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嬌
《戰(zhàn)國策》是一部彪炳千秋的謀略奇書,也是一部論辯藝術(shù)的寶典。透過文字,現(xiàn)代人能體會到當(dāng)初策士們超乎尋常的論辯技巧。本文試圖擷取其中幾例,以探討謀臣辯士們高超的說服藝術(shù)。
綜觀全書,許多說服往往是在矛盾沖突特別激烈,說服者面臨相當(dāng)艱難的情境下完成的。他們說服的對象往往是擁有生殺大權(quán)的君王或權(quán)臣,這就大大增加了說服的難度。
例如《觸龍說趙太后》,秦國大兵壓境,國家危在旦夕,但趙太后固執(zhí)任性。堅決不同意讓兒子做盟國人質(zhì),甚至揚言“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一方面是怒氣沖沖的當(dāng)權(quán)者,一方面是生死存亡的國家命運,要在這兩者之間化解危機,其難度可想而知。
諸如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時間緊迫,后果嚴(yán)重的情況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最快地說服人主,謀臣辯士們真可謂用盡了心思,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智慧和豐富多彩的辯說技巧,總體說來,其說服的藝術(shù)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設(shè)問誘導(dǎo)式。
即設(shè)置一個關(guān)鍵性的問題,誘導(dǎo)對方自己得出一個與現(xiàn)實矛盾對立的結(jié)論,使其自己明白錯誤,從而心悅誠服地改變主張。
《宣太后愛魏丑夫》篇,秦宣太后將病死之際下令讓情人魏丑夫殉葬,為了救魏一命,大臣庸芮直接問宣太后;“太后您認(rèn)為人死之后,冥冥之中還能知覺人間的事情么?”這個問題一下子抓住了關(guān)鍵:如果有靈魂,你如何帶著情人去見故去的丈夫?如果沒靈魂,那你讓情人殉葬有何意義?所以無論太后回答“有”還是“無”,都很容易被庸芮引到死角,因此最后太后無言以對,終于放棄了殉葬的念頭,魏丑夫得以不死。
2寓貶于褒式。
面對擁有生殺大權(quán)的君王權(quán)貴,謀臣們實際上都是弱者,除了智謀和口才之外幾乎一無所有。因此他們在說服對方時不得不格外小心,既不能觸怒對方,又要達到勸說其改變主意的目的。雖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說好聽的話更容易讓人接納,所以寓貶于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秦王與中期爭論》中那個替中期辯解的大臣實在是一個具有上乘口才的人物。他以贊揚的口吻來對秦王說話:“中期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紂,必殺之矣”,表面是在贊揚秦王不殺中期是個明君,其實是在告戒秦王不要做名聲不好的暴君,如此一來哪個君王不愿意落個好名聲呢,所以秦王息怒,“因不罪”,中期免死,此法實在是高明。
3寓言故事式。
《戰(zhàn)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些故事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在對方固執(zhí)己見的時候往往能夠發(fā)揮特殊的作用,使道理不言自明,很容易被采納。
《孟嘗君將入秦》里蘇秦不是直接去掃孟嘗君的興頭,而是從眼前的事實人手。即興地道出了“土偶”和“桃梗”交談的寓言。涇陽君被比做西岸的“土偶”,孟嘗君被比做東岸的“桃梗”。這個故事生動形象,情景交融,巧妙的暗示了孟嘗君入秦將面臨有去無回的險境。所以孟嘗君終予“停轡不往”。
運用這種方法的還有《齊欲代魏淳于髡謂齊王》篇。
4制造懸念式。
面對將說服者拒之門外的人。如何順利達到說服目的?制造懸念、欲擒故縱就是極好的方法。就是故作高深。欲言又止,含蓄隱晦,制造一個極大的懸念,吊足對方的胃口,使其主動“就范”,說服目的自然就達到了。
例如《靖郭君將城薛》里的齊國門客急步走到靖郭君面前,只說了“海、大、魚”三個字轉(zhuǎn)身就走,這引起了靖郭君極大的好奇,忙留他把話說完,甚至保證“亡,更言之”(我不怪罪你,你快繼續(xù)說吧)。在別人都被拒之門外的時候,獨有這個齊國門客被請進了門,從從容容地說出了想說的話。大獲全勝。這就是懸念藝術(shù)的妙用。
“一言之辯,強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勝過百萬雄兵”,語言藝術(shù)、論辯技巧反映著一個人的思維水平和知識素養(yǎng),的確具有非同凡響的力量。學(xué)習(xí)《戰(zhàn)國策》的論辯藝術(shù),懂一點語言表達技巧。增加自己的思辯能力,工作、生活都將受益非淺,左右逢源,真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