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婷
任何一個經(jīng)歷過或者正在經(jīng)歷高考的人都能體會到,高考就像一塊三棱鏡,將我們的高三歲月折射得五光十色——熱情的紅、希望的綠、憂郁的藍、樂觀的黃……然后,在那個6月里,我們終于走到“彩虹的盡頭”,七色光重新匯聚,閃耀出純凈的光芒。
考前的那段時間,我開始規(guī)律地過著每一天。日子綿長而干凈,生活習慣照舊。就連“上戰(zhàn)場”的那兩天也是一樣:準點吃飯,普普通通的菜色;中午回家小瞇一覺;考試的時候埋頭“嗒嗒嗒”寫字,遇到不會的題就放一下。這種平凡而親切的節(jié)奏感讓我覺得很安心,仿佛高考就和平時做練習一樣,努力完成一張卷子,休息一下,接著做另一張。心情平靜,思路也就格外清晰。那些手忙腳亂的復習濃縮為做題時的靈光一現(xiàn),厚厚的書本和筆記演化成一張思路的網(wǎng)……高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你越淡定,它就越難不倒你;要是你“大動干戈”去對付它,它就會從各個方面“還擊”你——我的同學中,有人為了考試期間有個清靜的環(huán)境,特意租住考場邊的賓館,卻造成了失眠;也有人考前大補身體,反而感冒生病。
考完后,我意識到擺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純白的未來,選一種什么樣的色彩畫一條什么樣的路線,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我的高考分數(shù)并不出色,剛上第一批分數(shù)線,因此填報志愿頗費思量,那段時間我反倒做不到臨考前那般平靜了。我考慮了很久:按照平行志愿填報規(guī)則,分數(shù)高的人先投檔,等輪到自己的時候,估計一本院校的專業(yè)已經(jīng)沒什么合意的了。我想,與其讀別人“挑剩下”的專業(yè),還不如仗著自己的分數(shù)比第二批投檔線多了幾十分,挑個喜歡的、比較好的專業(yè)。于是我從各個院校的專業(yè)實力著手,挑了六個二本中層次比較高的目標,順利投了檔。
其實填報志愿不僅僅是“挑一個能被錄取的專業(yè)”那么簡單,實際上也是自己對人生、對職業(yè)的一種規(guī)劃。如果在此之前你沒有想得那么遠,那么最起碼在填志愿的時候你應(yīng)該思考一下:“我以后想學什么樣的專業(yè)?做什么樣的工作?”我有一位同學,考分和我差不多,但他不愿放棄念一本院校的希望,填報的志愿之間層次跨度較大,既報了一流大學,也報了二三流的學校。很不幸,他并沒有撞到心儀大學的“小年”,最終去了一個不喜歡的學校。我個人覺得,填報志愿時還是應(yīng)該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不能僅僅為了進入一所“名氣更大”的學校而去讀一個自己根本沒興趣的專業(yè)。這幾年的就業(yè)形勢越來越艱難,許多畢業(yè)生都在抱怨自己根本不喜歡所學的專業(yè),以致學業(yè)糟糕,拖累了找工作。我就是不想以后也變成那樣,所以早早就開始了人生規(guī)劃。當然,總有一部分人還不能確定自己的興趣到底是什么,或者興趣廣泛,沒有特別偏好,那就大可不必認準專業(yè)填志愿,看喜歡哪個城市、哪所學校就可以了。
6月,是高三生活的終點,也是大學生涯的起點。兩段五彩繽紛的歲月被6月這座“分水嶺”分隔開來,卻又緊緊相連。彩虹的盡頭,并不是前路茫茫,而是在純凈陽光的照耀下,我們無比清晰地看見了未來;也是在純凈的思緒和心境里,我們整裝再出發(fā),踏上另一番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