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艾尼 許路陽
“我們到了一個關口,整個新聞界都在改革。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是重要原因,更直接的因素是2008年幾個重大事件的推動。”
新聞提示
經黨中央批準,《人民日報》從2009年7月1日起由每天16版擴至20版。加上這次,《人民日報》自1948年6月15日創(chuàng)刊至今,共計有13次不同形式的改版。
打開7月1日的《人民日報》,人們發(fā)現(xiàn)手中的這份黨報更厚實了一些。從這天起,《人民日報》由過去的16版擴大到了20版,擴充的版面,主要用于增加要聞、國際新聞、社會建設新聞和理論、文藝評論、文藝副刊等方面的內容。
改版后的第一期《人民日報》,最醒目的要數(shù)社會建設新聞版的主打文章一《廣西高考第一名“真的非常累”》,描寫廣西考生黎璇贏得頭名后被媒體追捧的內心感受。旁邊還配發(fā)了簡短的評論《讓他們喘口氣兒》。這樣的標題、選材和文風,很是清新。
對中國的媒體來說,2009年是大變革的一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已于今年初改版,央視的改版也正在進行中,三大中央媒體“聯(lián)動”,似乎預示了某種變化的方向。
在《人民日報》的歷史上,這已經是第四次擴版,而大大小小的改版,算起來共有13次,無—不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這是一份特殊的報紙,它所承載的內容太復雜、太豐富,它不僅記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歷史,甚至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因而,《人民日報》擴版的消息一出,社會各界的議論、建議和期待,立刻此起彼伏。
“《人民日報》擴版首要標準:百倍珍惜‘人民兩字!”一位網友這樣建議。
“黨報姓黨”與“新聞立報”
說起此次擴版的重心,人民日報總編室主任謝國明說:“一是強調新聞性,另一個是突出民生?!?/p>
“要聞版?zhèn)戎匦侣勑詮姷臅r政報道,新聞版追求有時效性的深度報道,周刊專版要推出有專題研究的深度報道?!度嗣袢請蟆肥屈h中央機關報,‘黨報姓黨的根本原則是不能變的,同時也應該確立‘新聞立報的辦報理念?!?/p>
謝國明說:“對黨報工作者來說,只有更好地報道新聞,才能更好地宣傳黨的政策。從上到下,從報人到讀者,在這一點上的意見都是越來越一致的?!?/p>
1948年6月15日,毛澤東親筆題寫報名的“人民日報”創(chuàng)刊,當時還只是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但由于黨中央在華北,也就行使了中共中央機關報的職能。
《人民日報》的政治屬性姓“黨”,社會功能是“報”,這個特點是中國特色決定的。
正因為如此,《人民日報》的讀者群和都市報不同?!拔覀兊淖x者主要是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管理層,總之是管理中國的人。有些老同志對《人民日報》也非常有感情,他們是曾經的管理者。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我們同時也代表人民,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到讀者對于民生內容的需求,這些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敝x國明說。
他表示,在這次擴版過程中,《人民日報》要把時政報道里的新聞性做出來、編出來,而且正式改版前就已開始試驗。比如,4月1日的一篇時政報道是一則900多字的消息,結果做了300多字的提要。
“有人說這太浪費版面了,也有人說《人民日報》要突破了,其實我們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更醒目地體現(xiàn)和傳達黨中央的意圖,讓大家能夠輕松、有效地閱讀。基本內容沒有變也不能變,形式手段可以變也必須變?!敝x國明說,現(xiàn)在大家都很忙,很少有人能把一張報紙從頭看到尾,所以標題和內容提要很重要,“應當在提要中就實現(xiàn)宣傳效果”。
對于國際新聞版面的增加,謝國明認為,“國際社會關注中國,主要是關注《人民日報》和央視等中央媒體,原因是他們獨特的權威性,尤其是《人民日報》,在很多問題上代表中央說話,所以加強新聞性,可以有效增加國際影響力?!?/p>
曾經一個月發(fā)120余篇批評稿
