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紅
上清古鎮(zhèn)和天師板栗
如果沒有上清鎮(zhèn),龍虎山要成為中國道教第一山、中國道教的發(fā)祥地恐怕是不可能的。
上清古鎮(zhèn)在鷹潭市南郊30千米處,沿著瀘溪河水基本平行延伸,整個鎮(zhèn)子就是一條小街,從西頭到東頭有1.5千米長。這是一個道教文化非常濃郁的古鎮(zhèn),鎮(zhèn)名的來歷就出自道教。所謂“上清”就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靈寶天尊”所居住的上清仙境。鎮(zhèn)子在唐朝就有了,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小鎮(zhèn)依山傍水,風(fēng)光旖旎。古鎮(zhèn)中心有上清天師府,整個古鎮(zhèn)有保持完整的明清風(fēng)格建筑群,分布著諸多著名的道教宮觀。
古街雖未經(jīng)過專家設(shè)計,但一切都自自然然,無形中有一種自然之美。沿這條街逆瀘溪河水而上,街左邊的房子成階梯狀,每一家房子總比前一家的房子往前凸出1米左右,據(jù)說這是當(dāng)?shù)厝祟A(yù)示家事興旺的象征。右邊的吊腳樓空蕩蕩的幾個木柱子立于水中。整條街上沒有汽車,你可以放心地散步,東家看看,西家轉(zhuǎn)轉(zhuǎn),街上的人都很隨意,知道這些游客就喜歡探頭探腦看新鮮。
上清古鎮(zhèn)讓人稱奇的是古街的路面。幾乎所有的路面都是用瀘溪河里的鵝卵石鋪成的,其形如鵝卵,光滑溜圓,扁長不一,密密地排列有序,泛著光,有的還排成太極或八卦狀,這些小石頭經(jīng)過成千上萬年瀘溪河水的沖洗、撞擊,棱角盡損,再加上近千年路人的腳底打磨,已是光亮可鑒。
幾十代天師及其子孫就是在這里繁衍生息,掌管天下道教事物的。鎮(zhèn)內(nèi)的長慶坊、留候家廟、天師府、上清宮、東岳宮、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名勝古跡仍歷歷在目。重檐、丹楹、彤壁、朱扉等典型的道教建筑風(fēng)格使這條古街特色鮮明,走進(jìn)千年古鎮(zhèn)就像來到了道教博物館。
小鎮(zhèn)生活很方便,想買什么,轉(zhuǎn)個彎、抹個角就到了,理發(fā)的、修鎖的、修傘的、賣各種吃的和雜物的盡在其中。街上的小吃是出了名的好味道,有白皙皙的上清米粉,水嫩水嫩的上清豆腐,天師板栗等,都讓人垂涎欲滴,往吊腳樓一坐,店主一會就能給你弄出個八卦宴來。
沿河櫛比鱗次的吊腳樓和船埠頭更讓小鎮(zhèn)顯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的風(fēng)格。河畔浣紗村婦、搗衣少女、戲水孩童、漁舟片片、白鴨浮水形成了一條韻味十足的古鎮(zhèn)風(fēng)景線,讓人賞心悅目。在吊腳樓的縫隙間,有一條條窄路向下通往水邊,在房子的側(cè)面上往往會寫著:柴家碼頭,蔡家碼頭,或者張家碼頭等等。據(jù)說,過去這些人家修建了碼頭,供靠岸的船只裝卸貨物,人們上下也在這里?,F(xiàn)在還有人在這里洗衣服,母雞帶著小雞們在這里散步。
鎮(zhèn)子不大,全是熟人,可能全是親戚,至少沾親帶故。與我們同行的朋友曾經(jīng)在這一帶工作過,路上總有人和他打招呼,感覺他一定給當(dāng)?shù)厝俗隽瞬簧俸檬?,比較受群眾歡迎,如同回家了一樣。更有意思的是在街的盡頭,有一座基督教堂,這一帶也曾經(jīng)受到外來文化的洗禮。但是它對道教文化似乎沒有什么影響,彼此相安無事。好像風(fēng)總是要刮的,但是大風(fēng)過去,我自巋然不動,人們還是尊崇天師他老人家。
