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寨
趙本山等的走紅,特別是在大雅之堂上的走紅已經(jīng)很多年了,正是在“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這種口號漸消的日子。裝聾子、裝瞎子、裝瘸子、裝羅鍋子、裝小腳老婆子,夸張得自己極其得意也有瘋狂般的掌聲。有一段時間,他們小品的語言就在褲腰帶一帶打轉(zhuǎn)轉(zhuǎn),撩撥人的想象,也有瘋一般的掌聲。趙本山等的語言教育了很多人,就像當(dāng)年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那陣子,人人都要來點土話臟話,表明自己“接受教育”有成果,也很時髦。教育的確奏效,現(xiàn)在,許多人變著法提煉趙本山式的語言,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按照他們語言方式,有“過了山海關(guān),人人都是趙本山”的說法,挖空心思地創(chuàng)造趙本山式語言的情況可見一斑。他們的語言盡管也有幽默成分,卻把我們民族語言的純潔度降低了很多,民族文化受損不小。
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一個“再”字說出一個前提,就是已經(jīng)受過教育,已經(jīng)有一定文化積存的人要“再”。“再教育”什么呢?當(dāng)時,還有一句雖流行卻是早年的話,“嚴重的問題在于教育農(nóng)民”。教育農(nóng)民什么呢?問一問想一想好。
有“嚴重的問題”的人在舞臺上熒屏里大行文化教育,是不是挺諷刺的?趙本山等的文藝文化產(chǎn)品,對中國文化是提升還是降低?是弘揚還是褻瀆?對“嚴重問題”是減輕還是加重?回答者定有說“雅俗共賞”話的。
雅俗共賞,俗是什么呢?俗就是媚俗、庸俗、俗氣,是擦下流邊的低俗嗎?雅與俗“共”的話,最好進行一次量的分析,遺憾的是還沒有辦法進行。可能與受“再教育”之遺的影響,俗量氣粗量多人眾,雅量見絀,這是不爭的事實。一時間俗氣沖天,甚囂塵上,雅無力與之共,賞也難。
那些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人,定知嚴重的問題在于教育農(nóng)民,他們有責(zé)任感,卻在不自覺中或者說是慣性中,將自己和他人又置于再接受“再教育”的位子。他們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場面無法收拾,民族文化下滑再下滑。我們希望趙本山等認識到自身的“嚴重的問題”,做一些改善。什么時候趙本山等被教育得問題不嚴重了,或者主體舞臺見不到他們了,中國的民族文化就提升了。而這樣的提升必將帶來全社會的進步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