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林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加強素質教育重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又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提高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到知識,增長才干。
一、用質疑法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質疑法是個好方法,學則須疑,一個連疑問都沒有的人,絕對不會產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就只有被動接受或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在教學中,我首先啟發(fā)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大家集思廣益,經過一番努力,把問題一個個解決掉,不知不覺中學到很多知識。如在教讀李白的《望天門》一詩時,如果單憑老師講解,幾句話便可以把大意講完,可學生心中又有多深的印象,多大收獲呢?我讓學生大膽地說出心中的疑問,同學紛紛議論起來:“山是石頭的為啥會斷呢?水向東流為啥至此回”呢?青山會動會長嗎?如果不會動為啥會“相對出”呢?為啥只見帆而不見船呢?帶著這些問題,大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老師稍作點撥,問題得到圓滿解答,學生們滿意地笑了。如果只停留在這一點上,學生的收獲還不太大。我就抓住時機進一步提出了疑問:“望”要有立足點,那么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望”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剛平靜下來,又一下熱烈爭論起來,有的說在船上,有的說在岸上。經過討論對各自說法找出了依據,對舟行江中才會產生出感受,岸上見帆日邊來有了清楚認識。
二、運用比較法,是一種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的好方法
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事物的異同點,進而發(fā)現(xiàn)問題,加深事物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我啟發(fā)學生把同類課文加以比較,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課文的共性和不同性,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在講語文課第五冊時,利用第一單元進行不同文體的比較,使學生準確掌握新聞和通訊的異同點。首先掌握了通訊在選材上允許作者有充裕的時間去搜集更多材料,從而選取典型事例,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事物本身的特點。明白了新聞語言生動、形象等特點,有力地配合了寫作。其次,把課文的內容作比較,使學生深刻了解作品的深刻意義?!斗哆M中舉》和《孔乙已》中的范進、孔乙已雖處于不同時代,但有一個共性,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只不過范進叩開了封建科舉制的大門,而孔乙已卻名落孫山。孔乙已身心俱殘,而范進卻喜極發(fā)瘋,得意忘形成了行尸走肉,利欲熏心的可憐蟲。通過內容上的比較分析,同學們對封建科舉有了更深刻認識。
三、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避免依賴性,學習成績就會提高得快,如果老師把每個問題都擬好答案,由學生一一抄背記誦,往往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班高分低能的學生。教學中我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凡學生能動手解決的,都安排學生自己解決。如把老師教生字詞變?yōu)閷W生查工具書,再根據課文選擇合適的義項,效果一定很好。
寫作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選材老一套,范文味道濃,自己不會創(chuàng)造。我就引導學生分析好作品,好作品的實質就是寫得有生活氣息,符合生活實際。于是訓練學生課前就用五分鐘作文的形式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新人新事用口頭表達出來,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再辦手抄報,把這些內容寫成各種形式的文章,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了,寫作勁頭也足了,文章花樣翻新,體裁豐富,內容新鮮,寫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多次寫作競賽都獲得了好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