 jiànrénjiànzhì
“見仁見智”原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意思是仁者從仁的方面觀察問題,智者從智的方面觀察問題。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智)者見之謂之知(智)?!比剩喝柿x,仁愛。知:同“智”,智慧。有的人認(rèn)為是仁愛,有的人認(rèn)為是智慧。后來簡化為“見仁見智”,用來表示對同一問題,各人有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因為各人觀察的角度不同,因而見解也不同。例如:①至于這種名士風(fēng)是好是壞,是合時宜不合時宜,要看你如何著眼;所謂見仁見智,各有不同。(朱自清《<艷知草>序》)②希望有更多的新老學(xué)者能夠秉持獨立的學(xué)術(shù)見解,就那些亟待解決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見仁見智,各抒己見,開展真正有深度和廣度的探討。
“見仁見智”這個成語也常常被用錯。比如:“他在學(xué)術(shù)上造詣極深,所以才能見仁見智,寫出極有價值的論文來?!边@“見仁見智”跟“造詣極深”有何關(guān)系?他一個人怎么“見仁見智”?這是完全不懂這個成語意義造成的錯誤。
間不容發(fā)
間不容發(fā) jiānbùrónɡfà
“間不容發(fā)”見于枚乘《上書諫吳王》:“系絕于天,不可復(fù)結(jié);墜入深淵,難以復(fù)出。其出不出,間不容發(fā)?!遍g:空隙。容:容納。發(fā):頭發(fā)。意思是空隙中容不下一根頭發(fā)。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或時間緊迫,沒有喘息的余地。例如:林則徐《英人非不可制應(yīng)嚴(yán)諭將英船新到煙土查明全繳片》:“此時絕續(xù)關(guān)頭,間不容發(fā),假使新煙不繳完,須遵照新例實辦一二夷人,方足以示懲創(chuàng)?!币脖扔髟娢挠谜Z天衣無縫,沒有破綻。例如:宋代葉夢得《石林詩話》:“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yán),造句用字,間不容發(fā)?!?/p>
“間不容發(fā)”常因望文生義而被誤用。某雜志上有篇散文《精神的三間小屋》,其中寫道:“這些復(fù)雜對立的情感,林林總總,會將這小屋擠得滿滿,間不容發(fā)?!焙翢o疑問,作者是把“間不容發(fā)”理解成“十分擁擠,中間連一根頭發(fā)也容不下”了。殊不知“間不容發(fā)”一般用于比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