人民日報圖書館館長盧文斌說,《人民日報》第一次改版發(fā)生在1948年10月4日到12月15日,與當時的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zhàn)役緊密相關。
他研究發(fā)現(xiàn),當時的版面數(shù)量隨著戰(zhàn)事而屢有起伏,有時兩塊版,有時四塊版?!跋襁|沈戰(zhàn)役,有很多突兀性的遭遇戰(zhàn),所以報紙版面上就無法控制?!?/p>
而到了平津戰(zhàn)役期間,“由于控制了戰(zhàn)略主動性,報紙版面也就穩(wěn)定了。”自當年12月16日起,《人民日報》改為每日固定四塊版,這也是創(chuàng)刊以來首次定式擴版。1949年,《人民日報》正式明確為黨中央機關報,在8月18日“砍掉”了“北平新聞”專版,并擴至6個版面。這個模式持續(xù)了6年又3個月。1956年1月1日的改版,沒有增減版面,只是將豎排改為橫排,由繁體字改為簡體字。
下一次的重大改版發(fā)生在1956年7月1日。這一天,《人民日報》由6版增至8版。在“擴大報道范圍”、“開展自由討論”、“改進文風”的指導思想下,改版后的7月份,《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120余篇批評稿。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國民經濟領域,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執(zhí)行情況良好,文化領域又有毛澤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讀者也希望該報能真正代表黨中央,代表人民的呼聲。
“報紙上整版登的大會發(fā)言稿,張三講一段,李四講一段,內容雷同,除了發(fā)言人和熟悉他的人可能看看外,恐怕很少有人看?!碑敃r曾有人這樣嚴厲地批評《人民日報》。
在胡喬木領導下,編委會成立“七人小組”,設8個專門問題研究小組,同年6月20日,由《人民日報》編委會向黨中央作了“改進報紙工作”即改版報告。
原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李莊是“七人小組”成員之一,他曾在個人文集中寫道,自己當時“就有一種顧慮:步子邁得相當大,會不會跌跤?誰知竟不幸而料中”。
“剛剛‘大鳴大放沒多久,1957年6月,‘反右開始,人們再也不提改版這件事情了?!北R文斌說。
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三年困難時期的1961年11月1日,《人民日報》進行了創(chuàng)刊后的首次縮版,變?yōu)槊刻?個版。“文革”爆發(fā)后,1966年9月1日到9月3日,《人民日報》再度縮至4個版。
令人疑惑的是,縮版前一天,也就是8月31日,毛澤東剛剛在北京接見了全國各地的紅衛(wèi)兵,這本是宣傳毛澤東思想的大好機會,《人民日報》卻選擇了縮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盧文斌也搞不清楚,“不過周恩來總理有點不高興,質問當天為何只有4個版面報道?!庇谑?,這次縮版僅僅持續(xù)了3天,從9月4日開始,又恢復為每日6版。
在人民日報圖書館里翻閱“文革”時期的《人民日報》,突出的感覺是,那幾年頭版的設計非常大膽。有時報頭甚至讓位于大幅照片而居于版面的右下角。盧文斌說,這個時期,《人民日報》頭版一共有9種報頭格式,和當時的政治形勢一樣“變幻莫測”。
改革開放的濃烈氣息,以文字定格在了1980年1月1日《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中。這篇名為《迎接大有作為的年代》的社論寫道:“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期開始了”,這一天的《人民日報》由6個版擴至8個版。
15年后的同一天,《人民日報》又以一篇《致讀者》,宣布從8個版擴至12個版,以便在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后,能夠通過緩解新聞供需矛盾,“面對這樣一個生機勃勃、日新月異的社會”。2003年1月2日,《人民日報》又擴至16個版。
“我們到了一個關口,整個新聞界都在改革。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是重要原因,更直接的因素是2008年幾個重大事件的推動,”謝國明說,“我比較欣賞季羨林老先生的一句話:‘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媒體的報道有底線、有選擇,但實踐告訴我們,及時準確的報道是最佳的宣傳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