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煥
入冬,北方大雪,孩子們再次遭殃。河北省永年縣西灘頭村龍鳳學校餐廳因不堪大雪重壓于11月11日坍塌,3名學生死亡,20多人受傷。邯鄲市一私立學校因大雪壓塌食堂房頂導致3名學生死亡,25名學生受傷。河南省開封縣新宇中學鋼架結構簡易餐棚因不堪積雪壓力,在學生就餐時突然倒塌,造成1名學生死亡、7名學生受傷,其中3名學生重傷,4名學生輕傷……
人們在祈禱,在哀悼,在質疑,在譴責。為什么又是學校?為什么又是學生?
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國務院公布的《震后重建條例》明確提出,學校等公共建筑的抗震設防要高于當地建筑。教育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也曾下發(fā)通知,要求在去年9月1日開學前,通過查閱檔案和實地踏勘等方式,對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每棟建筑物、構筑物等進行逐項檢查,提高各級各類學校防震減災能力,消除安全隱患,切實保障廣大師生安全。
更早的2007年,新華社對淮河地區(qū)洪澇災害的報道中稱:教育系統成為洪災重災區(qū),倒塌校舍數千間,受災學校2559所。再往前推,1981年3月31日國務院專門發(fā)出通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抓緊解決中小學危房倒塌不斷發(fā)生重大傷亡事故問題的請示報告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措施,“盡快解決好中小學這項人命關天的大事,做到從1981年起不再砸死人”。28年過去了,無數的中小學生依然不時在校舍倒塌中夭亡。
改革開放31年,我們說創(chuàng)造了世界性的經濟發(fā)展奇跡,卻在最基礎的教育問題上呈現出全面的短視,甚至無法實現28年前對孩子安全的基本承諾。一個民族一次次在災難中失去的,并沒有由進步得到補償。我們從來都只見中央政府發(fā)文件嚴控政府建設樓堂館所,卻從來沒見過中央政府發(fā)文件說學校建設標準過高。過去幾年,國家給撥款建校的標準只有400元/平方米,而最近幾年才調到500元/平方米。我們不妨看另外一個比較,就是為了嚴控黨政機關辦公樓建設,2007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嚴格控制黨政機關辦公樓等樓堂館所建設問題的通知》。通知要求:黨政機關辦公樓單位綜合造價(不含土地有關費用及市政配套建設費),省(部)級不得超過4000元/平方米,市(地)級不得超過3000元/平方米,縣(處)級及以下單位不得超過2500元/平方米。(2007年4月18日《新京報》)由此可見,即使是在“嚴控”政府樓堂館所的前提下,政府樓堂館所的建設標準仍然是中小學校的5至8倍。
校舍安全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多的問題出現在教育均衡性差、教育權利不平等上。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承諾教育投入到世紀末達到GDP的4%,這個目標至今沒有實現,且投入部分中,又有城鄉(xiāng)差別,地區(qū)差別,高等教育和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的差別。教育權利不平等最好的例子莫過于農民工的孩子不能在父母身邊上學,不能和同齡的城市孩子接受同樣的教育,無法在生活的地方參加高考。
這已經引發(fā)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最近,來自廣東三大監(jiān)獄的一項大規(guī)模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罪犯中九成以上在26歲以下,八成犯罪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幼年時期留守農村無人看管,近六成屬于“盲目流入城市犯罪”……這些在城鄉(xiāng)流動狀態(tài)中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農民工,既融入不了城市,又退不回農村,顯然和戶籍制度以及與此相關的教育制度有關。
已故12年的鄧小平曾經說過:中國最大的失誤是教育的失誤。12年過去,這話仍然有效,甚至歷久彌新,值得剛剛上任的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重視。
新部長任內出臺的第一個重要文件,很可能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這份文件醞釀很久、爭論很久,卻遲遲沒有出臺,可見謀劃一個大國的教育并不容易。但一個家庭、一個民族的未來,取決于它對待孩子、對待教育的態(tài)度,這點常識并無奧妙,村婦村夫都知道。寄望袁部長,從常識、常情出發(fā),理清中國教育的欠賬,促使政府履行在教育投入方面的承諾。
龍應臺女士說:“政治家的心中,一定有一個6歲的孩子;孩子的未來,他真心在乎?!艺J為6歲的孩子的未來,是最根本的政治標桿,因為他的未來,就是這個社會的未來?!闭\哉斯言。寄望袁部長,在主持教育改革和規(guī)劃的時候,能以一個政治家的姿態(tài),給孩子們更加公平的起點。有這個公平的起點,孩子們能夠成長成人格健全、有知識的國民,我們關于國家的一切愿景,才有基礎,才有希望。
(作者系北京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