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梅
一件售17000元的襯衫,一件售34000元的背心,一條售18000元的半截裙,一對售12000元的高跟鞋——一位豪門少奶奶出席一個公眾場合的一身行頭,共值8萬港元!
新聞報道未有提及她的手袋,但相信會是六位數(shù)字:
貪靚的女士們看完新聞一定先“嘩”一聲,然后是無盡的羨妒。
我也貪靚,但卻一點也不羨妒:第一,雖是名牌,但那款式不是我喜歡的;第二,是否有價值?第三,即使我負(fù)擔(dān)得起,也決不會如此浪費。
記得年前去法國旅行時,當(dāng)?shù)氐膶?dǎo)游在帶領(lǐng)我們游覽名店林立的香舍麗榭大道時,一語道破所謂“名牌”的神話說:設(shè)計師用盡方法使女人們相信他們的出品是身份象征,然后就能以數(shù)千甚至數(shù)萬倍于成本的價錢把貨品售出。
他們出售的不是商品,是虛榮。
有充分理由相信豪門少奶奶這身行頭只會穿一次,因為已在公眾面前曝了光:那即是說,八萬港元在幾個小時后便化為烏有了。
8萬港元,可以做多少公益?與其把8萬元貢獻(xiàn)給早已盆滿缽滿的設(shè)計師,何不將之用在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