正值冬天,鎮(zhèn)上到處都是賣天師板栗的,這是龍虎山的一大特產(chǎn)。據(jù)說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龍虎山修道煉丹時,親手培育了一種果樹,后人稱之為天師板栗。天師板栗果大、肉嫩、色鮮、味甘,既可食用又可入藥。我們在路上也看到一片片栗子樹林,10月來龍虎山,能看見掛滿枝頭的毛栗,紛紛張開了口,吐出一顆顆金燦燦飽滿的果實。去掉帶刺的外殼,便是油光鑒亮的栗子。人們說第一代天師年高123歲,可能與長期食用這種栗子有一定的關(guān)系。后來板栗還成為進(jìn)貢皇帝的貢品呢。街上叫賣的天師板栗個大,大得真和雞蛋差不多,但是當(dāng)?shù)厝苏f這是改造過的,看著好看,可味道一般。而真正的天師板栗沒這么大個,但是特別香,特別好吃。
當(dāng)?shù)赜幸坏烂?,叫“天師板栗燒土雞”,是用天師板栗與當(dāng)?shù)剞r(nóng)家喂養(yǎng)的土雞相配,在文火中慢慢地?zé)鰜淼?,美味之極。這道菜的形成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說是有一次天師在家宴請賓客,家廚用一般的烹調(diào)方式制作,當(dāng)廚師配好料,將雞塊裝入砂缽放爐灶上燒制時,天師的兒子乘廚師不注意,調(diào)皮地將正吃的去了殼的板栗放入砂缽內(nèi)。燒熟后,整缽端上了桌,拿掉缽蓋后,一股清香撲鼻,只見雞塊色澤淡黃,栗香酥爛,客人一品嘗贊不絕口,天師也欣然得意。席后,命家廚進(jìn)一步改進(jìn),使之成為家宴中必備的菜。而且,這道菜可以滋陰補(bǔ)陽,健脾益腎,營養(yǎng)得很。
大上清宮里的鎮(zhèn)妖井和雷道長的步
距上清古鎮(zhèn)只有半公里的路,就是道教著名的大上清宮了,這是歷代天師闡教演法、傳道授祿的活動中心。上清宮始建于東漢,是東漢道教祖師張道陵修道之所,當(dāng)時叫“天師草堂”。后來雖然朝代更迭,每個朝代對上清宮都另眼相看。上清宮修建從來沒有停止過。
上清宮最輝煌的時候所建殿宇有30來座,整個面積約600多畝,加上附近建有的道院36座以及各種附屬建筑等等,它原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老道宮之一,歷來被譽為“道教總會”、“百神受職之所”。興盛的時候,宮中學(xué)道者常數(shù)千百人,規(guī)模甚是了得。它和北京的紫禁城相比,僅矮一尺,只有它敢這樣造房子,可見其地位的重要了。
可惜原來的建筑幾經(jīng)興廢,至解放初期已所剩無幾,再經(jīng)“文化大革命”一折騰,幾乎成了一片廢墟?,F(xiàn)在的大上清宮,是按照北宋全盛時期的建筑風(fēng)格在原址上復(fù)建的,目前只完成第一期工程,有福地門、下馬亭、午朝門、鐘鼓樓、東隱院和伏魔殿等。我們來到這里時,見上清宮坐北朝南,北靠西華山,南臨瀘溪河,溪山環(huán)拱,果然氣魄宏偉,環(huán)境幽深,建筑物散落在山谷盆地里,古樹掩映,雜花鋪地,真有一種仙靈都會的感覺。
大上清宮最具神秘色彩、最吸引人的,是伏魔殿里的那口鎮(zhèn)妖井。
《水滸傳》第一回《張?zhí)鞄熎盱烈?,洪太尉誤走妖魔》中說,水滸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原是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下凡轉(zhuǎn)世的,這一百單八個魔君本來被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鎮(zhèn)在伏魔殿里,并下旨子子孫孫不得打開。到了宋仁宗嘉祐年間,已歷經(jīng)八九代祖師。那一年因瘟疫流行,為除天災(zāi),仁宗皇帝派太尉洪信到江西龍虎山宣嗣漢天師赴京師做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其間游覽上清宮伏魔殿時,依仗權(quán)勢,強(qiáng)迫住持真人打開伏魔殿觀看,結(jié)果讓一百單八個魔君逃出鎮(zhèn)妖井,由此演繹出一部水滸大戲。
這故事聽起來不可能是真的,但是你能一點都不信嗎?因為那口井就在這里啊。
