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敏
(上接第36期頭版)
4.命題角度更加新巧。今年有些試卷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不變,但測試能力的角度則變幻無窮。湖北卷詩歌鑒賞題的題型也很特別,一題同時鑒賞兩首詩,這在前兩年自主命題卷中還從未出現(xiàn)過。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此題在命題中強調了尋找兩首詩之間的聯(lián)系,而并非以往那種大眾化的“尋找兩首詩之間的區(qū)別和共同點”,這應該說是今年命題中較為典型的“變中求新”。
5.引導語文教學回歸教材。目前,語文教學淡化教材甚至脫離教材搞題海戰(zhàn)術的做法,使考生疲于做題,疲憊不堪。針對這一弊端,許多省市的高考命題加重了取材于課本的分量,選擇課本中的名篇名句默寫,將課本中的文本與試題選段結合起來考查。譬如上海卷閱讀部分的試題就強調了課外文本與課堂教學的聯(lián)系,第12題要求將《春聲和春深》與新教材第四冊《故都的秋》進行比較,評析兩文在南北景象描寫中的不同用意,旨在引導考生對教材和課堂教學的重視。而四川卷詞語運用辨析(《漫話清高》)、句子仿寫(《荷塘月色》)都取材于課本?,F(xiàn)代文閱讀《書房的窗子》來自高中《語文讀本》。第21題考查考生壓縮語段的能力,選材是有關王羲之的書法,與高中教材的聯(lián)系也很緊密:教材中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綜合性學習中也有介紹王羲之書法的短文。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引導中學教學依綱務本,理性回歸,這有利于平時的語文教學。
6.作文命題穩(wěn)中求新。今年有些作文題四平八穩(wěn),如山東卷《見證》、四川卷《熟悉》,這些題目類型很傳統(tǒng),幾乎年年有。但命題穩(wěn)中求新仍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主流,主要表現(xiàn)在:(1)命題形式更加多樣而新穎。在2005年之前,高考作文大多為話題作文,而到了2005年之后話題作文不再一統(tǒng)天下,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題方式呈多元化趨勢。新材料作文風景亮麗,命題作文老樹發(fā)新芽,半命題作文人氣漸旺,話題作文仍有生命力,真可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作文命題多樣化,給考生更多的想象余地和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其中也不乏新穎之題。譬如廣東卷作文題:我們生活在常識中,常識與我們同行。有時,常識雖易知而難行,有時常識須推陳而出新……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生活中與“常識”有關的經(jīng)歷或你對“常識”的看法。這是今年比較新穎的作文題目,不屬于材料作文,但有引導寫作的“話語”;也不屬于“話題作文”,但有控制寫作的“寫作域”。筆者姑且叫它“話引”作文。“話引”語收放自如,以小見大。審題空間大而有當,考生或聯(lián)系實際,或談對“常識”的看法,既涉及了道德,也涉及了文化,還涉及了自然科學等。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有話可說,都能各顯其能。(2)更加注重貼近實際,關注社會生活。今年18套試卷的作文題中,關注現(xiàn)實問題的明顯多了。譬如江西卷作文題的素材是全球尤其是國人高度關注的熱點事件?!矮F首拍賣”引發(fā)中國民眾熱議,近百人組成律師團追索。以此命題作文,則是反映一種大背景和大事件,是本著科學的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的。這一熱點新聞事件,可議點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法國人的做法,二是中國人特別是蔡銘超的舉動。命題者要求考生將重心放在后者。這需要考生既有相關歷史和文化背景知識,又要有真知灼見,并能做到議論獨到、分析深刻。面對熱門新聞事件的作文題,考生如果平時關注不夠,就會無從下手。(3)越來越鼓勵個性表達。譬如上海卷作文題的材料角度比較多,相應的“感點”也很豐富,讓考生有選擇的余地和廣闊的思維空間,鼓勵考生針對材料,自由發(fā)表觀點,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從材料的審讀來看,考生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提煉出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