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凌虹
與那些忙碌奔波于國外的中國音樂家不同,美聲歌唱家廖昌永不時在各大晚會包括央視春晚上露面,與國內(nèi)觀眾更為親近。從農(nóng)民的孩子到“亞洲第一男中音”、“歌劇王子”,從中國舞臺到世界舞臺,先后與十幾個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及多明戈、卡雷拉斯、斯文森等多位歌劇大師合作,廖昌永的音樂之路猶如神話。在這個神話的誕生過程中,勤奮、刻苦、天賦是顯然的,但是通過訪談,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廖昌永的成功也離不開他謙和的態(tài)度、平和的心態(tài)、藝術家的責任感以及喜歡挑戰(zhàn)、引領潮流的精神。
有自卑感并不一定是壞事
記者:廖老師,您最近在忙什么呢?
廖昌永:剛開完“兩會”,在準備3月28號上海大劇院的威爾第歌劇《唐·卡洛》,這是第一次整本歌劇在國內(nèi)演出,以前是節(jié)選。另外,我在準備一張專輯《中國當代藝術歌曲》。
記者:你走上音樂之路最初的原因是什么?
廖:首先因為我從小喜歡唱歌,那時高興了唱,不高興了也唱,另外上大學是農(nóng)村的孩子改變生活狀態(tài)最佳的一條路,所以后來有了機會,我就去考音樂學院,一方面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另一方面可以讓自己的生活發(fā)生變化。
記者:從四川到上海求學,之后留校執(zhí)教,你與上海這座城市應該也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吧?
廖:確實感情蠻深的,19歲以前我在四川,19歲后我來到了上海,所以如果說四川賦予了我生命的話,上海就是賦予我藝術生命的地方。
記者:在成名前的一段時間你曾經(jīng)歷過很多的打擊,這是你最低谷的時候嗎?
廖:我不覺得這是我最低谷的時候,在做學生的時候沒有太多名譽的損失,挫折反而是一筆財富,讓你再面對這些問題時,有了經(jīng)驗不會手足無措。其實當你名氣越大、周圍都是贊揚時,是最危險的時候。大家對你的要求會比你做學生的時候更高,人們理所當然認為你應該做得最好,一旦你有一次閃失,他們可能會說:你看他驕傲了吧。而且當你有了這樣的成就后,同行中,并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為你歡呼,可能有人會嫉妒,會用惡劣的手段制造謠言,所以要有承受力,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記者:那你現(xiàn)在應該是處在最危險的時候,你如何避開危險的?
廖:我是覺得保持自卑狀態(tài)會讓我對自己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不會聽了好話就得意,也不會因為別人說你不好就勃然大怒。因為每個人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有很強和不那么強的地方,所以我覺得有自卑感并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你有自卑感,你就會去看人家好的一面,然后對照自身的缺點不斷進步。所以我會去聽我學生的音樂會。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有很多閃光的地方,雖然有時不一定那么成熟,但是有很天然、很質(zhì)樸的東西,能撥動人心。那么已成名的藝術家,可能很有經(jīng)驗,但是容易有不少程式化的東西,雖然很完美,但是少靈氣。所以我努力保持既有經(jīng)驗,又能有質(zhì)樸的東西,達到返璞歸真的狀態(tài),不由于華麗而少情感。另外一方面,我的家庭對我很好,我的太太對我要求很嚴格。包括我的老師周小燕也常開玩笑說,大家都說他好的時候,只有兩個女人說他不好,一個是王嘉,另一個就是我。哈哈。我覺得很幸運,始終有這么些人來給我潑冷水,始終有這么些人來讓我保持心態(tài)平和。
獲獎只是從非職業(yè)到職業(yè)的橋梁
記者:1996—1997年,你在一年之內(nèi)獲得三個國際一流比賽的第一名,使世界樂壇為之震驚,那些獎對你有怎樣重要的意義?
廖:其實我覺得我更重視以后的藝術實踐,獲獎已經(jīng)成為歷史。而且藝術比賽跟競技比賽有些不一樣,藝術比賽是讓更多人了解你,認為在這群人里你是一個突出的、有前途的人,所以這是一座一個人從非職業(yè)到職業(yè)的橋梁,當你過了這座橋梁,你就不能總認為這是我生活中最輝煌的時候,其實前面有很多很多坎坷讓你去面對。而有了這樣的起點,你對自己的要求也會更高一些。
記者:在演唱外國歌曲方面,外國的演唱家更有語言、文化方面的優(yōu)勢,你怎樣在比賽中超越他們,或者在歌劇表演中征服國外觀眾?
廖:其實完全模仿別人,永遠做不到最好。我們東方人在理解西方文化方面,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優(yōu)點。東方人感情比較細膩,在音色變化、音樂的表現(xiàn)方面,可能比他們挖得更深一些,中國人獨特的視角,可能也會讓他們覺得蠻新鮮、蠻有道理的。當然在排練中,演員之間也會相互影響,會帶來很多新的啟發(fā),那么在保持住自己特點的同時,又能融入他們優(yōu)點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記者:除了東方人的細膩,還有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嗎?
廖:我在感情方面非常敏感,有些東西不一定經(jīng)歷過,但是在看小說、電影、畫展時,我能體會到。作為一個歌劇演員,舞臺上不能只做自己,一定要天人合一。我演盧納伯爵的時候,我就是盧納伯爵,我會把我的想法努力跟角色融合在一起。而不能只想著,我是廖昌永,我就是來唱歌的。
記者:大部分歌唱家畢業(yè)或得獎后就去國外發(fā)展了,但你選擇留在國內(nèi),同時在國外也有演出合同。這個選擇,你是怎么考慮的?
廖:以前我們是非得走出去才有機會,所以很多歌唱家畢業(yè)或得獎后就去國外發(fā)展了,然后偶爾在國內(nèi)演出。那現(xiàn)在國家富強了,大家的眼界打開了,交流也多了,不一定要去國外。在國外發(fā)展也會有局限性,會比較被動,因為生計問題,有時會被迫去做一些你不愿意或不一定適合你的事情。那么在國內(nèi)我覺得能比較主動,大家會來幫你一起設計一些東西,很配合你。同時我覺得藝術家有藝術家的責任。我這段時間是積累的時候,可能在國外學習、交流經(jīng)驗,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可能會想,我能拿出什么作品給國內(nèi)觀眾看,可以介紹多少國外的優(yōu)秀藝術家到中國來,我們能夠推薦多少年輕的優(yōu)秀藝術家給我們的觀眾。每個階段要做的事其實是不一樣的。
記者:近幾年,你在流行音樂古典化方面做了不少嘗試,把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相結合,也出了流行音樂方面的專輯,起初應該會受到非議吧?
廖:唱片出來前,80%意見是反對的。有人覺得我是不是瘋了,美聲唱不好,改做流行了?因為不少人認為古典和通俗音樂是不可調(diào)和的。不過我個人認為,兩者從演唱技巧方面看的確有區(qū)別,但是從音樂本質(zhì)講是一致的。流行歌手可以唱美聲的作品,古典音樂家也可以唱流行音樂,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魅力來展現(xiàn)歌曲的另外一面。以前大家都覺得通俗音樂是下里巴人的,我覺得不對,通俗歌曲里也有很多有很強藝術性的歌曲,我想通過古典音樂的演繹,把這些歌曲用另一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
記者:你認為古典音樂能夠大眾化嗎?
廖昌永:怎么不可以?我們的從業(yè)人員應該要破除這個觀念,當你把很好的東西獻給大家,大家一定會喜歡。所以當你引領潮流的時候,你就成功了,當你迎合潮流的時候,你永遠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