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峰
美國M1系列坦克使用的120毫米M830AI多用途高爆曳光彈,是在M830多用途反坦克彈的基礎上大幅改進而來,已經列裝10余年了。不過,其首次實戰(zhàn)亮相卻還是在“伊拉克自由”行動中。由于該彈用途廣泛、可靠性高、威力大、附帶損傷小,成為駐伊拉克美軍坦克兵對付各種目標的首選彈藥。
打飛機的坦克炮彈
美國坦克兵通常將其裝備的120毫米M830AI多用途高爆曳光彈稱為MPAT彈,即多用途反坦克彈。但實際上,該彈反坦克能力有限,卻實實在在具備打擊低空飛行目標的能力。早在醞釀研制該彈之時,美國陸軍就注意到未來戰(zhàn)爭中其裝甲部隊面臨敵方低空直升機的致命威脅,而MPAT彈的功能之一就是為坦克部隊提供一種可以選擇的高效低成本對空自衛(wèi)手段。
從外觀上看,M830A1彈同其他120炮彈并無太大差異,其半可然彈筒其他120毫米坦克炮彈的幾乎完全相同。該彈為一種尾翼穩(wěn)定次口徑脫殼空心裝藥彈,次口徑彈丸被三瓣彈托環(huán)抱,炮彈出膛后彈托就會裂開脫落。通常這種結構用于長桿穿甲彈,M830AI彈采用這種結構可以大幅增加初速、射程和精確性。彈丸內部包括一個高爆錐形裝藥的戰(zhàn)斗部和PIBD(頂端觸發(fā)、底部引爆)引信(位于錐形裝藥前部和底部),戰(zhàn)斗部直徑接近80毫米。在戰(zhàn)斗部頂端是一個電子近炸傳感器,可以在地面/空中模式之間轉換。
MPAT彈通過金屬射流和破片效應來毀傷目標。當炮彈引爆時,在彈體內部的錐形裝藥爆炸形成金屬銅射流,這種射流以大約7000米/秒的速度擊毀目標。由于戰(zhàn)斗部直徑只有80毫米,大大限制了其破甲深度,即便用當今最先進的錐形裝藥技術來制造,其破甲深度也只能達到700-800毫米的水平;而由于其錐形裝藥技術尚處在上世紀90年代水平,大概只有600毫米的破甲能力。因此,目前該彈的射流效應只能用來對付輕型裝甲目標。當炮彈被引爆時,彈丸的金屬彈體同時破裂,向外爆炸形成很多更小的碎片,用于殺傷人員和其他輕型裝甲目標。當炮彈沒有直接命中諸如直升機這樣的目標時,碎片殺傷效果也能保證將其擊毀。MPAT彈的有效射程為3750米,經過實戰(zhàn)證明,對絕大多數(shù)目標都能造成巨大的殺傷。
當發(fā)射MPAT彈時,通常使用地面模式(默認的設置)。特殊情況下,裝填手可以根據(jù)命令將近炸傳感器調為對空模式。然后,炮彈裝入炮膛內并發(fā)射,一切都像發(fā)射普通炮彈那樣簡單。該彈沒有使用太多的高新技術,但是設計巧妙的引信賦予了MPAT彈可靠的多任務能力。
引信藏玄機
我們先從M774型PIBD引信說起。當發(fā)射藥引燃后,炮彈開始向前運動。此時引信內部的一個小型裝置由于慣性相對彈丸向后運動,引信內部裝置向后撞擊底部。在這個“后坐”過程中,引信內部將完成兩個動作:首先,“后坐”傳感器被激活并產生電荷,電荷被儲存在一個電容內,以后用來引爆炸藥;其次,在底部引信內的保險插銷開始移動以便準備好發(fā)火裝置。
當炮彈經過一段加速出膛后,由于受到空氣阻力開始減速,引信內部的裝置出現(xiàn)“前沖”,并且完成發(fā)火機構的調整校正。之后,炮彈已經完全解脫保險,只等待最初儲存在電容內的電荷釋放。這種“后坐”和“前沖”運動能夠保證炮彈在出膛后最少11米內的絕對安全,不過,對于任何一種受成本限制的機械裝置而言,其精確性幾乎不可能保證以每秒1000多米速度飛行的炮彈恰在距離炮口11米處解脫保險。根據(jù)設計,即使保險不能在距離炮口11米內解脫,再遠也必須在60米處解除。從11米到60米這不到50米的距離,對于炮彈而言只有不到0.05秒的時間,機械引信能保證這個精度已經不容易了。在這兩個距離內保險會隨機在任何一個距離解除,當然根據(jù)概率計算和實際試驗,在大約35米處是最有可能的。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看位于炮彈頭部的M74近炸引信。當使用地面模式時,炮彈命中一個目標后,位于頭部的壓感開關會閉合電路,此時存儲在電容內的電荷流入發(fā)火機構引爆戰(zhàn)斗部。在前部的壓感開關后部大約76毫米處就是肩部碰撞引信。該引信體現(xiàn)了設計者的周到細致,更保證了引信的可靠性。當炮彈命中大傾角目標表面(例如BMP步兵戰(zhàn)車的首上甲板)時,彈頭部的壓感引信往往不能起作用,此時與目標接觸的肩部引信就能成功引爆炮彈。相比之下,只有頭部壓電引信的RPG火箭彈在伊拉克戰(zhàn)場上出現(xiàn)了令人吃驚的高啞彈率。
