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艷
摘要:李因篤是清初陜籍著名學者、關學大儒,在實學領域頗有成就。運用歸納、比較等研究方法,闡述其治河思想的主要內容。他系統(tǒng)梳理了古代黃河治理的歷史??偨Y出六條治河基本理念,評述了歷代治河得失和十二家治河思想,提出十種治河辦法和三項配套措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李因篤;治河思想;海運
中圖分類號:K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09)03-0106-03
關學是指由北宋張載創(chuàng)立的一直流布于陜西關中地區(qū)的關中理學流派。明清之際,關學振興,李颙、李因篤、李柏三位關學大儒并稱“關中三李”,享譽海內。其中,李因篤(1633~1692),字天生,又字子德,陜西富平人。明諸生,人清后以遺民自處。康熙十八年應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月余即辭職乞終養(yǎng),曾講學關中書院。他博學多才,是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在經學、實學、文學、史學、音韻學等學術領域皆有相當建樹,《清史稿》稱其“才學富贍,博學多聞,十三經貫穿”,顧炎武盛贊他為“康成、子慎之輩”。就實學思想而言,他撰有《漕運》、《治河》等十三篇策論,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收錄在其《受祺堂文集》卷一、卷二,具有豐富的學術價值。趙馥潔撰文指出:“‘經世致用是李因篤價值觀念的基本特征?!辈⒅仃U述了李因篤的政治觀、人才觀和學術觀。方光華在《關學及其著述》一書中論及李因篤時稱其思想具有“實學色彩”,并就漕運、郊祀、用人、史法思想作了簡介。筆者試就其治河思想作一探討。以期進一步揭示李因篤的實學思想成就。
一、思想內容
黃河既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也是一條水患不斷的害河,治理黃河成為封建王朝的一項要政,在古代漫長的水利發(fā)展史上占有相當比重。李因篤著有《治河》一策,主要闡述他的治理黃河思想,內容大體分為兩部分。
1、回顧治河歷史,評述歷代治河實踐經驗和思想理論。李因篤的策論具有共同的寫作模式,必先梳理論題的歷史,方才以史為鑒,針對現(xiàn)實問題,提出解決策略。他直言其研究思路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衷昔賢之成法,而參以當代之急務,要未有不明著其效者。”因此,評述治黃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成為其治河思想的重要內容。主要觀點包括:
(1)提出治理黃河的六條基本理念。一是治理黃河必治理下游,依據是大禹治河是在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一帶;二是治理黃河與治理漕運相關,依據是各地的田賦必須通過黃河運至京都;三是治理黃河與治理河渠相關,依據是司馬遷既論及黃河的水害,也論及引黃河水灌溉農田帶來的利益;四是治理黃河要用疏浚之法,不用堵塞之法,依據是大禹曾用疏浚法治河成功;五是治理黃河宜運用分流法,不獨專治一河,依據是黃河下游兗州段分為九河,分流入海;六是治理黃河需要遷徙的是百姓,而不是河流,依據是商朝曾經六次遷都以避黃河決口。
(2)評述歷代治理黃河的經驗和教訓。李因篤重點評析水患較為嚴重的幾個朝代,認為漢代患于決口,宋代息于人淮,元代患于山東諸郡妨礙運道,明代患于沁水、泗水同歸于淮河,致使淮、黃合流,黃河、漕運相分離,較之過去,清朝的黃河水患較為嚴重。基于這一時勢。他對歷代治河的成功經驗進行評點。例如,他認為禹的功績并非分黃河為九河,而在于引黃河北行保證黃河疏導成功;漢代治河功績除建筑宜防官,還有“館陶之屯”,亦即在河南館陶縣將黃河水引向東北向流入渤海,保證了八十年黃河無害;宋代治河的失誤并不在于侯水,而在于熙寧年間關閉北流的黃河,由過去的南北分流變?yōu)閱喂赡狭鳎沟盟畡菘涸?,導致在六塔河等地決口,多年后又恢復舊日的北流;元朝的失誤并不在蒲口,而是開鑿會通河,原因是會通河開通后,將數(shù)條河流貫通,黃河決口后水患漫向諸河;明代治河失誤并不在于河南夏邑,而在于永樂年間恢復漕運,原因在于夏邑黃河決口后,受災地區(qū)多在安徽,漕運恢復后,山東各縣屢受災害,淮河、泗水、漢水等條河流也會受到沖擊。
