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良
司徒雷登“魂歸”杭州城,折射出中國開放的氣度與胸懷
司徒雷登這個名字,因為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而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當時在美國駐華大使任上的他,奉命于1949年8月2日離華返美,時隔59年之后,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在美國相關人員的護送下,安葬在他的出生地,中國杭州的安賢陵園,并將他在杭州的故居,修繕一新,辟為“名人紀念館”,了卻這位既是美國人又是杭州榮譽市民魂歸故里的心愿。對杭州“名人紀念館”來說,亦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司徒雷登是他的中文名,1876年生于杭州,他在少年時代即能說一口流利的杭州話,1904年他從美國接受教育后,重返杭州,并在杭州及周邊城市傳教并在教會學校任教。1919年成為燕京大學的首任校長,長達27年之久。1946年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授予杭州榮譽市民稱號,并授予象征榮譽市民的金鑰匙。司徒雷登終其一生,與其說他是一個“政治上的小人物”,還不如說他是一位學者、教育家,他出任美駐華大使的歲月,不過短短二年時間,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國從事教育工作,并因此受到廣泛的尊敬。司徒雷登自稱“是一個中國人更甚于是一個美國人”,因而他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這也不奇怪,因為他一生的最好時光都在中國度過。他在華50年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為中國社會做一些有益的建設性的工作,即使是作為駐華大使任上,他也維持著與彼時中國各個政治集團的良好關系,他對杭州文化如數家珍。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期,隨著美國侵華政策的徹底失敗,當時在任上的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站在當年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終于以“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征”而沉淀入中國歷史,并且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經久不衰的聲名。他奉命于1949年8月2日飛離南京返國,便與中國斷絕了聯系,于1962年9月18日在華盛頓病逝。
在告別59年之后的今天,越過歷史的淪桑,越過戰(zhàn)爭和離亂,越過意識形態(tài)的對峙,特別是中國歷經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視角可以把作為社會活動家,教育家的司徒雷登和作為“政治上的小人物”剝離開來看,標志著我們與司徒雷登及其所代表的那些歷史的和解。當年作為敵對的中美兩國,現在已成了“戰(zhàn)略伙伴”,值得一提的是司徒雷登的另一個心愿,就是將1946年周恩來在重慶時送給他的那只明代彩繪花瓶送還中國,這只明代彩繪花瓶如今珍藏在南京博物館收藏。
歲月流逝,斗轉星移,淪桑巨變,從別了司徒雷登到重見司徒雷登,其間隱含的不僅有時間的力量,更折射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開放的氣度與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