伏魔殿在上清宮最里面,殿前有一大片草坪。施耐庵這樣描寫殿宇的外貌:“一遭都是搗椒紅泥墻;正面兩扇朱紅槅子,門上使著胳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dāng)?shù)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疊疊使著朱??;檐前一面朱紅漆金牌額,左書四個金字,寫道:‘伏魔之殿。”今天的模樣和這個描寫大致相同,只是沒有了那把“胳膊大鎖”,封條和朱印也沒有那么多。
門里的情況與小說中不同了。洪太尉命人打開大門后,“看里面時,黑洞洞地,但見:昏昏默默,數(shù)百年不見太陽光,億萬載難瞻明月影。不分南北,怎辨東西。黑煙靄靄撲人寒,冷氣陰陰侵體顫。人跡不到之處,妖精往來之鄉(xiāng)?!?/p>
但現(xiàn)在光線很好,大殿內(nèi)的一切一目了然。迎面是一塊約高五六尺的石碑,下面有石龜,石碑未經(jīng)打磨,表面顯得粗糙,正面是天書符箓,龍章鳳篆不可識,背面卻是四字陽刻:遇洪而開。
《水滸傳》中描寫,石碑下的石龜“大半陷在泥里”,現(xiàn)在卻是完整地平放在地面上。那時洪太尉命眾人先把石碑放倒,之后“見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圍”,把石板扛起,石板底下才是一個“萬丈深淺地穴”。而現(xiàn)在,石碑后面只有一口小小的水井,井口直徑不過兩尺左右,井圈也只有一尺來高,井口上覆蓋著一塊薄薄的石板,只露了小半個月亮那么一角井口,而且在水井四周圍了一圈齊膝高的木欄桿,不讓游客走近。因而人們無從知道那水井下面是不是“萬丈深淺地穴”。
現(xiàn)在這口井看起來已經(jīng)沒有那么陰森可怕了,因為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已經(jīng)跑到梁山去了。
這個伏魔殿和鎮(zhèn)妖井是施耐庵那個時代就有了的,還是上清宮里的人讀了《水滸傳》以后才建筑布置起來吸引信徒和游客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說。正對鎮(zhèn)妖井后面的墻壁正中,掛著一張道教祖師張道陵的大幅畫像,張?zhí)鞄煉咧忝急友郦{子鼻絡(luò)腮胡,騎著一只老虎,右手舞著一柄寶劍,四周祥云繚繞,威風(fēng)凜凜。張?zhí)鞄熒朴诮笛焦?,?yīng)該就是這副模樣吧。左右兩邊墻上是滿墻的壁畫,畫著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形象生動,且各有個性,應(yīng)是當(dāng)今畫壇高手的作品。到這里重溫一下梁山好漢的出處,也不錯。
東隱院在上清宮院內(nèi)東側(cè),是龍虎山上清宮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宮目前殘存的唯一道院。它創(chuàng)建于南宋年間,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對該院道士張留孫分外器重,東隱院倍加修繕,名聲大振。 現(xiàn)東隱院為明末清初建筑,有門屋一間,正廳三間,左右丹房各四間,后廳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建筑風(fēng)格古樸,院墻外有“善惡分界井”和“神樹”等古跡。雖然今昔對比,面目全非,然群山環(huán)抱,云霧繚繞,仙氣猶存。站在這里,可借點仙氣養(yǎng)浩然之氣。
雷道長看起來歲數(shù)也不很大,一身道家打扮。12月初的天氣,他穿得有點單薄。
我們在仕進(jìn)門的地上看到一幅圖案,幾個點用線連接。雷道長說這是天罡星的位置圖,它們之間用銅線連接,是為了方便人們行走時別亂套。雷道長指點著從哪里進(jìn)哪里出,我們選了一條線,很輕松地走了出來,也沒重復(fù),但是想多走出幾種花樣來,那就有點難了。
同行的一個攝影師突然想起來,儺舞中跳的罡步就是按這個路數(shù)走的吧?雷道長說,對了,這就叫罡步??刺鴥臅r候完全看不明白的舞步,在這里找到了答案。罡,就是天罡的罡,是按照某種來自星象的啟示,排列出來的。
走罡步也是道門中的一項修行,在這個圖案中走,要把所有的點和線都走到,不能重復(fù),一共有36種走法。