(3)概述古代十二家治河思想的特點。李因篤從古代選出十二家具有代表性的治河理論,并且逐一指出每家理論的思想特點。一是漢代司馬遷認為黃河從高處流向平處必然滋生災害,其思想特點是“論本質”;二是漢代馮逡認為一些黃河故道可以疏浚,幫助黃河泄洪,特點是“論其支”;三是漢代李尋認為黃河決口后,任其自然奔流形成新的河道,然后順勢而為,特點是“論其形”;四是漢代賈讓提出了治河三策。上策是將冀州一帶的百姓遷徙他處,放開河道讓黃河從北部從容入海。特點是“論其性”;中策是多開漕渠。既可灌溉農田,又可方便漕糧轉運,特點是“論其情”;下策是整修故堤,降低其害,特點是“論其權”;五是王莽新朝時期的關并認為平原東郡土地貧瘠,可以空出作為蓄洪區(qū),特點是“論其屬”;六是漢代韓牧之認為,只需穿鑿九河故道中的四、五條河道即為有益,特點是“論其匯”;七是漢代王橫認為西山之下應開出空地,使黃河隨山勢流向東北入海,特點是“論其舊”;八是宋代歐陽修認為奪洪河的主流,用人力將黃河回注,特點是“論其上”;九是劉分認為二股河已閉,應當疏導冀北方向的御河,特點是“論其下”;十是元代歐陽元認為治河有三法,讓黃河分流,因勢利導,稱謂“疏”;清除河的淤泥加深河道,謂之“?!?;遏制黃河洪水,稱為“塞”,特點是“論其術”;十一是元代余闕認為,中原平衍,但是從未橫向潰流,隨水勢而為,并非人力改變,特點是“論其理”;十二是明代宋濂認為黃河在彭城從汴河、泗水匯入淮河,一條難以治理的大河試圖通過一條相對較小的河流來舒緩水勢順利入海,困難不言而喻,放其特點在于“論其時”。
(4)總結四種利弊類型。他從利弊角度將諸種治河方略分為四種情況。第一種類型是“百世之利”。典型事例是明朝邱浚曾讓大臣在下游洪水下泄的地方開通數(shù)河以分水勢,又在支河兩岸可種稻處創(chuàng)建污田,建設水門引水灌溉。水勢自然漸減,又在黃河中段處理淤沙使其不至于橫溢。這一策略既不沖擊陸地,河道也較寬闊,黃河順利入海,可以利行百世。第二種類型是“百世之弊”。他認為,過去黃河通過多種河道分流入海,現(xiàn)在僅靠狹窄的淮河水道入海,導致年年治理,勞民傷財,故為“百世之弊”。第三種類型是“一時之利”。他援引賈魯?shù)闹魏又鲝垼骸八ぶ?,視土工之功為難;中流之功,視河濱之工為難;決河口視中流為難,北岸之功視南岸為難。其后總制河防,疏塞并舉,挽河東行,以復故道。凡八閱月,諸埽諸堤成,而河南匯于淮,又東入于海?!闭J為這一建議兼用疏、浚、塞三法,見效很快,故稱“利在一時”。第四種類型是“一時之弊”。他認為,年年筑堤筑埽,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更嚴重者,河防守卒為了騙取治河經費,竟然串通一氣,自壞堤埽,圖一時之利,故而稱為“一時之弊”。四種情形之中。他認為正確策略應是謀求百世之利,去除一時之弊。他還結合實際問題,說明如何趨利去弊。例如,他認為鄰近黃河的數(shù)十郡縣每年治堤花費近億,決口后傷殘無數(shù),不妨將這筆治
河經費用于遷徙民眾到外地安家置業(yè)。
2、借鑒歷代治河之長,因地制宜,提出富有新意的治河策略。李因篤薈萃古代治河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治河策略:“十法以救其流,三要以正其原,而更取吾說之關于利弊分于百世一時者,權其緩急,揆其始終,以求當乎六驗。”這就是李因篤的“十法”、“三要”、“六驗”組成的治河總策略。
(1)采用十種可資借鑒的治河方法。一是西漢時期王延世治河,用竹落筑堤,三十六日大堤筑成;二是元朝初年選廉干官員主管水利,謹慎防護,比決口后再修堤者功勞高過十倍;三是元代尚文議治河,令河西郡縣順水之性在距河不遠處構筑長墻,抵擋泛濫;對于受災百姓在河南退灘地內給予永久性的產業(yè);四是元末明初宋濂治河在彭城疏?;春?,使其恢復故道,然后導人新濟河,分一半水量以削弱水勢;五是明朝宋禮治河,在中灤下二十里疏浚黃河故道引黃河由北入海;六是明代白昂治河,在東平之東北鑿小河十余條,引太清河及古黃河入海;七是明代劉大夏治河,自黃陵崗遙殺河勢,疏浚孫家渡別為新河,浚四府營分為兩派,從胙城至徐州筑長堤三百六十里;八是董其昌議治河,疏浚桃源三義鎮(zhèn)至瓦子灘約九十里的黃河故道;九是有人提議自王家口以下符離一帶新開支河,即使一條淤塞,也可以通過及時的疏浚,讓兩河并行;十是有人提議,荊隆口新河水勢淺緩,黃河水深流急,勢必沖成溝壑。徐坯一帶水勢兇猛,必將遺禍山東。淮、泗交界處淤塞嚴重,急需疏浚。
