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榮
文化作文一般是指充滿文化內(nèi)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根扎進文化的土壤,讓作文在幾千年文化長河中汲取營養(yǎng),讓作文的鮮花散發(fā)出文化的芳香。在當前考場作文普遍呈現(xiàn)內(nèi)容浮躁化、形式八股化、語言模式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作文以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深刻的哲理、以及高度的語言技巧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成為考場作文的新寵。毋庸置疑,優(yōu)秀的文化作文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夠?qū)懽鞫傻?,它本身就是長期浸潤、厚積薄發(fā)的結(jié)果。但只要我們認真探索與追尋,還是有一定的方法可依的。
一、用詩詞名句扮靚文章的語言
詩詞名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散發(fā)著永久的藝術(shù)魅力。寫作時,從詩海中采擷些詩詞名句,可以使文章流光溢彩,讓人讀了齒頰生香、余味無窮。詩詞引用分直接引用和化用兩種類型,直接引用如“讀李清照,讀到的是凄婉與哀傷?!ㄗ燥h零水自流是怎樣的一絲惆悵?!嗤└婕氂晔窃鯓拥囊豢|憂傷?!斪鋈私?,死亦為鬼雄是怎樣的一種悲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又是怎樣的一簾斷腸。……讀書是感悟,讀人更是感悟,感是‘舉手長勞勞,兩情同依依的微笑,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朦朧,是‘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的慨嘆!”(2006年安徽高考滿分作文)讀這樣文字,怎能不讓人心動。情不自禁地想到要為之加分。化用又分為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兩種,句意化用是指用現(xiàn)代白話語言表現(xiàn)古代詩詞名句的意蘊精華,如“如果忘記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層。那么銘記就是灼灼其華的桃花;如果忘記是夏季里落英繽紛的桃瓣。那么銘記就是接天落葉無窮碧、映日別樣紅的荷花;如果忘記是秋季里已無擎雨蓋的荷花,那么銘記就是猶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記是冬季里比西風更瘦的殘菊,那么銘記就是傲雪獨立、猶有暗香的雪梅!”(2005年陜西高考滿分作文)意境化用,是指站在充分把握詩歌思想與藝術(shù)表達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自己的獨特感悟,智慧地選擇角度進行新的演繹與擴張,是對原有意境的著色與補充。這是詩詞引用的最高層次。
二、用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經(jīng)典名著豐富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
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經(jīng)典名著本身就是文化的名片。作文時,按一定的順序較多、較集中地引用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經(jīng)典名著,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蘊,顯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積累,如,“自古以來多少人在感情因素上受到了蒙蔽。西晉王室廣封王,欲使天下盡歸司馬氏之手,殊不知諸王之中良莠不齊,終于導(dǎo)致八王之亂,五胡亂中原的下場。三國中孔明因?qū)︸R謖偏愛有加,忘卻先主對馬謖“華而不實”的評價,委以重任,終使《出師表》空有‘真名世,也不免‘長使英雄淚滿襟。如今,不也有領(lǐng)導(dǎo)干部任人唯親,從而禍起蕭墻的事例嗎?可見,認知事物,為人處世,若戴上感情的有色眼鏡,危害大矣!(2003年福建高考滿分作文)這段文字以“五胡亂中原”、“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歷史教訓,既形象生動地說明了戴著感情有色眼鏡認知事物、為人處世的巨大危害,同時又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考生在作文中,憑借自己長期的閱讀和積累,大膽闡述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經(jīng)典名著與眾不同的看法,如2006年福建高考滿分作文《箭鋒上的友情》寫周瑜聯(lián)合諸葛亮共同對付曹操,在作者的筆下,周瑜一改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形象,不但足智多謀,而且胸懷廣闊,待人謙和,遇事顧全大局。又如2002年山東高考滿分作文《刺秦》,作者沒有簡單地敘述荊軻刺秦王這段歷史,而是發(fā)揮想象,對其進行了巧妙地加工和改造,為了報答燕國太子的知遇之恩,荊軻接受了太子刺殺秦王的重任;為了天下盡快統(tǒng)一、百姓盡早脫離戰(zhàn)火,荊軻又有意失手,給秦王以逃跑和反擊的機會。再如2006年江蘇高考作文《人與路》,一考生在敘說《西游記》材料時,從哲學的層面,將悟空、八戒、沙僧演繹為“玄奘精神的三個側(cè)面”——悟空,勇敢的開路者;八戒,堅持的行路者;沙僧隱忍的寂寞者。這些文章,在援引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經(jīng)典著作時,都沒有依葫蘆畫瓢,而是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雖然還比較稚嫩,不夠成熟,甚至比較牽強,但其中閃爍著作者智慧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深深吸引了閱卷者的眼球,贏得閱卷者的好評,當然也獲得了較高的分數(shù)。
還有一類文章,大膽化用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借“舊瓶”裝“新酒”,借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觀點來審視現(xiàn)實生活,稱頌贊美真善美、揭露鞭撻假丑惡。如2004年山東高考滿分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運用時空交錯的方式,將孔子、孟子、項羽、賈誼、魏征、杜牧等一大批歷史人物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分別闡述對秦滅亡原因的看法,借此表達對美英聯(lián)軍悍然侵占伊拉克這一事件的反感與厭惡之情。
三、用民俗文化、流行文化增添文章的民族色彩和時代氣息
民俗文化是指普通百姓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包括飲食、居住、節(jié)慶、婚喪嫁娶等在內(nèi)的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原生態(tài),是生動著的民族文化。寫作時適當添加一些民俗的元素,可以增添文章的民族氣息、文化氣息。如2003年高考作文《人情與季節(jié)》:“前幾天是端午,當我把去年的艾和葛上拿下來,換上新的時,我聽到干枯草木細微的碎裂聲,聞到灰塵中混有的一種特別的香氣,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兩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艾因為有濃烈的香氣,被認為是辟邪之物,而葉子細長的菖蒲被當作神仙手里的寶劍,有青綠色的劍鋒,可以用來斬妖除魔。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就看見每個回家的人自行車簍里都會放著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現(xiàn)在,我下樓時看見每個門口都空蕩蕩的,難道人們都忘了它們的含義?或者,只是覺得在每扇緊閉的門邊擺放它們是件可笑的事情?”
時代在發(fā)展,科技在進度,各種新的文化因子在不斷地涌現(xiàn),如QQ、奧運、神七、超女、哈韓、人肉搜索等,寫作時,如能從題旨出發(fā),選擇一個恰當?shù)亟嵌?,對一些流行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理性的分析或者合理的演繹,能增添文章的時代氣息,賺取閱卷老師的好評。如2004年全國滿分作文《把“意見”刻錄成光盤》,作者采用近乎BBS的形式,寫“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的話題,同時在寫作的過程中又引用了“馬加爵事件”,這是當時剛剛發(fā)生的新聞,這樣寫無疑使文章充滿了鮮明的時代氣息,閱讀時一股新文化的風氣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