我們請雷道長多走幾種罡步給我們開開眼。雷道長嫻熟地走起來,他的腳步不亂,走路的姿勢也很有款,手抱在胸前,腰板挺直,無論腳跟或腳尖先落地,章法井然。如果我們不阻攔,他就真照著36種走了,其實我們只看到四五種走法后,就全暈了。
大家對雷道長很好奇,他怎么就進(jìn)了道家門了呢?他說這全是機(jī)緣巧合。他家就住在龍虎山附近,一個偶然的機(jī)會,遇見一位從云南來的道長,很喜歡他,勸他入道家門。雷道長當(dāng)年才20來歲,正是血氣方剛,哪里沉得下心來修道。后來與這位仙人成了朋友,經(jīng)常和他在一起,耳濡目染中慢慢感悟出道家的意思來。隨著年齡增長,也覺得時候到了,該入道了。就這樣進(jìn)入道門,來到了上清宮。
這里是道教正一派的道場。正一派相對來說比較寬松,修道的人可以結(jié)婚生子,忌諱相對比較少。雷道長也成了家,家就在附近。生活中像他這個年紀(jì)的中年男人門大多在為生活奔波,而他卻在這里躲清凈。
院子里有一群老者在練功,大冬天的,每個人身穿白色練功服,單薄的衣服在風(fēng)中飄蕩,看著感覺很冷,但道骨仙風(fēng)。一問年紀(jì)小的60多,大的80有余了,大家練的是天師功。這些老者身體健康,活得長本身就是人生最大成就。
雷道長身居道觀,大概提前無為而治了。
吃天師府八宴看天師家玄孫畫符
民間有“北有孔夫子,南有張?zhí)鞄煛敝f。在上清鎮(zhèn)這條街的中部是具有道教祖庭之稱的天師府,最早建于北宋崇寧四年,雖歷經(jīng)滄桑,但至今仍保留其歷史風(fēng)貌。
天師府是歷代張?zhí)鞄熅幼〉牡胤?。天師住的地方在設(shè)計上當(dāng)然要特別講究了。
先說選址。據(jù)說當(dāng)年張?zhí)鞄熯x址于此頗費心機(jī),其門臨瀘溪河,背依西華山,左右青山環(huán)抱。正是我國古代“前有照、后有靠、青龍白虎兩邊抱”的寶地。
設(shè)計上,整個建筑均按照八卦形狀設(shè)計,分頭門、儀門、私第和后院,歷史上有“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之譽。府內(nèi)豫樟成林,古木參天,仙樂縹緲,綠樹紅墻交相映輝,一看就是道家清修之地。
道教園林在我國為數(shù)不少,像天師府這種道教領(lǐng)袖私第園林在中國絕無僅有,它是我國道教建筑中最大最古的一處。我國現(xiàn)存兩大府第一是山東的孔府,一個就是這里的天師府。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又是中國道教 正一派的祖庭和張?zhí)鞄熣乒芴煜碌澜淌聞?wù)的辦公衙門。所以這里由大堂、后堂、私堂、書屋、花園、萬法宗坊等部分組成,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的府第規(guī)格,又兼有封建衙署的某些特點。
傳說中的第一代張?zhí)鞄煾叽笸?,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漢光武年間,他出生于天目山。據(jù)說他母親夢見魁星而感應(yīng)懷孕生下了他。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7歲就讀通了老子道德經(jīng),天文地理河圖洛書無不通曉。成年后又在深山中刻苦修煉,不久得道。他曾在龍虎山煉丹,三年丹成。不久后遇到神人指點,修成了最高的道術(shù),能夠除魔去病,拜他為師的人竟有好幾萬人。張道陵就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道教團(tuán)體。據(jù)說在東漢桓帝永壽元年的九月九日,張道陵被封為正一真人,羽化登升。
事情的真假無從考證,但是千百年來,百姓相信,皇帝重視,張?zhí)鞄煹拿栆蓺v代帝王特許世襲,一直延續(xù)下來,可見他的影響之大。
現(xiàn)在的張?zhí)鞄熞呀?jīng)是張道陵的第64代孫了。 我們在附近見到一位老先生,據(jù)說是張?zhí)鞄熂业?4代傳人。