(2)提出三項與治河相關的配套措施。李因篤認為,治理黃河不僅僅關注黃河自身,還需其他相關舉措配合實施,所謂:“就河言河。治其流者如是也。興溝恤之宜,則水利不可不講。”主要配套措施包括“三要”:一是“治渠以治河之要”。主張多開溝渠,按照水量地勢因地制宜開鑿為小渠、中渠、大渠,層層相連,最終與黃河相貫通,地勢低處則蓄塘為水,起到分水蓄水,灌溉農田的作用,同時還可培養(yǎng)治水人才。二是“治屯以治河之要?!痹阽茌o之地逐漸向各地推廣屯田,既可促進糧食產量,減少漕運的壓力,還可增加治河費用。三是“治海以治河之要”。他主張恢復海運,讓吳、楚一帶漕糧繼續(xù)河運,兩漸一帶由海運北上,減輕漕運壓力,以便治理黃河。航線方面,可以從《元史》稽考元代海運沉溺的米船,有關風勢、海角等情況可以從沈括《夢溪筆談》中獲取,航道沿線的地形水勢則可組織漁戶漕丁們一起考察確定。
二、現(xiàn)實意義
李因篤的治河思想內容豐富,層次清晰,觀點明確,材料翔實。翻檢治河歷史,聯(lián)系清初的歷史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黃河水患歷代不絕,明代即是黃河多患時期,276年內無有同歇。時至清初,黃河南流安徽、江蘇與淮河、運河會合,之后入海,由于連年戰(zhàn)爭,河堤失修,黃河常常決潰堤岸,泛濫成災。據史載,從1662年至1677年(康熙元年至十六年),黃河的大決口就有六七十次左右。以至“國朝以來,無一歲不治河?!笨滴趸实塾H政后,治國重心從軍事斗爭轉入對國計民生的關注,將治河、漕運和平三藩一并視為朝廷三大政,書于宮柱之上,日夜夤思??滴跏昶穑汕睬宄踔魏用冀o任河道總督治理黃河。靳輔治河前后近二十多年,在其幕客兼友人陳潢的協(xié)助下,采取了開鑿引河,修減水壩、柬水攻沙、堵住決口、疏通河道得等一系列措施,最后取得顯著效果,得到康熙皇帝的嘉獎。康熙本人一生多次南行巡查河工,并親自翻檢治河典籍,尋求良策??滴鹾笃?,著名的顏元學派代表人物李塨也曾著有《治河利運》一書論述治河。按李因篤生平,他于康熙三十一年病卒,策文中曾述及順治年間的黃河決口,但沒有提到靳輔治河,依此推測他的治河思想大概形成于康熙前期,正值黃河水患肆虐之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三、學術價值
明清之際,學者反思明亡教訓,反對理學之空談心性。經世致用成為社會主要思潮,實學思想蔚然興盛。而就關學傳統(tǒng)而言,自北宋張載創(chuàng)派以來,形成了注重實踐、關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學派特色,趙馥潔認為:“‘經世致用的求實作風是關學基本精神之一?!崩钜蚝V論述治河,既是清初學風的積極響應,也是對關學傳統(tǒng)精神的弘揚,無論在實學史上,還是關學史上,均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1、對治河歷史的系統(tǒng)性總結和深度挖掘,為他擬定新的治河策略提供了事實依據。清代乃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總結和集大成時期,又是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向近代思想文化的轉折和啟蒙時期。早在清初,返古汲經、考鏡源流的學術風氣逐漸興起。李因篤貫通經史,學問富贍,在闡述其治河思想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術專長,旁征博引,回溯數(shù)千年治河歷史,從治河理念、水害歷史、治河得失、治河思想、治河利弊等五個方面進行總結盤點,言簡意賅,觀點深刻且富有個性,在治河歷史研究方面有所建樹,體現(xiàn)了清初學術的時代特點。更重要的是,他能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歷史資源,為他擬定新的治河策略提供了堅實的事實依據和理論支撐。例如,他的六條治河理念概括出古代治河方略的基本類型,堪稱治理黃河的指導思想。例如,下游歷來是黃河水患的重災區(qū),故而成為歷代治黃的重點。又漕糧長期仰仗于經濟重心東南地區(qū),黃河與運河多有相通,特別是明清時期,黃河奪淮入海,與運河關系更為密切,嚴重影響著漕運的安全?!颁钪ㄈ暫鹾?,河安則漕安。河變則漕危。重漕故重河?!彼裕@一時期治河的首要目的在于保漕,治水反在其次。至于兼修河渠、疏浚之法、分流治理等策略已是久為實踐所證明的經典法則,徙人不徙河,符合人類應當尊重和順應自然客觀規(guī)律的進步思想。另外,他對歷代治河得失和十二家思想的評述言簡意賅,直指本質,自成一家之言。他的利弊理論顯示出他注重長遠利益的正確態(tài)度,與黃河治理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相適應。因此,品評歷史、以史為鑒乃是李因篤治河思想的顯著特色。
