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才能打動人,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和好評。反之,即使文辭優(yōu)美,題材新穎,結構嚴謹,也很難得到高分。
真情實感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作文評價的重要標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7-9年級的課程目標中說:“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痹诮虒W中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也說:“能考慮不同目的的要求,以負責的態(tài)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做真人,說真話,抒真情,是作文的基本品格。國學大師季羨林說,他追求的作文目標是“真情流露,純樸自然”。作文評價也很重視真情實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重視寫作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很有類似的表述。同時,中考和高考也都把是否表達真情實感作為重要內容列入評分標準,2009年全國高考作文“評分細則”對一、二、三、四個類別作文在情感表達上的要求分別是“感情真摯”、“感情真實”、“感情基本真實”、“感情虛假”??梢?考試評價對真情實感是高度重視的;寫好考場作文必須表達真情實感。
從字面意義講,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發(fā)的真摯感情,是發(fā)自內心的感情,是不得不抒發(fā)的感情;實感就是作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獨特感受以及真切體驗。真情實感是一切真正作文的生命。季羨林先生說:“不管是抒情,還是敘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實?!辈粌H散文如此,詩歌、小說等文學樣式莫不如此,只是載體有別而已。即使是闡述事理的議論文,介紹事物的說明文,大凡優(yōu)秀的文章都包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魯迅雜文情感之濃無出其右者,而像葉圣陶的《蘇州園林》、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等優(yōu)秀的說明文,也都表現(xiàn)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真情實感是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人物、事件、自然和社會愛憎情感和獨特體驗,讓文章具有鮮明的思想傾向,有助于主題思想的表達。魯迅的回憶性文章《藤野先生》,追憶了與藤野交往過程中的人和事,表現(xiàn)了作者對老師的深深懷念與感激、對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日本社會的不滿、對清國留學生醉生夢死的憤慨,以及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這就使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文章主題得到凸顯。真情實感是文章語言韻味的催生劑,它使文章韻味增強,給人回味無窮之感。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原因就在于這篇文筆樸實的散文通過最為樸實的事件和特定背景下父親的動作、語言、肖像,表現(xiàn)了父愛子、子憐父的人間至情,給人深深的震撼。樸素的語言因這份濃烈的情感增添了無窮的韻味。真情實感還能使文章的結構凝練,猶如一根紅線把文章內容串聯(lián)起來。香港作家小思的《蟬》就是以對蟬情感的變化為線索來敘事、抒情的,“我”先因“蟬鳴得早”且“知知不休”而對蟬產(chǎn)生深深的厭惡之情,即使對拾得生命即將到達盡頭的病蟬也還責怪它“何必聒噪”。后來朋友告訴“我”蟬等了17年才等來一個夏天,秋天一過生命就結束了,蟬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這時,“我”發(fā)出了“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的由衷感慨,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禮贊。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紅線串珠,使文章渾然一體。
怎樣考場上讓自己的考場作文充滿真情實感?
首先,在平時的閱讀和作文中培育人文情懷。沒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對事物就很難有獨特的感受;反之,即使面對很平凡的事物也會產(chǎn)生獨特的感悟。比如陪母親、兒子散步,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事情,許多人都習以為常,但莫懷戚卻從中獲得了獨特的感悟:作為中年人承上啟下的責任和義務(《散步》)。這種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生命的人文情懷必須在平時的學習中培育,而且主要是在閱讀和作文中培育。無論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我們都要學會潛心于語言文字中,體味作者對事物的獨特感悟,體會流露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這樣,隨著閱讀量的增多、閱讀面的拓寬,豐富的人文情懷就會逐漸形成。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會觀察生活,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在平凡事物的細節(jié)中去獲得獨特而深刻的感悟,而且借助于語言文字把這些獨特的感悟和深刻的情感表達出來。堅持不懈地訓練下去,我們不僅能練就一雙慧眼,發(fā)現(xiàn)生活的獨特之處,獲得人生的啟迪,同時也能培養(yǎng)我們真誠、善良、健康的美好情感。