他已經(jīng)70多歲了,不起眼的一個老人家,每天接待游人。他的具體工作是畫符。一塊塊黃色的小布條上畫各種各樣圖案,表示不同功能。有保佑夫妻和睦的,身體健康的,家庭美滿的,孩子平安的等等,有二三十種,一般人根本看不出頭緒。
同行的人順手拿了個平安符放進(jìn)口袋,老先生開始不說。等那人臨出門的時候,他發(fā)話:你拿那個符走,沒用的,我還沒給你念咒呢。這人只有乖乖回來,掏出來請他念咒。老人拿著符在一個燭臺前晃悠著,口中念念有詞,不知道說的是什么,完了后把布條還給他。我仔細(xì)琢磨一個夫妻和睦的符:兩個小人頭在上,下面的線條有條不紊地纏繞在一起。還有個符,上面有云有雨,下面隱約也有個小人,再下面是些線條,這是個安全符。原來符也是一種象形啊,用似畫似字的一些圖案,表達(dá)著一些意思。看出了點門道,也不覺得它那么神秘了,畢竟它也來源于生活嘛。
臨別時,我們與他合影,并請他把姓名給我們留下來。他在我的本子上一筆一畫寫下“張家模” 三個字,與其說是寫,不如說是畫出來的,字體的模樣有點像他畫的那些符,看來畫符對他來說不是一兩天的事了。
不知道老先生是否有前輩們的功力,也無從驗證那咒符是否靈驗,但是心理作用肯定是有的。
到天師府,最好品嘗一下里面的“天師八卦宴”,這是當(dāng)?shù)仡H有名氣的宴席。它起源于哪朝哪代,哪一代天師,目前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據(jù)當(dāng)?shù)乩先怂鶄?,八卦宴在清代中期已十分盛行。“天師八卦宴”是歷代張?zhí)鞄熝缯堎F賓或舉行重大活動必備的筵席,無論制作還是上菜都有特別的講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教文化內(nèi)涵。
八卦宴曾經(jīng)一度中斷,1988年時,鷹潭市有一姓黃的廚師稱其祖父和父親都在天師府當(dāng)過廚師,熟知“天師八卦宴”的制作過程。黃師傅用心琢磨、整理和發(fā)掘,弄出了一套“天師八卦宴”來。
對游客來說,八卦宴肯定是個很好的噱頭,來天師家當(dāng)然要嘗嘗天師家的飯了。所以當(dāng)?shù)卮笮〔蛷d有不同檔次的八卦宴。
高檔的八卦宴有獐、麂、鹿、兔、桂魚等,中間一大圓盤以糯米、白蓮、紅棗等高檔食物拼成先天太極圖形。中低檔的八卦宴以豬肉、雞、鯉魚等為主菜,中間的太極圖以蒸蛋著色而成。天師八卦宴用料考究,講究鮮、活、美。
有四種東西絕對不能上八卦宴,即牛肉、烏魚、大雁、狗肉。因為這四樣動物分別被賦予“忠、孝、節(jié)、義”的含義,這是道家推崇的,絕對不能放到餐桌上。 野鴨類同雁,也禁止在八卦宴上用。
“天師八卦宴”必定帶有八卦仙氣。右上方為乾位,上最珍貴的菜肴,以木果如板栗或桂圓干、荔枝干等擺放;左下方為坤位,菜為青色,以示“天尊地卑”。魚擺在離位,雞擺在巽位。八小菜分別著以不同的顏色,以青、紅、黃、綠為主,代表不同的方位。菜肴因四時不同,取鮮活,易購為佳?!疤鞄煱素匝纭睌[設(shè)的特點:一是形象逼真,使人一看便知是太極八卦圖;二是寓意深厚,雖然沒有乾、坤、離、坎的符號,內(nèi)行的人一看盤中的菜便知道八卦的方位。
賓客的座次一般分“朝”、“野”兩大類。在朝,則以官職最高者坐乾位,天師坐坤位作陪,寓意為有尊有卑,又含“地主之誼”(坤為地)。其下依次為巽、兌、坎、離、艮、震。天師家有頭面的人入席,坐震位或艮位。
在“野”,則以宗族輩份排位,取“親、師”之意。家宴多以“師”為尊,推為乾位。天師八卦宴只坐八個人,從來不亂坐或加坐的,除非少坐。
開席一般以天師家的贊教或掌書先行起身敬酒,每道菜都得等到“乾位”最尊貴的賓客先下箸。有時坐在“坤位”的天師會先請賓客下箸。席旁有“金童、玉女”服務(wù)員負(fù)責(zé)篩酒、遞香巾等服務(wù)。
另外,天師八卦宴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它不像其他宴席,菜可以一道一道上,而必須是菜肴上齊賓客方可入席。否則就不叫八卦了。
看歷代張?zhí)鞄熓老当?,第一代天師張道?23歲,第五代天師張昭成119歲,張十代天師張子祥120歲,第十三代天師張光104歲,前二十六代天師年齡均在80歲以上,前十八代天師均在92歲以上。可見道家養(yǎng)身確有精妙之處,吃得好才活得長。
