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重要性及其教學的無序性使得作文教學成了我們語文教師的一塊軟肋。為此,筆者一直在尋找作文教學的良方。雖沒有什么建樹,但也有些許感悟。不揣淺陋總結如下,以期和同行共同探討作文教學之路。
一、廣納深挖,積材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錯,要寫好作文首先要解決材料問題,即“寫作之源”的問題。那源頭活水從哪兒來?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边@充分說明了生活對于寫作的重要性。所以,首先要向生活討要寫作素材。從七年級開學第一天起,筆者就要求學生寫日記。用心觀察大自然與身邊的人和事,并把它們記在日記里,作為作文的原始素材。三年來每位同學都積累了厚厚的幾大本。每當碰到要求寫人、敘事或寫景物的作文,他們就會從日記本中找到所需的素材,再也不用搜腸刮肚胡編亂造了。這樣省時又省力,作文充滿了真情實感,成為易于打動讀者的成功之作。觀察日記主要進行生活實錄,筆者覺得這些還不夠。生活中的靈感及對生活的感悟都需及時記錄下來,它們往往比生活本身更有價值,不僅可用作作文材料,更能鍛煉學生的思想,這對學生的成長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筆者還要求學生寫生活隨筆。
從學生的平時習作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作文內容陳舊,選材的范圍窄小,缺乏時代氣息,缺乏深度。如果想靠參觀、游歷等實踐來改變現(xiàn)狀,對于我們農村中學來說是不現(xiàn)實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只能從自身條件出發(fā)找方法。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這樣看來向書籍報刊索取也是積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徑。筆者呼吁學生把自己的讀物都捐出來,建成流動靈活的班級圖書館,使同學們盡可能地多閱讀、多吸收,同時認真做好讀書筆記(摘錄原材料行,寫閱讀感悟也可)。其次,筆者鼓勵大家借助電視、報刊等途徑收集新聞素材,相互交流所得,建立起最新材料寶庫。即便如此,我們農村的學生積累素材的渠道仍然不夠。研究學生的作文成功之路及其作文為筆者的作文教學提供了不少思路。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往往與其思想的成熟和深刻以及情感的豐富和真實密切相關。這樣就已有的素材深入進行錘煉,自然成為筆者作文教學的一種好方法。
“胸中有丘壑”,蘇州園林的設計者們因之才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富于詩情畫意的藝術世界。我們的“丘壑”就是生活,就是思想,就是情感。內容的豐富生動,得益于對生活、社會的關心熱愛;思想認識的深刻成就于對大千世界的感受領悟。總之我們盡可能地從廣度、深度上積累寫作素材。生活面拓開了,見識廣了,作文內容自然就豐富了;思想理順了,提高了,作文內容也深刻了;再激發(fā)情感,讓充沛的情感活躍于字里行間,何愁作文沒話說。
二、研究理論,求高效
心理學研究表明豐富的感性經驗和心理生活是表達的必要條件。教師的命題,首先得考慮學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識經驗,寫作的題材應以學生所熟悉的所理解的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為主。這樣學生才愿意下筆。寫作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寫作的思維過程和思想傾向。在許多情況下,學生在作文中說假話、套話,是由教師的不良指導和違反上述作文命題的心理學原則所造成的。前面材料的積累過程也為我們教師了解學生和進行作文命題及指導做了充分的準備。據(jù)此,在作文教學上筆者首先從學生的感性經驗和實際心理水平出發(fā)來引導學生仔細地觀察生活,真實地反映生活。
其次,按照心理反映的客觀過程指導作文。文章是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而這個反映是以人的心理為中介的。這樣,有人把構思、寫文章的過程簡單地表達為這樣一個公式:客觀現(xiàn)實——心理——語言文字。即先得有客觀存在的“物”或“境”,人的心理才有所反映,才能成“意”( 就是內部言語),再通過思維的整理加工,把所反映的內容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古人所說的“意在筆先”“意能遣詞”“辭不能成意”,可算是經驗之談。為此,我們運用“課內素描” “場面再現(xiàn)”“真實回顧”等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進行心理體驗的情境,從實際出發(fā),再現(xiàn)學生的感性生活經驗,學生興趣盎然,既提高了寫作的積極性,也取得了練習的實效。
