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華 劉 江 文欣秀
摘要:“C程序設計”是高校學生學習計算機編程知識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本文結合“C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和上海市計算機等級考試命題的體會,分析了“C程序設計”課程學習中的問題和譚浩強教授的《C程序設計》的特點,給出了“C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和教材選擇的一些思路。
關鍵詞:程序設計語言;程序調試;教材;編程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計算機編程能力已經不僅僅是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因而我國高校普遍為大學生開設程序設計課程。目前主要的程序設計課程包括:C/C++程序設計,VB/VB.NET程序設計和Java程序設計等。從上海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學生來看,C/C++程序設計的學生占60%,VB/VB.NET程序設計占35%,Java程序設計占約5%,因此“C程序設計”仍然是高校學生學習計算機編程知識最重要的一門課程。
盡管C程序設計語言問世已經三十多年了,但在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和學生仍然覺得C程序設計語言很難駕馭。那原因是什么呢?作者認為這主要是由C程序設計語言本身特點決定的。首先,C程序設計語言是一種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用它進行程序設計的方法是結構化方法,其思想與我們日常生活中處理問題的思路有較大的出入;其次,C程序設計語言最早是用于開發(fā)系統(tǒng)軟件的,是一種“中級語言”,其語法限制不太嚴格;第三,C程序設計語言中強大的運算功能和豐富的數據結構(如指針等)對初學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不容易學懂。針對C程序設計語言這樣的特點,要學好這門語言,一本好的教材顯得特別重要。
和學習外語一樣,學習一門程序設計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能運用這種語言來解決實際問題,因而,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和考核也應該面向這樣的目標。2009年4月,上海市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再次進行了修訂,對作為二級的主要科目“C程序設計”的大綱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將原來的紙質試卷書面考試改為上機考試,使用“上海市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通用平臺”進行考試,建議使用Microsoft Visual C++ 6.0作為程序開發(fā)環(huán)境;為加強對學生應用C程序設計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新增一種題型——程序調試題。其目的就是引導教師和學生在提高動手實踐和實際應用能力的方面下功夫。
對于“C程序設計”的推薦參考教材,上海市等級考試二級命題組決定仍舊選擇由譚浩強教授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設計》。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上海市等級考試在不斷發(fā)展,譚浩強教授的《C程序設計》也從第一版、第二版演變到了第三版,那么,為什么上海市等級考試始終選譚浩強教授的《C程序設計》作為“C程序設計”科目的參考教材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和命題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譚浩強教授編寫的《C程序設計》教材有以下三個重要特點。
1由淺入深,通俗易懂
譚浩強教授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編寫教材的經驗在《C程序設計》中得到集中體現(xiàn),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內容安排和通俗易懂的寫作風格,使《C程序設計》非常適合作為程序設計的入門級書籍,也推動了中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普及和發(fā)展;《C程序設計》教材對C語言語法部分、控制結構部分、數組、指針等的講解都非常流暢,給讀者一氣呵成的信心和欲望。金山公司前總裁兼CEO雷軍曾經說過:“是譚浩強讓程序員感到了寫程序就是自己的生命?!?/p>
2概念清晰,融會貫通
《C程序設計》針對初學者的特點,精心策劃、準確定位,使得全書概念清晰、融會貫通;將必要的基礎知識融會貫通到程序設計課程中,能給初學者打下良好的程序基礎,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建設以及今后的深造和提高都大有裨益;全書強調用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編寫程序,自始至終用完整的程序輸出范例來演示所講的概念,內容全面,層次清晰,適用于不同層次的學習對象和不同課時的教學單位,特別是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
3例題豐富,啟發(fā)思維
《C程序設計》全書結構清晰,例題豐富,每章都附有大量習題,并且有配套的習題解答,非常有利于學生復習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也便于教師設計實驗課的教學內容。譚浩強教授還在書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在啟發(fā)中得到理解、在思維中得到提高、在實踐中得到認知。通
過使用這本教材來學習C程序設計語言,初學程序設計的學生可以達到熟練運用C語言進行小規(guī)模應用開發(fā)的能力。
正是因為以上特點,譚浩強教授的《C程序設計》把原先很多人認為深奧難懂的C語言變?yōu)橹灰邆溆嬎銠C初級知識的人都能學會一門程序設計語言,能夠使學生對C語言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C語言的一本理想教材;也正是這些特點,讓我們始終選擇譚浩強教授的《C程序設計》作為教材。
參考文獻:
[1] 譚浩強. C程序設計[M]. 3版.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龔沛曾,楊志強,顧春華,等.大學計算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08(6).
[3] 奧蘇貝爾. 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