溪河崖棺如此升起無蚊村里無蚊子
龍虎山不僅風(fēng)光秀麗,龍虎山的崖墓更是中國一絕。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隱約望見一個個巖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這些崖墓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越人的崖墓懸棺,其葬位離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達(dá)300余米。
古人經(jīng)受了太多的戰(zhàn)爭和災(zāi)害之苦,夢寐以求的就是寧靜和太平。先輩的遺愿選擇了凌空絕壁之上的崖葬,讓自己在一個青山懷抱、碧水環(huán)繞、寧靜幽美的環(huán)境中得到永遠(yuǎn)安息。當(dāng)時的人堅信“彌高者以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報”。他們就把祖先的棺槨抬上溪流邊陡峭的絕壁,放置在幾乎與水面垂直的天然巖洞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崖棺景觀。
與懸棺不同,懸棺是懸在半空,而崖棺則是擺放在懸崖的縫隙中。
龍虎山崖墓數(shù)以百計,全部鑲嵌在仙水巖一帶的懸崖峭壁之上。仙水巖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巖腳下便是瀘溪河,臨水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巖洞。
在大片巖壁上,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nèi),其中所藏何物,多少個世紀(jì)以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1978年,江西省的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對仙水巖的崖墓懸棺進(jìn)行了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批遺物。其中墓葬人骨架16副,隨葬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等,經(jīng)測定,發(fā)掘的實物距今至少有2100余年。
這崖洞墓中,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lián)洞群葬等幾種類型。其中一崖墓,洞寬50余米,墓室規(guī)模巨大,內(nèi)置十副棺木,顯然是大家族幾代人的聚葬之所。
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懸棺是怎樣安放上去的,現(xiàn)代人為此模擬了一個升棺表演,去那里旅游的人每天都可以看到。
仙水巖的升棺表演在午飯后,游人紛紛來到瀘溪河邊。河里泊著十幾只小木船,撐船的都是當(dāng)?shù)氐膵D女。
這里的河面很寬,我們的小木船雖然停在河中間,距離仙水巖還有100來米,這時抬頭仰望仙水巖,陡峭的崖壁像一堵巍峨的城墻矗立在面前,崖壁略呈紫紅色,壁面寸草不長,只不規(guī)則地散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窟窿,有的窟窿里還隱約可見灰黑色的棺槨。
崖壁右側(cè)離水面約10米處,有一條紫紅色木構(gòu)長廊,像腰帶一樣,向右繞到通向山頂?shù)囊粭l石砌山道,向左通向崖腳靠近水面一個巖洞里的飛云閣。飛云閣建在一個石砌平臺上,為一個三層木構(gòu)建筑,閣頂崖壁上刻著“半天仙蹤”四個大字,左右側(cè)崖壁上分別刻著“玉壁凌空”和“仙蹤縹渺”。