2、治河策略具有綜合性、先進性、操作性,符合歷史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李因篤提出的“三要”“十法”“六驗”組成的治河策略。既有宏觀指導思想,也有具體的應用措施,既有內部治理方案,也有相關配套措施。體現(xiàn)出統(tǒng)籌規(guī)劃、綜合治理的思想特征。較之其他治河理論的各有側重,他的理論更為全面,例如,司馬遷將治渠與治河相關聯(lián),明代劉天和、萬恭強調治河與治運相關,同一時代的靳輔治河,作有《經理河工八疏》,即是遵照河道和運道合為一體的方針,稍后的李塨提出治河與治漕相關、恢復海運的主張,李因篤則集諸家之長,將諸多因素一并融合。另外,他的治河策略多來自于實踐經驗的總結,可行性較強,一些措施與靳輔的治河實踐相一致,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最具前瞻性的主張乃是恢復海運。如前所述,明清時期治河與漕運密切相關,漕運的主要途徑有陸路、河運和海運三種,其中海運成本最低。元朝時海運與河運并行,明初曾經一度實行海運,至永樂十三年(1415)南北大運河打通,河運取代了海運成為主要方式。明朝后期,黃河水患日益嚴重,嚴重影響著南北漕運的穩(wěn)定運行,建議海運者甚多,尤以邱渚為代表,結果遭到主河運派反對,理由是海運風險大。據馮超、張義豐《論元、明、清河漕與海運之變遷》一文稱:“明代的河漕與海運之爭,直至李自成攻下北京而告結束?!笨陀^而言,主河運者不惜違背黃河水勢使之南流,花費巨資用于維護。其目的僅限于保障漕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黃、運、淮三河交匯而成的水患難題。相比之下,開展海運既可減輕河運的負擔,便于黃河治理,也能降低漕運成本,更能促進海上運輸,順應當時世界海運快速發(fā)展的潮流。所以,海運和河運之爭,某種程度上是思想保守和開放之爭?;谶@一背景,當清初河運再現(xiàn)危機時,李因篤重提海運,并且認為明代就不應該停止海運,頗有遠見。就在他去世不久后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運河要隘清口淤墊,康熙下諭海運交部臣議奏,后來清口被琉竣,漕運復行,海運又罷。直至道光六年(1826),河運困難重重無法運行,道光帝重議海運,江蘇巡撫陶澍遂改河運為海運,此后海運漸盛,最終取代河運。實踐證明,李因篤的主張符合歷史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
毋庸諱言,李因篤的治河思想既有成就,也有明顯不足,突出體現(xiàn)為繼承性過多,開創(chuàng)性不夠,基本停留于經驗主義層面,缺乏深層次的理論剖析,總體傾向于保守。例如,明代嘉靖年間潘季馴治河,摒棄了以往分流治水、靠人力或工具的傳統(tǒng)疏浚方法,采用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以河治河新策略,通過修建鞏固的堤防,利用水流自身的能力沖刷泥沙,避免了下游的淤塞,取得了良好的治河效果,成為治理黃河的經典案例,后世對此多有借鑒,李因篤卻沒有涉及,仍然主張分流治理。另外。李因篤的治河十法,多為源自典籍的舊法,多數(shù)已經不適合現(xiàn)實情形。這些特征,概因他長于書本知識整理,弱于實踐考察相關。相比之下,靳輔治河時曾經親自實地調研,因地制宜實施新方案,針對性很強。例如,原來塞黃、淮決口一貫用埽,既費錢又不耐久,靳輔建議密下排樁,多加板纜,用蒲包裹土,麻繩捆扎而填之,費用可節(jié)省一半,堅固程度超過用埽。
綜上所述,李因篤的治河思想是其實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獨到的學術成就,也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對于治河歷史研究有所裨益。這是陜西關學文化遺產中的一筆學術財富。他的經世致用的學術精神至今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