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6月2日開始其上任后的首次中東之行,向伊斯蘭世界伸出友誼之手被認為是此行的重要目標。不少媒體在報道中都提到,這位美國新總統(tǒng)曾在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國家——印度尼西亞度過童年。如果奧巴馬真的能改善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并促成中東和平,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也理應受到中國人的歡迎。
由于布什政府推行單邊政策,美國與伊斯蘭國家的矛盾近年來不斷加深,并成為威脅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緊張源之一?!?·11”事件之后,美國相繼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布什甚至用“新十字軍東征”來形容反恐戰(zhàn)。雖然后來白宮迫于壓力稱這是口誤,但仍有人認為,這是布什不小心說了真話。美國在這兩個伊斯蘭國家的戰(zhàn)爭使6萬多人失去生命,450多萬人流離失所。美國自身更是深陷其中。
正是因為存在明顯的反差,奧巴馬上臺以來向伊斯蘭世界揮動橄欖枝的舉動受到國際社會的格外關注。在就職演說中,奧巴馬表示期待在“共同的利益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重建與伊斯蘭國家的關系。他把上臺后第一次電視訪問的機會留給了一家阿拉伯電視臺。6月4日,奧巴馬還將在埃及開羅大學向所有穆斯林發(fā)表演說,集中闡述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
不難看出,放低姿態(tài),努力改善與伊斯蘭世界的緊張關系是奧巴馬上任以來在外交政策上的最大變化之一。這與奧巴馬政府擴大接觸、全面和解的政策調整一脈相承。作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美國能主動做出這種調整向國際社會發(fā)出了一個積極的信號,盡管這多少有些迫于美國道義形象的受損和全球主導地位的危機。
當然,奧巴馬的中東政策不可能完全背離美國在中東的基本戰(zhàn)略,他不過是將中東這碗水端得更平而已。這需要技巧,同時更需要一種更堅實的平衡力。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xù)。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關系一直受其國內政治的影響。奧巴馬的中東新政策能走多遠,必將受到國內政治生態(tài),特別是不同利益集團的牽制。所以,要使新中東政策見效,還將取決于奧巴馬能在多大程度上平衡美國國內的政治力量,而這也決定著奧巴馬能在多大程度上說服以色列政府做出必要的讓步。
因此,對于這樣的變化,伊斯蘭世界仍有些將信將疑。黎巴嫩《使者報》的評論稱,需要明確的是,奧巴馬首先是美國人,其次才是擁有在伊斯蘭國家求學經歷、比諸多前任擁有更加開放的文化背景的美國總統(tǒng)。究竟是強化以往的“美國式立場”,還是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與伊斯蘭世界進行溝通,將成為判斷其任期未來幾年內,美國與伊斯蘭世界關系走向的重要風向標。這些疑慮也反映出,奧巴馬政府要想真正有所變化,光是姿態(tài)上的示好還不夠,還需要拿出實際的行動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