閣前平臺有石砌圍欄,圍欄內(nèi)這時有鑼鼓聲傳來,有幾個黃衣黃褲的人正在敲打鑼鼓,其中有一個人戴著假面踏著鑼鼓點跳加官。平臺前的水面上泊著一艘木船,木船里有一具淺黑色的仿古棺槨,棺槨兩端各被一根粗大的麻繩捆扎著,在棺槨上方結(jié)成一根,這根長長的麻繩一直通向吊在崖頂?shù)幕?,穿過滑輪把另一端連到安置在飛云閣平臺上的木制絞車上——這大概就是將棺槨送上高空的工具了。
看來,將棺槨送上高空并不難,只要轉(zhuǎn)動絞車就能達(dá)到目的,現(xiàn)在的問題,也是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將棺槨送進(jìn)巖洞并在事先填平的臺基上安置好,因為從崖頂垂吊下來的麻繩看,距離洞口至少還有一丈多空當(dāng)。
突然,一串鞭炮在空中炸響,急忙抬頭看時,原來鞭炮是從崖頂上拋下來的,炸飛的紙屑像五顏六色的花瓣,紛紛揚揚從輕煙彌漫的空中飄落,飛云閣前的鑼鼓聲也敲得更起勁了。
向崖頂眺望,只見有個小小的人,黃衣黃褲,雙手拽著一根粗粗的繩索,一步一步,從容不迫地向崖壁外面倒退出來,再仔細(xì)看時,那繩索拴在他的腰間,猜想繩索的另一端一定是綁在崖頂某一棵大樹或特制的滑輪上的。只見黃衣人退著退著,就退到了懸崖邊,先是用腳撐著崖壁臉朝天背朝下繼續(xù)往下退,大約退到兩丈左右的地方,突然雙腳往崖壁上用力一蹬,身子就像蕩秋千一樣蕩了出來,等蕩回崖壁時又一蹬,身子又再次蕩離崖壁,等再蕩回到原來的位置時,因為崖壁往里凹進(jìn),人就懸空了。
這時,只見黃衣人騰出一只手抓住另一根從崖頂垂下來的粗繩子,像體操運動員玩吊環(huán)一樣,在半空中倒翻了一個筋斗,又翻了一個筋斗。運動場上的吊環(huán)比賽和舞臺上的雜技表演大家看得多了,在這么高的懸崖上玩弄這種技巧還是第一次見識,不免為表演者擔(dān)心。人們屏住呼吸,瞪大眼睛觀看著,只見黃衣人慢慢地收腹屈腿又來了個空中倒立,人群中立刻爆發(fā)出一陣掌聲,有幾個人還尖聲叫起“好”來。誰知就在這時,黃衣人突然頭朝下像炸彈一樣倏地往河里栽將下來,船上的人群陡地一驚,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一聲驚叫,膽小的甚至趕緊用手蒙住眼睛。但驚叫聲還沒停,黃衣人早已在半空中停住了。
黃衣人又接著做了幾個動作,就下到了崖壁三分之二處。這里有一個比較深的巖穴,穴內(nèi)預(yù)先搭好了一個木架子,大概就是安置棺槨的地方,但洞口離開黃衣人約有一丈多遠(yuǎn),只見黃衣人放棄了另一根繩索,雙手抓住綁在腰間的那根麻繩,用力讓身子晃蕩起來,晃蕩的幅度慢慢加大,最后一用力,像攀藤騰躍的猿猴一樣,輕輕地落到了巖穴里。然后解下綁在腰間的麻繩扔到洞穴外,麻繩慢慢地往崖頂收上去。幾分鐘后,從崖頂又扔下一掛鞭炮,隨著鞭炮聲,崖頂又出現(xiàn)一個黃衣人,同前一個一樣,表演了一些不同的動作后,也蕩進(jìn)了巖洞。只見他將腰間的繩子解下來,自己抓住一端,將另一端下垂到停泊在水面的小船上。小船上也有兩個穿黃衣黃褲的人,接住麻繩綁在棺木的一端。隨著又一陣鞭炮和鑼鼓聲,守候在飛云閣前平臺上的四五個黃衣人便開始轉(zhuǎn)動絞車,小船上的棺槨便被輕輕吊起,徐徐上升,升到與巖穴差不多高時,巖洞里的兩個黃衣人便拉動繩子,輕輕松松地將棺槨拉進(jìn)洞穴,安置在木架上。
整個崖葬升棺過程只花了15分鐘。因為只是表演,拉進(jìn)巖洞的棺槨只在木架上略停片刻,就又被送出洞外,垂放到崖下的船里,洞里的兩個黃衣人也先后以不同的方式緣著繩索落到船上。
這時才稍稍看清,原來是兩個年輕人。當(dāng)?shù)厝硕贾溃莾蓚€表演者,還有在棺槨的小船上的兩個,都姓李,同胞兄弟,原是本地藥農(nóng),從小就跟著父親上山采藥,練就一身攀藤騰躍的硬功夫。當(dāng)年就是他們幫助懸棺試驗小組完成這個試驗的。
為什么把這個吊裝懸棺叫“升棺”呢?
”當(dāng)?shù)嘏笥颜f:這不就是為了討個吉利么?!吧住本褪恰吧佟卑。偛虐压撞睦M(jìn)洞里后不是又放出來了嗎?這也有一個叫法,叫“發(fā)材”,也就是“發(fā)財”了,連起來就是“升官發(fā)財”啦!
