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和“駙馬”的由來
將天子的女兒稱為“公主”,開始于周宣王。 當時女兒出嫁都是由父親主婚的,天子的女兒下嫁于諸侯同樣需要有人主婚,但天子親自主婚,降低了身份。 那么,什么樣身份的人才能擔任主婚人呢?自然只有地位僅次于帝王的“公”了。 此后,就把天子的女兒稱為“公主”了。
駙馬,本是古代的一種官職簡稱,其全稱是“駙馬都尉”,是皇帝的高級侍從官。 漢朝起,皇帝出巡,為了安全,常在自己乘坐的“正車”之外設若干輛“副車”,其外觀裝飾與“正車”完全一樣。 而負責掌管“副車”的官就是駙馬都尉。 到了晉朝,晉武帝怕這樣重要的職位由別人擔任不可靠,規(guī)定只能將此職位授予公主的丈夫。 由此,“駙馬”就成了皇帝女婿的別稱了。
史書體例匯釋
我國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史書浩如煙海。 這些史書在編寫過程中,都是按照一定的體例加以編排的。 比較常見的史書體例有以下幾種: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如 《左傳》。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 《史記》。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其歷史事件,如 《戰(zhàn)國策》。
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如 《通鑒紀事本末》。
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作者所處年代)的歷史事件,如 《資治通鑒》。
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 《漢書》。
事實上,同一部史書,按不同標準可同時歸入幾個體例。 如 《三國志》,既是紀傳體史書,又是國別體史書,同時也屬于斷代史。
說“三軍”
現(xiàn)代軍隊通常由陸軍、空軍、海軍三個獨立的軍種組成,統(tǒng)稱“三軍”。 然而,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籍中就已出現(xiàn)了“三軍”一詞。
較早的文字記載是 《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相繼建立了自己的軍隊。 當時,軍隊以“軍”為最大編制單位,人數(shù)多少不等,有的幾千人,有的上萬人。 小國一般設一軍或兩軍,設兩軍的多稱為“上軍”和“下軍”;大國則大多設為上軍、中軍、下軍。 當時的楚國設為左軍、中軍、右軍。
到戰(zhàn)國時,秦國的“三軍”組成與其他諸侯國又有所不同。 《商君書·兵守》 中記載:“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p>
后來,軍隊的建制越來越復雜,但“三軍”的名稱則一直沿用了下來。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垂髫:指童年
束發(fā):指青少年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待年:又稱“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成年
而立:指三十歲
不惑:指四十歲
知天命、艾:指五十歲
花甲:指六十歲
古稀:指七十歲
耄耋:指八九十歲或七八十歲
皓首:指老年
黃發(fā)、鮐背:指長壽老人
期頤:指百歲
老舍“瞎湊”一首
一次,一些青年向老舍請教怎樣寫詩,老舍說:“我不會寫詩,只是瞎湊而已?!庇谑怯腥颂嶙h請老舍當場“瞎湊”一首。 老舍隨口吟道:“大雨冼星海,長虹萬籟天。 冰瑩成舍我,碧野林風眠?!边@首絕句,將八位人們熟悉的文學家、藝術家的名字巧妙地“瞎湊”到了一起。
詩中提到的八個人是:詩人、文學翻譯家孫大雨;音樂家冼星海;作家高長虹;戲劇、電影工作者萬籟天;女作家冰瑩;曾任重慶 《新蜀報》 總編輯的成舍我;作家碧野和畫家林風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