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魯迅的《社戲》中直接描寫社戲的內(nèi)容太少,而寫社戲以外的內(nèi)容太多,不如把標題改掉。筆者認為,作者之意本來就不在于表現(xiàn)戲的精彩,而是借看社戲表達自己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以及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如果將標題換掉,就失去了原標題的含蓄之美與線索之用了。
筆者認為,《社戲》中的“戲”有兩種內(nèi)涵:一種是戲的本義,即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故事的一種藝術形式,也就是作者在原文中提到的京戲和課文中寫的社戲。另一種戲則蘊藏于魯迅的心中,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戲,而是釋放自由快樂的童心童趣的媒介,是寄托作者理想生活境界的具體意象。所以作者在文章開頭并不急著寫社戲,而是回憶兩段看戲經(jīng)歷,重點寫愉快的看戲過程與心境。寫看社戲,也是從平橋村的淳樸的民風寫起,寫自由快樂的童年趣事,表現(xiàn)了小伙伴的聰明活潑和熱情友愛。寫看社戲的過程,更是著力于表現(xiàn)孩子們心情的喜悅和沉醉。無論是看戲前的鼎力相助,還是在船上的貼心照顧,無論是一路上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的描寫,還是阿發(fā)“毛遂自薦”偷自家豆的事情,還有淳樸好客的六一公公的待客之道,都讓讀者忘記了戲的本身,而被爛漫如畫的江南風光和淳樸如詩的人際關系深深感染和打動。
在魯迅先生的心中,看的是什么戲并不重要,演戲的是不是名角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他一起看戲的人,看戲時的那種氛圍,看戲前后及過程中獲得的愉悅心情,這才是魯迅心中真正想看的“戲”,是值得一輩子回味的“好戲”。缺了那時那景那人,再好的戲,再好吃的豆,都因沒了那份心境而失去了它的味道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