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任繼愈兩先生逝世時,我正在江西湖南道上旅行。有記者來電相告,并邀撰文吊念。以交情泛泛,不敢謬托知己辭之。過兩天,則見各報章媒體各式悼憶論評紛綸雜出,令人目不暇給。其中有一文頗奇,被新浪網(wǎng)推薦至首頁,說中國若想再出大師就必須恢復書院。聽起來好像論據(jù)并不充分,但論者會這樣說,卻是值得注意的。
大陸近年國學熱的征象之一,正是書院教育獲重新提倡。
本來,書院在清末教育改制,廢科舉立學堂之后,就早已如已陳之芻狗,喪失了實用價值。故不是改設為新式學校,便是廢棄閑置,或任由其他公私單位占用。再經(jīng)文革之破壞,傳統(tǒng)書院遂百不一存。近年為了發(fā)展旅游,才開始把還能修葺利用的書院整理繕建起來,辟為觀光點。例如江西的白鹿洞、湖南的岳麓,原先都是以文物保護單位名義整理開放的。
如今這類書院大抵仍歸旅游局或文物局管理,收門票、供參觀而已,沒有任何過去書院的功能。且它們因只剩一個老舊建筑的外殼,沒什么內(nèi)容,故若要做展示,大多也只能做些科舉考試、進士題榜之類的介紹,以投合游客歆羨科名的心理。不過,即便如此,一般仍是少人問津的。因為:尋常旅客對書院既乏了解亦無興趣,故書院旅游不過聊備一格罷了。
但書院教育重獲學界及文化人重視之后,情況便漸改觀。例如岳麓書院,雖然仍是旅游點,但學術上與湖南大學結合,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已擁有本科及碩博士授予權,刻正爭取成為博士后流動站;也經(jīng)常開辦研討會,并試圖恢復古代書院的“講會”制度。這樣,它那旅游點的身份,就反而讓它擁有一個向一般社會人士推介書院精神的方便。白鹿洞雖仍隸屬廬山風景管理處,非教學研究機構,但人民大學、九江學院等不少學校與之掛鉤,掛牌成為它們的教學點或某某基地,開始有了些教育氣氛。
這是書院性質(zhì)的調(diào)整,逐步朝古代書院回歸。
另一形式,是創(chuàng)辦新的書院。例如山東曲阜,本有洙泗、尼山等書院,但改造利用較為困難,乃于去年在圣水峪鄉(xiāng)創(chuàng)辦尼山圣源書院。采取“民辦公助、書院所有、獨立運作、世代傳承”之方式,辦理講會及系列講座等。
這樣的書院,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北京湯一介的中國文化書院,中間沉寂了一陣,如今則風起云涌,遍地開花。張煒在山東龍口港辦萬松浦書院、陳忠實在陜西辦白鹿書院、蔣慶在貴陽辦陽明精舍、洪秀平在珠海辦平和書院等等,簡直不可勝數(shù)。各有其動人之故事,當然也團聚著一批批關心書院教育的人士,在各地展開不同形態(tài)的教育工作。
但開辦書院畢竟需要較大的資源,土地、房舍、資金、人員,在在都是問題,因此也有人只利用現(xiàn)有各書院舊址舉辦講會的。如江西師大鄭小江陸續(xù)辦的鵝湖講會、石蓮洞講會即屬此類,曾出版《鵝湖會語》、《石蓮洞會語》等。我自己每年辦的國學營也即是這種形式,把書院講學和游學參訪、田野調(diào)查結合起來。
新恢復的書院教育,目前成效還不止如此。因為它還有所延伸。
一是向下延伸。以書院精神為楷模的小學乃至幼兒教育,早已普及于各省市鄉(xiāng)村,出現(xiàn)了各種私塾、學堂、講堂和才藝班。二是向正規(guī)大學延伸。許多著名大學開始吸收傳統(tǒng)書院教育的精神或元素,在大學里設立國學院、儒學院、孔子研究院、國學研究所等。看名稱,當然仍與其他科系院所無異;論精神傳承,則已非現(xiàn)代大學之嗣裔。三是向社會延伸。各式國學儒學講座、培訓班,層出不窮,有現(xiàn)代大學科系操辦的,也有民間文化公司、培訓機構所辦的。形式結合古今,課程兼含理論與實用(如風水、管理、戰(zhàn)略、人際關系……),而遙契或標榜書院傳統(tǒng),例如北京國學時代傳播公司的股票,目前就已成功上市;而山東儒學文化傳播公司出版的《儒風大家》期刊,一本售價竟高達198元人民幣,它們都是儒學發(fā)展面向社會的新形態(tài)。但山東儒學文化傳播公司所辦的高級講習班就標明是儒家文化書院之旅,授課地點皆在老書院舊址,可見其精神淵源所在。講習二字,不就出自書院講習嗎?
諸如此類,例證所在多有,書院傳統(tǒng)不僅是復蘇,更可說已有了新的發(fā)展。
情況當然也非全然樂觀的。書院遺址既已劃撥給旅游單位,想還原為教育機構,目前看來仍是難上加難。想在大學體制中借尸還魂,往往也終究會被大學吞噬掉。獨立創(chuàng)設,又非人人均可獲得土地、資金之奧援??v有奧援,提供土地與資金的政府跟金主也是各有主見、各具盤算的。即或一切如意,順利辦成,學生又從哪來?自由聽課,不計學歷,對一般社會人士是缺乏誘因的。為吸引社會人士,且需以高額學費來維持書院運作,目前各書院各講堂遂只能以應世諧俗之課程誘引來學,與傳統(tǒng)書院之講習其實頗有矛盾。
凡此,皆新時代之不得已處。但雖不得已而各地仍然競相辦理,此即可見一時人心之機。這“機”是什么呢?就是對新式現(xiàn)代教育的不滿:不滿文化傳統(tǒng)在大學體制中的邊緣化、不滿現(xiàn)代教育偏于知識而輕忽德育、不滿國家意識型態(tài)下缺乏了自由講學的精神等等。凡關心當代教育文化乃至出版環(huán)境者,當此機會,理應知機、應機才是。
龔鵬程
1956年生于臺灣。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今游大陸,為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