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波
[摘要] 打架斗毆是校園里最常見的暴力行為,可以稱之為學校安全教育與管理的頑疾,層出不窮,屢禁不止。本文從心理角度探討中學生打架斗毆的誘因并提出相應措施,以做到有效防控打架斗毆事件的發(fā)生。
[關鍵詞] 打架斗毆 心理原因 有效防控
打架斗毆是校園里最常見的暴力行為,可以稱之為學校安全教育與管理的頑疾,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以我校為例,盡管學校三令五申打架斗毆事件的危害性及嚴懲制度,但一直以來,學生打架斗毆事件屢屢發(fā)生,不僅破壞了學校的正常秩序,給學校帶來不好的聲譽,而且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其危害性顯而易見。杜絕打架斗毆事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根據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對打架斗毆事件應做到“未雨綢繆,及早防范”。
醫(yī)學上講究“查找病因”、“對癥下藥”。對打架斗毆這樣的“頑疾”也應該首先探析學生的心理原因,然后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預防。日前,筆者通過調查問卷、訪談、座談等途徑,將中學生打架斗毆的心理原因加以搜集整理,大致概括為以下十個方面。
1.父母疏于管教,學生在外結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幫結派,惹事生非。不少學生家庭或因單親、或因父母下崗忙于打工掙錢、或因家長責任心較差而忽略了對子女的關心教育,致使學生結交了社會上的不良人員。尚未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從所謂的“哥們兒”那里尋求到“溫暖”,受他們挑唆、利用而參與斗毆。
2.父母管教手段過于暴力,造成子女心理上的暴力傾向,多數表現為“在家是羊,在外是狼”,內向寡言,情緒易激動,喜用暴力解決一切。
3.早戀引起“爭風吃醋”,這種頗有中世紀歐洲騎士決斗風格的打架斗毆事件比例可觀。
4.虛榮心作祟,死要面子,往往于“騎虎難下”之勢,揮舞起拳頭;這種情勢往往取決于圍觀者的態(tài)度,如果看客較多,起哄、叫囂,那勢必造成為“面子”而斗毆。
5.受影視媒體影響,崇拜黑社會“老大”,于是在現實生活中模仿,企望以拳腳“打敗天下無敵手”,“天地間唯我獨尊”;隨著住宿學生的增加,寢室之間演變成“幫派”林立,明爭暗斗,大仗時有,小仗不斷。
6.“變態(tài)自尊”。此類學生因種種非智力因素導致自卑感嚴重,擔心他人嫌棄自己,因而表現出“變態(tài)自尊”——因懷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憤怒情緒,選擇“用拳頭找回自我”。
7.心理不相容。獨生子女的特性決定了大多數學生缺乏謙讓精神和包容性,對他人“看不慣”,更嚴重者當意見發(fā)生沖突時,容易義氣用事,情緒激動,導致矛盾激化,因爭強好勝而大打出手。
8.暴力網絡游戲的影響。那些充滿打殺血腥場面的暴力游戲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極為不良的影響。雖然他們在游戲中經歷對峙搏殺,暫時得到一種快感和樂趣,但也很容易模糊現實和虛幻之間的界線,從而造成真假錯位。另外,在游戲的暗示作用下,青少年會從內心傾向用游戲中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嚴重的會導致犯罪。
9.以暴制暴。這類學生本是事件受害者,但未能采取正當手段維護自身利益,解決問題,反而糾集社會上不良分子,以暴力手段實施報復行為,由受害者變?yōu)楹θ苏?導致惡性后果。
10.精神世界的極度空虛。因為空虛,他們選擇早戀、網絡、物欲……甚至犯罪。不少學生空虛的思想已經被暴力充斥,成為打架斗毆的直接誘因。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治”,作為教師應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能力,從維護學生心理健康、解決心理問題的角度,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預防打架斗毆事件。
1.充分發(fā)揮溝通的潛能。采取多種手段與家長溝通,如家訪、電話交流、書信、探病、家長會、開放日等(盡量不請家長到學校,那樣會造成家長和學生的反感情緒,不利于溝通)。通過溝通,灌輸給家長正確的教育思想,引導家長采取合適的教育手段,協助學校進行教育管理。同時,與學生平等交往,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擔任班主任工作以來,我一直堅持與學生在“日記”中進行交流,在學習、生活中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體驗到老師的真誠與關愛。師生間產生一種介乎朋友、親人的感情,學生遇到問題能夠主動及時與我溝通,有利于及時發(fā)現問題苗頭,及早解決。
2.加強法制教育??沙浞掷梅烧n、班會、法制講座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意識到打架斗毆極易觸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發(fā)案件,后果嚴重;同時教育學生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huán)。九八年我擔任汽車駕駛班班主任的時候,針對班級男同學較多、校園周邊打架成風的實際情況,聘請了沙河鎮(zhèn)站派出所法制科長擔任我們班的校外法制輔導員,定期開展法制教育講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對打架斗毆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鑒于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特殊性,學校應通過開展郊游、藝術節(jié)、技能節(jié)、主題班會、演講、朗誦比賽等各種文明活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精神、競爭意識、交際技巧和責任感,還可以使他們體驗到自身能力及價值,從而滿足精神需要,豐富課余生活,消除空虛感。
4.倡導文明而積極地使用網絡。對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學生“宜疏不宜堵”,應動員全社會力量,使學生遠離帶有暴力色彩的網絡游戲,并通過專家講座、小組討論等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網絡暴力游戲的危害性,幫助學生制定使用電腦計劃,與家長共同監(jiān)督孩子按計劃行事,探討學習與電腦游戲兩不誤的方式……
5.從科學的角度審視中學生“早戀”。作為教育工作者應首先明確,早戀是一個學生成長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現象,這是心理因素使燃,與道德規(guī)范無關。不要輕易將之與道德敗壞聯系到一起,否則勢必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會起到反作用,造成惡性后果。家長和老師必須轉變傳統觀念,給中學生一把科學的鑰匙,坦然面對“早戀”問題。既要讓他們明白:青春期對異性產生朦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認清早戀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勵正常的異性交往,又要教育引導他們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離。
6.加強學生自身修養(yǎng),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朔八酪孀?活受罪”的虛榮心理,明確自尊是一個人具有積極意義的品質,培養(yǎng)科學的自尊。同時加強學生的個性修養(yǎng),培養(yǎng)豁達大度、克己忍讓、熱情真誠的優(yōu)良品質,由“看不慣”轉變?yōu)椤盎樾蕾p”,改善“心理不相容”。
打架斗毆就像感冒一樣,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對癥下藥,標本兼治,有效防控。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將工作做細做透,以便及時發(fā)現問題,采取相應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仇國政.21世紀中小學教師培訓讀本.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5.
[2]宋德如.信息網絡對青少年心理負面影響與教育干預.中國教育學刊,2000,(5).
[3]賈曉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