當然,還要重視思維在寫作中的作用。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這說法對于作文教學尤其恰切。作文是創(chuàng)造性的智力活動。思維訓練在作文訓練中占據(jù)著主要的地位。我們可以這樣說,作文訓練的每一步驟都同思維密切相關,無論審題、立意、選材、組材還是選擇表達方式、運用語言,沒有哪一種訓練能離開思維訓練。因此作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成為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素質的過程。其中想象力的培養(yǎng)尤為關鍵。據(jù)美國明尼蘇達州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曲線,幾乎是并行一致的。而少年兒童的思維最活躍,多進行想象作文等自由作文更適宜于發(fā)展他們的思維,更能提高他們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提高作文寫作的效率。
三、具體寫作,有講究
作文的“物”或“境”有了,“意”也形成了,最后需要具體的表達功夫了,即要培養(yǎng)學生具體的寫作能力。
意思的傳達是我們具體寫作訓練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最初我們利用課堂,讓學生多讀、多說培養(yǎng)語感,使語言表達能夠文通字順,這是最基本的。接著進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訓練。古往今來有很多錘煉文字的佳話,正所謂“妙筆生花”,據(jù)此筆者先讓學生認識到錘煉文字的重要性,然后再利用病例修改練習、作文相互評說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簡明精煉的必要性,自覺注意語言的錘煉,最終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具備了傳達意思的能力之后,還需考慮如何傳達得恰切。這時把握文章的結構很重要。人們習慣上一般認為好文章結構上有以下特點:“鳳頭”“豬肚”“豹尾”,筆者覺得此評價有理。很多學生寫作文開頭喜歡繞圈子或者程式化,給人的感覺是思維僵化,文章毫無生氣。針對此,筆者主張學生在文章開頭時一定要開得美,引人入勝,盡可能開門見山,或以故事見聞、或以材料現(xiàn)象直接入題。這樣,打開文章一股清風撲面而來,眼前盡現(xiàn)青山綠水,如此美景怎不令人心馳神往?文章的結尾也很重要,文章的力度往往通過結尾來體現(xiàn)。而我們學生的作文卻常常是草草收尾,似乎是為了結束而結尾。為此我們師生一起共同探討了許多有特色的文章結尾,它們或精警,或余味無窮,或發(fā)人深省……拿來借鑒為我所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文章的內容實實在在的“豬肚”。一篇文章無論是寫實還是寫虛、寫人還是寫景,都應當內容充實,富有說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做到這一點積累素材很重要,對素材的運用更重要。這是寫作技巧、寫作能力的最充分的體現(xiàn),這是我們訓練的重點。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寫文章與此同理,筆者主張學生多進行練筆:有題目的、無題目的;有限制的、無限制的;同題材的、同結構的;……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寫作基本功扎實了,就可以摸索捷徑了。一般的文章類型往往都遵循基本模式,我們可以據(jù)此盡快掌握寫法。另外在“新”上下功夫。醒目的標題、新穎的立意、嚴謹?shù)慕Y構等等,尤其是結構形式。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材料再好也需精心組織。話題作文的出現(xiàn),意味著對作文的寫作限制越來越少,求新求異求深求趣是新時代寫作的方向,更是展現(xiàn)寫作者思想、才能的途徑。五花八門的結構樣式實在是一塊供開墾的沃土。精巧的板塊結構,敘寫既簡明又清楚;寫實的日記體,經歷過程歷歷在目;抒情的書信體,袒露胸襟吐露心聲;戲味十足的劇本,情節(jié)集中形象鮮明;……全新的形式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縱觀近年來成功之作大多從內容到形式深刻新穎。
“作文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最后,巧用學生自己的作文資源,在病文修改中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在優(yōu)秀鑒賞中找規(guī)律、竅門,在反復寫、改的實踐中練就堅實的作文能力。
總之,看生活,品生活,身臨其境于大千世界索激情;讀好書,多讀書,厚積薄發(fā)向浩瀚書海要文思;多研究,勤思考,感悟總結找規(guī)律策略要效率;練能力,訓技巧,熟能生巧于樸拙之處出妙文。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7.
[2]朱作仁.語文教學心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3]蔡明.蔡明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邵長蘭 蕪湖 安徽師范大學241000;安徽省懷遠縣包集中學23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