其次,努力選擇能夠打動自己心靈的題材。情動而辭發(fā),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感動,那么寫出來的東西要么枯燥無味,要么矯揉造作,虛情、假情、矯情,打動不了自己,也打動不了別人。季羨林先生說:“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絕不下筆去寫?!笨紙鲎魑牟辉试S你不寫,但我們卻可以打開記憶之門,努力搜尋能夠讓自己感動的題材,從而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優(yōu)秀之作,許多中、高考優(yōu)秀作文正是這樣做的結果。如2009年四川一考生以2008年大地震給學子們帶來的變化為題材,這場災難使原本熟悉的變得陌生,在陌生中看到的是人間真情,文章倒數(shù)第二段寫道:“雖然他們面對的是陌生的學校,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老師,但相信他們的心里一定不會覺得陌生,因為那是我們大家心連心、手牽手和他們一起構造出來的再也震不倒的學校!那些嶄新的面貌里,凝聚的是人間真情,是我們的愛,是溫總理的淚,是很多很多無法言狀的感動……”作者正是選取了感動自己心靈的題材,飽含真情實感,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此篇作文獲得了滿分。
再次,熟練運用表達真情實感的基本方法。
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指作者在敘寫客觀事物時,直接傾吐出內心的情感和思想。茅盾的《白楊禮贊》多處地方直抒胸臆:“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贊美白楊樹!”“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這種方式為許多考生所運用,2009年湖北高考一優(yōu)秀作文就采用了此法。文章開頭寫道:“我愛項脊軒,更愛項脊軒的門口”,“愛她那明月下的半墻,愛她那三五之夜的靜謐,愛她那窄小簡樸”。開篇點題,抒寫對項脊軒的熱愛之情。主體部分多次以“站在項脊軒的門口”抒寫自己的感受。結尾寫道:“站在項脊軒的門口,站在回憶的轉軸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靈的鐘磬旁!”以抒情的筆調總結收束全文,前后照應,主旨鮮明。
2.寓情于事。寓情于事是指通過敘述事件來抒發(fā)感情,使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敘述中自然流露出來。敘事中滲透感情,使文章充滿情味,讀者也深深受到感染。阿累在《一面》中敘述了與魯迅先生交往的事件,在飽含感情的敘寫中,驚喜、敬仰、愛戴、感激之情從字里行間自然滲透出來,敘事雖樸實無華,但感情充溢其間,因而深切感人。
3.即景抒情和狀物抒情。即景抒情是指通過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感情,即在景物的描述中融進作者的情感與獨特感悟,使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春》通篇寫景,又通篇滲透著感情以及作者對春天獨特的感悟?!按禾煜裥」媚?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運用比喻、擬人摹寫春天,表現(xiàn)春天之景絢爛多姿,使人如臨其境,贊美之情溢于言表?!靶〔萃低档貜耐晾镢@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小草初生的神態(tài)和色彩,溢美之情流于筆端。狀物抒情是通過對事物的描繪來抒發(fā)情感,也就是在描述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物體時,不只是反映事物的特點,而且把內心的愛憎好惡的感情交融于物體中表露出來。狀物抒情的文章很多,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借歌詠蓮的高潔品質表現(xiàn)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人生追求。明代神童解縉7歲時寫了一首絕句《詠小松》:“小小青松未出欄,枝枝葉葉耐霜寒。如今正好低頭看,他日參天兩面難。”詩人借托“小松”這一事物,抒發(fā)贊美之情,表現(xiàn)了自己的凌云壯志。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雖著重介紹其特征,但也常常表現(xiàn)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度嗣裼⑿塾来共恍唷方榻B人民英雄紀念碑,內涵豐富、情感濃郁,既介紹了其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其紀念意義,表達了對先烈們豐功偉績和犧牲精神的崇敬和緬懷。
4.議論抒情。議論抒情是指通過議論、說理來抒發(fā)感情,即寓情于理。有兩種:一是記敘文通過議論來抒發(fā)感情;二是議論文直接表現(xiàn)對事物的觀點和看法,表達自己的愛惡之情。記敘文的議論抒情主要有三種方式:先敘后議、先議后敘、夾敘夾議。記敘文中的議論抒情對主旨起著深化、升華的作用,議論文中的抒情表現(xiàn)的是作者強烈的愛憎。前者如魯迅的《故鄉(xiāng)》,結尾部分運用了議論抒情方式,深化了小說的主題,給人深刻的啟示,特別是最后兩句:“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弊髡甙严M茸髀?激勵人們勇敢地探索與實踐,從而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后者如魯迅的雜文,每一篇都充滿濃烈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鮮明的思想傾向。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字里行間充滿贊美與敬仰,含義深刻。
鄭遠祥,高級教師,長期從事語文考試命題、閱卷和研究等工作,發(fā)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