如果選擇了對空模式,那么引信的作用機理就比較復雜了。在“后坐”期間,在彈頭前部的一個小型電池被激活,它要為近炸引信供電。同底部引信一樣,近炸引信被完全激活的距離也是不定的。對于近炸傳感器而言,最近的激活距離是400米,而在1000米,所有的傳感器必須全部處于工作狀態(tài)。通常情況下,傳感器大多能夠在600到800米的距離內完全激活。近炸引信使用了一種類似雷達的機理來跟蹤目標,它發(fā)射電磁波并接受特定頻率的無線電信號回波。這些信號可能是真正的目標或者是地面雜波,引信并不能分辨。一旦一種足夠強的回波被探測到,近炸傳感器閉合電路,存儲在電容內的電荷放電,電流進入發(fā)火機構引爆彈頭。
近炸引信的“雷達”進行圓錐搜索,但是在搜索中心(炮彈的飛行方向)有一個盲點,在盲點區(qū)域內的任何目標回波不會進入接收機。但這個盲點并不是設計上的缺陷,而是故意設置的。當目標處于盲點時,炮彈就接受不到目標的回波,從而不會被引爆。這樣炮彈就會直接命中目標,其威力要遠大于炮彈在目標前方空爆。
此外,在底部的引信上安裝有一個振動開關,它也能夠引爆戰(zhàn)斗部。振動引信的原理同彈子機上的傾斜開關非常類似。當炮彈擊中一個軟目標時,例如沙質表面,這種軟目標沒有足夠的硬度來碰撞炮彈頭部的壓感引信,振動開關就會閉合并引爆戰(zhàn)斗部。振動引信能夠在各種表面作用(地面自毀能力)確保在戰(zhàn)場上不會留有啞彈。為了進一步減少啞彈率,MPAT具備自毀功能。當炮彈以對空模式發(fā)射時,一個電子時鐘同時被激活。這個時鐘提供了自毀功能——當炮彈飛行超過大約9秒鐘后仍然沒有被引爆,時鐘引信就會引爆彈藥。
實戰(zhàn)暴露問題
在伊拉克戰(zhàn)場上,美軍對付小股伊拉克武裝分子的襲擊時,如果使用車載12.7毫米機槍,其穿甲燃燒彈的穿透力過強,往往擊穿幾堵墻并引燃可燃物,從而誤傷人員,造成過多附帶損傷。為了在保證精度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附帶損傷和誤傷,美軍裝甲兵經常用其120毫米主炮來完成清除任務。此時,MPAT彈就成為其最佳的選擇之一。它能夠精確射入藏有武裝分子的屋子內,在室內爆炸,足以擊斃室內的武裝人員。而其爆炸威力又僅限于一間屋子,不會損壞整棟建筑。
但是戰(zhàn)場反饋的信息顯示,在幾次戰(zhàn)例中MPAT彈發(fā)射后并沒有爆炸,或名意外爆炸。經過美國專家的一番調查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不是MPAT彈本身,其多道引信精密而又可靠。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問題就出在其引信和兩科模式的復雜性上。坦克手必須記住該彈兩種模式的不同安全距離。然而在復雜多變而又激烈的戰(zhàn)場上,坦克手往往因為心理緊張而選錯了模式。作戰(zhàn)中出現(xiàn)啞彈的情況,多半是因為目標距離小于兩種模式對應的安全距離。而炮彈被意外引爆往往是因為使用對空模式時,引信接收了正常的地面雜波或者其他目標雜波,導致炮彈在命中真正的目標前被引爆。專家建議,如果必須使用對空模式,炮長應該確定交火距離不小于1000米,這樣才能確保近炸引信激活。盡管在600到800米的區(qū)間內,大多數(shù)情況下近炸引信仍然能夠被激活。只要正確的使用,MPAT彈還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戰(zhàn)斗力倍增器。
由于MPAT彈如此復雜、價格相對較貴,而且戰(zhàn)斗中很少出現(xiàn)空中目標,駐伊美軍還在使用另外一種多用途炮彈。它同MPAT彈非常相似,被稱作M908“高爆障礙物清除曳光彈”(HE-OR-T)。通常情況下,美軍坦克手稱這種彈藥為MPAT-OR,或者直接稱其為OR彈。這種炮彈同MPAT彈的主要不同在于,OR彈在其彈頭部沒有近炸引信。近炸引信被一種黃色鋼制風帽代替,增加了彈丸的穿透力,可以使炮彈在目標內部爆炸。M908炮彈使用與MPAT彈相同的M774引信。在目前的伊拉克戰(zhàn)爭中,OR彈主要用來對付墻壁和障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