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文
目前,藥物除草仍然是雜草防除的主要措施,它以其快速、高效、易操作等優(yōu)勢占據(jù)除草措施的首位。黑龍江省在大豆田進行藥物除草、不中耕的密植試驗,普遍反映較常規(guī)中耕除草措施顯著增產(chǎn)。
除草劑防除大豆田雜草的使用方法,一般可按除草劑的噴灑目標劃分為以下兩種方法。
一、莖葉處理法
按農田的施藥時期又可分為播前莖葉處理與生育期處理。
1.播蔭莖葉處理這種方法是在農田尚未播種或移栽作物前,用藥劑噴灑已長出的雜草。這時農田尚未栽培作物,故能安全有效地消滅雜草。通常要求除草劑具有廣譜性,藥劑易由葉面吸收,落在土壤上不致影響作物的生育,常用的藥劑有百草枯與草甘膦等。但這種施藥方法僅能消滅長出的雜草,對后發(fā)雜草則很難加以控制。
2.生育期莖葉處理作物出苗后使用除草劑處理雜草莖葉的方法稱為生育期莖葉處理。這種方法不僅藥劑能接觸雜草,也能接觸到作物,因而要求除草劑具有選擇性。例如2甲4氯防除麥田中雙子葉雜草,敵稗防除稻田的稗草或其他雜草,苯達松防除大豆田的雙子葉雜草等。當然一些對作物毒性強的除草劑也可通過定向噴霧或保護裝置,達到安全施藥的目的。
莖葉處理法一般采用噴霧法而不用噴粉法,因為噴霧法使藥劑易于附著并滲入雜草組織,有較好的藥效。生育期莖葉處理的施藥適期,宜在雜草敏感而對作物安全的生長階段。例如精穩(wěn)殺得,苯達松和拿捕凈,在大豆苗后1~3片夏葉期處理,對大豆安全,且殺草效果好。
二、土壤處理法
根據(jù)處理時期又可劃分為播前土壤處理、播后苗前土壤處理與苗后土壤處理。
1.播蔭土壤處理作物播種或移栽前用除草劑處理土壤,具體的施藥方法可分為以下2種:
(1)播前土壤處理作物播種前將除草劑施于土壤表面。例如稻田插秧前施用除草醚或五氯酚鈉于土表防除雜草。在旱田這種施藥方法不常用。
(2)播前混土處理作物種植前施用除草劑于土表,并均勻地混入淺土層中的方法稱播前混土處理。為了藥劑能均勻地混入土層內,可用釘齒耙、圓盤耙與旋轉耙等混拌。據(jù)國內經(jīng)驗,用圓盤耙交叉耙兩次,耙深10厘米就能將藥劑均勻地分散到3~5厘米的土層內。當藥層內的雜草萌芽或穿過藥層時,則雜草吸收藥劑而死亡,這種處理法的特點是能夠減少易揮發(fā)與光解除草劑的流失。在土壤墑情差的情況下,苗前土壤處理由于藥劑不能淋溶下滲接觸雜草種子,故藥效較差,而播前混土處理則藥劑能接觸雜草種子,故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土壤墑情差的條件下使用西瑪津防除玉米田雜草,利用這種方法就能提高藥效。
采用播前混土處理也可能出現(xiàn)一些問題。首先是藥劑如果混入播種的土層內,降低了藥劑的選擇性,因此,所用的除草劑必須具有足夠的選擇性,否則會出現(xiàn)藥害。其次,當除草劑從表層被分散到較深土層后,不一定都能增加除草效果,有些除草劑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土壤中的藥劑濃度被稀釋而降低了藥效。
2.播后苗前土壤處理作物播種后尚未出苗時處理土壤,稱播后苗前土壤處理或苗前土壤處理。多數(shù)土壤處理劑是用這種方法施藥的,包括取代脲類與三氮苯類等重要的除草劑類別。苗前土壤處理可應用選擇性除草劑,如滅草靈用于稻秧田,西瑪津與莠去滓用于玉米田;但大多數(shù)情況是利用土壤位差的選擇性,來達到對作物安全和除草的目的。
供土壤處理用的除草劑必須具有一定的殘效,才能有效地控制雜草。落于土壤立即鈍化的除草劑如敵稗、百草枯與草甘膦等,則不宜作土壤處理劑。
3.苗后土壤處理在作物生育期處理土壤,即移苗后土壤處理。除草劑還可按作用方式、在植物體內的轉移性、使用方法等來分類。按作用方式分類可分為選擇性除草劑與滅生性除草劑。
(1)選擇性除草劑除草劑在不同的植物間有選擇性,即能夠毒害或殺死某些植物,而對另外一些植物較安全,這類除草劑稱為選擇性除草劑。除草劑的選擇性是相對的,因與用藥量及植物發(fā)育階段等因素有密切關系。例如一些選擇性除草劑,當用量大時則失去選擇性,如施用時不注意就會造成藥害,甚至殺死作物。
(2)滅生性除草劑這類除草劑對植物缺乏選擇性或選擇性小。因此,不能將它們直接噴到作物生育期的農田里,否則草苗均受害或死亡,例如百草枯、草甘膦、五氯酚鈉與氯酸鈉等。這類除草劑除可用于休閑地、田邊與壩埂上滅草外,有些也可通過“時差”或“位差”的選擇性,安全用于農田除草,如百草枯和草甘膦等。
由于作物田中存在多種具有不同生物學特性的雜草,因而不可能采用單一方法去防除。這就應當根據(jù)雜草的特點和發(fā)生規(guī)律,采用先進而經(jīng)濟的防除措施,充分發(fā)揮各種除草措施的優(yōu)點,相輔相成,揚長避短,達到經(jīng)濟、安全、有效的控制雜草危害的目的。農田雜草綜合防除的關鍵在于雜草消滅在萌芽期和幼苗期,即在作物生育前期,采取相應措施,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佳的經(jīng)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