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天琴
CCTV的直播中沒有第一時間讓那只鞋子在畫面中出現(xiàn),可惜了。
在歐洲,人們表達抗議偏好扔臭雞蛋。但在全球化的情況下,因為布什被鞋襲的轟動性太大,加上溫家寶繼而被鞋襲,很可能會形成一種跟風效應——以色列駐瑞典大使也遭鞋襲了。鞋襲公眾人物很可能會成為一種流行,因為這比西紅柿和臭雞蛋更具新聞轟動性。
在巴格達,即將卸任的布什躥高伏低,異常矯健地避開凌空飛舞的兩只皮鞋。雖然布什當政期間乏善可陳,但是面對鞋襲也算合格:這個鞋子是10碼的。作為美國總統(tǒng),歷經(jīng)競選和多場辯論,互動和應急能力自然會加強。
在我看來,劍橋扔鞋者出風頭的心理動機更強些。如果他真是某個主義的堅定信奉者,把鞋吃了他都不會道歉。
CCTV的直播中沒有第一時間讓那只鞋子在畫面中出現(xiàn),可惜了。舉個新聞學上的經(jīng)典范例——二戰(zhàn)期間,英國亞洲艦隊的兩艘主力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在新加坡海面被日本擊沉,當時索尼創(chuàng)始人盛田昭夫是一個年輕的駐外職員,他就想聽聽BBC怎么報道,結果BBC還就完整地給報了。注入的信息越充分,自己的意見空間和回擊余地就越寬敞。尤其在資訊發(fā)達的情況下,你不播不代表別人看不到。
CCTV剛開始的選擇應該是本能。當然事后也做了挽救,在《新聞聯(lián)播》中報道了這個事件,一葉障目是毫無用處的,中國正在學習國際通行的信息公關方法。
中國也正在學習用正常的外交語言去說話。過去中國為了面子的事情,貿然地給人家多少大單,或者把多少大單取消,是很常見的。成熟的外交,是不會因為表面化的“抗議行為”而改變正常的外交策略,以及新聞公關的節(jié)奏,不會因為挨了幾個臭雞蛋或者收了幾捧獻花就會輕易否認或者答應什么事情。
這次中國的外交思路上大體上還是對的,把這個事情理得很清楚,淡化處理。以往,中國的外交則交織著傳統(tǒng)的朝貢模式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模式,這些跟現(xiàn)代外交有所偏差的東西夾雜其中,造成了很多不可理解的事情——能答應的不答應,不能答應的反倒答應了。
中英人民的友誼肯定不會因為一只鞋而遭到破壞。由于現(xiàn)在中國的大國地位以及中英關系的現(xiàn)狀,英國這次處理得也挺到位。他們也很清楚,中國人是個要面子的民族。英國人對民族主義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這個他們絕對不敢碰,歷史上英國因為無數(shù)次碰了這個火藥桶弄得焦頭爛額。
當然,國家利益永遠至上。歐洲現(xiàn)在確實需要朋友,和美國關系事實上是比較緊張的,尤其是經(jīng)過薩科奇前段時間的折騰。在全球危機的情況下,美國不坑他們算是好事了,不能指望美國人對他們有多大的幫助。跟俄羅斯由于天然氣的問題,關系也比較緊張。
現(xiàn)在各國的救市資金大部分都要到市場上去籌集。從去年到今年,雖然美國喊得是最兇,但是實際上美國衰退的程度是最輕的,尤其是在證券市場,衰退跡象并不明顯,失業(yè)率也是最低。危機發(fā)生后,美元一直在上漲,很奇怪——雖然是金融危機的發(fā)源地,但是美國的金融產(chǎn)品實際上還是最可靠的。因此,美國的救市資金募集要比歐洲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各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當然持歡迎態(tài)度。
這也是互相需要——中國確實要尋找到一個方向,到底怎么辦?拿了一大筆錢卻不知道怎么花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很多情況不是中國想看到的,包括巨額貿易逆差,比如說,中國不是不想買美國貨,而是中國想買的美國不賣。歐洲相對來說比較緩和一些,在討價還價的基礎上,基本上中國想買的東西歐洲基本都會賣。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會達成一種雙贏的格局。
這是一種互通有無的做法。中國這次并沒有像傳統(tǒng)那樣,帶一個采購團過去,而是確定合作意向。不像以往,財大氣粗地買幾十架空客,沒地方用的時候再賣給出租公司。為了堵住人家的嘴,花那么多冤枉錢——那是沒有自信的表現(xiàn)。
無論公關還是外交,這次中國都在進步。至于進步得夠不夠,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