崖頂上的兩個黃衣人是從后山的一條小路爬上去的,掛在懸崖頂上的滑輪也是從上面吊下來的,不知道古人是否這樣放棺材進(jìn)懸崖的,以現(xiàn)代人的智慧,也只能想象到如此了。可事實上,當(dāng)?shù)赜幸粋€山頭,崖壁上也有崖墓,山后卻沒有路,棺槨怎么弄上去的,懸棺科研小組至今也沒研究出來。龍虎山管理委員會為此懸賞征求解疑答案,誰能解開這個難題,獎金30萬元!可惜至今還無人領(lǐng)賞。
瀘溪河發(fā)源于福建光澤縣武夷山脈的原始森林,河床全是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沒有泥沙,加上這一帶尚未完全開發(fā),游客也還不算多,河水還未污染,所以水色水質(zhì)都很好,坐在船上,一眼可以看清水底的石頭。
瀘溪岸邊的小村莊綠樹掩映,江心小島溪流潺潺、老樹藤蔓依依。卵石遍布的岸灘上,三三兩兩的村婦在忙碌地浣洗衣裳;老牛悠閑地嚼著青草,孩子們快活地聚在一起嬉戲喧鬧。
瀘溪江沿岸奇峰林立,怪石嶙峋,素有“小桂林”之稱。奇詭的峰巒有的似蓮花,有的似蘑菇,有的似睡美人。有的像尼姑,有的像蘑菇,甚至還可以看見一位名人——一塊魯迅石:濃濃的眉毛,粗黑的短髭,一幅憂國憂民的樣子。
與瀘溪河依依相伴的就是那一只只玲瓏野趣的竹筏了,他們飄在水面上,看上去那么輕盈。此時,一只由四支竹子扎成的小竹筏從身側(cè)搖曳而過,有兩個孩子,大概八九歲模樣,一個撐著竹篙。船穩(wěn)穩(wěn)地行走著,船不論偏左還是偏右,男孩只要輕輕一點,船身子立刻就能正過來。城里這樣大的孩子連上學(xué)還要家長接送呢,這里的孩子已經(jīng)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了。
瀘溪河的中段是龍虎山風(fēng)景區(qū)的精華所在,著名的“十不得”景區(qū)就在這里。有仙桃吃不得,玉梳梳不得,仙女配不得等等說法,每塊石頭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有一個女子劃著竹排過來,上面有火有鍋,打開鍋蓋,是一串串小粽子,一元一個,熱乎乎的。這是江邊附近村子婦女的營生,賺點零花錢。
江邊的村子也充滿了靈性。這里有個村子叫“無蚊村”,就是一年四季沒有蚊子。按說水邊是最容易產(chǎn)生蚊子的地方,為什么其他村子都有蚊子而它沒有呢?
無蚊子村原名叫許家村,共有50來戶人家200余人,歷來靠打魚、種田為生。村中人多長壽,所以又有長壽村之稱。該村依山傍水,峰巒秀麗,村內(nèi)樹木蔥蘢,村前碧波蕩漾、舟楫穿梭,這里冬暖夏涼、氣候溫和。
該村為何沒有蚊子?至今仍是個謎。一說該村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二說該村周圍種滿了樟樹,有驅(qū)蚊功能;三說距村莊不遠(yuǎn)處有一山洞,洞內(nèi)有成千上萬只蝙蝠,一到夜晚便進(jìn)村捕食蚊蟲;四說和這里流傳的“張?zhí)鞄燆?qū)蚊孝母”有關(guān)。
據(jù)傳說,有一代天師的母親喜歡游山玩水,而這代天師也格外孝敬母親,唯母命是從。這日,張?zhí)鞄熍惆槟赣H來仙水巖游玩,不覺紅日西沉,夜幕降臨,于是借宿許家村。時值初夏,天氣乍熱,村內(nèi)成群結(jié)隊的山蚊子特別大,咬起人來就是一個大包,村里人有順口溜說:三只蚊子一盤菜,三只老鼠一麻袋,老鼠尾巴做腰帶。天師母親剛住進(jìn)來不久,便被蚊子咬得全身紅腫,氣得直罵天師無能,成天只知道擒妖捉怪,連只小小的蚊子都對付不了。天師滿臉羞愧,對母親道:只不過是幾只蚊子,區(qū)區(qū)小事,何勞母親大人動怒,我把它們趕走不就是了。說著抽出寶扇,問母親要扇幾下。張母不知其中緣由,便問天師詳情。天師說:我這寶扇扇一下,全村無蚊、扇兩下,方圓十里無蚊。當(dāng)時被蚊子咬急了,天師母親只想盡快把身邊的蚊子趕走。天師點頭稱是,口念法咒,輕輕地一扇,蚊子全飛走了。
現(xiàn)在人們還后悔呢,如果天師母親不那么著急,還能讓天師把周圍村里的蚊子也一同趕走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