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
查理·芒格與巴菲特攜手40多年但卻從不張揚,他被外界稱為“幕后智囊”;被巴菲特尊稱為“心靈導師”。雖然時至今日查理·芒格依舊不為世人所熟知,但卻并不妨礙這位集智慧與才情、勤奮與堅強于一身的可愛老人,繼續(xù)導演一個又一個的財富傳奇。
初識巴菲特
查理·芒格出生在美國中部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的小鎮(zhèn), 17歲時,芒格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密西西比根大學。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打破了芒格的夢想, 19歲的芒格不得不棄學從戎——在美國陸軍中做了一名氣象分析員。 “二戰(zhàn)”結束的半個月后,由于戰(zhàn)爭中的卓越表現(xiàn),芒格獲得了向官方申請求學的資格,并且最終如愿以償——被全美最老、最負盛名的哈佛法學院錄取。大學畢業(yè)后,芒格向父親表達了回奧馬哈執(zhí)業(yè)的想法,但遭到了反對。最后,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芒格與幾個伙伴在洛杉磯聯(lián)合成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由于業(yè)績出眾,這家律師事務所很快就以“超級律師團”而聲名遠播,芒格也自然成為了一名頂級律師。
查理·芒格結實巴菲特有很多故事。在奧馬哈,雖然芒格的家距離巴菲特的家只有幾條街之遠,而且小時候芒格還在巴菲特祖父開設的雜貨店打過工,但是卻沒有能與巴菲特見面。而巴菲特第一次聽說芒格也還是在芒格已經(jīng)33歲的時候。那年,巴菲特在奧馬哈成立了一家規(guī)模約30萬美金的資產(chǎn)管理公司,在去鄰居家募集資金而且詢問鄰居為什么愿意出資時,鄰居主人說出的“你讓我想起了查理·芒格”的答案一下子就讓巴菲特記住了查理·芒格的名字。對此,后來巴菲特回憶道:“我說我不知道查理·芒格是誰,但我已經(jīng)喜歡這個人了?!?/p>
緣分也就在巴菲特念叨查理·芒格中到來了。1959年,由于父親的去世,芒格特地從洛杉磯趕回到奧馬哈處理相關事務,巴菲特聽說后特地趕到芒格的家,并且邀請芒格與自己一起在鎮(zhèn)上的一個小酒館共進晚餐,而且兩人第一次見面就談到了深夜。實際上,由于此時巴菲特的良師益友葛拉漢從投資界退休,巴菲特對投資問題興趣漸淡而感到失落,正需要另一位可征詢意見的人,也許是芒格的思維方式與葛拉漢非常相近,誠實、務實、好奇心強且不受傳統(tǒng)思維約束,所以立刻引起巴菲特的注意。
芒格比巴菲特大6歲,因此幾乎是同年代的人,兩人身上也自然存在許多的共同之點:他們都堅信價值投資的理念;都堅持一些簡單的原則,拒絕復雜的模型和公式;都誠實守信;都喜歡大量地閱讀,有著極強的學習欲望;都過著簡單、簡樸的生活……。因此,自打第一次見面后,巴菲特和芒格就經(jīng)常往來于洛杉磯和奧馬哈之間,兩人只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看望老朋友。不過,此時的芒格和巴菲特都在經(jīng)營著各自的公司,兩人之間談論最多的是投資心得和經(jīng)驗。
對藍籌印花公司收購可以看作是芒格與巴菲特合作的第一件“戰(zhàn)利品”。1970年,加州數(shù)十家小型零售商聯(lián)合狀告藍籌印花公司壟斷市場,美國司法部于是對其作出了非股東零售商未認購股份必須在公開市場予以出售的決定,而且這部分股權占藍籌印花公司總股份的55%??礈柿藭r機的芒格連夜回到奧馬哈,并力主巴菲特進行收購。最終,巴菲特夫婦及其哈撒韋公司出資收購了藍籌印花公司的45%的股份,芒格的合伙公司收購了8%的股份,最后,在買進更多的藍籌印花股票的基礎上,通過清算惠勒·芒格公司從而將其8%的股份注入哈撒韋公司后,哈撒韋公司持有了藍籌印花高達80%的股份,巴菲特也成功進入了藍籌印花公司的董事會。據(jù)悉,巴菲特和芒格在這次收購中共斥資4000萬美元,但僅僅過了三年之后,這部分財富膨脹到了10億美元。
接下來芒格和巴菲特所演繹的“二人傳”更加的精彩。收購了藍籌印花不久,喜詩先生報價3000萬美元向藍籌印花公司出售喜詩糖果公司,然而,當時該公司的賬面上只有1 000萬美元的現(xiàn)金,巴菲特對此并不感興趣。但是,芒格知道后,耐心勸說巴菲特接受收購邀約,但限定巴菲特只能出價2 500萬美元。幸運的是,喜詩第二天回電話接受了這個報價?,F(xiàn)在完全由伯克希爾公司擁有的喜詩糖果公司自1984年以來,每年都能創(chuàng)造2 500萬美元以上的稅前利潤。
美國作者洛爾在其所寫的《查理·芒格傳》中有過這樣一段陳述:“從更大方面來說,伯克希爾早期的成功主要來自于對藍籌印花、喜詩糖果以及其他一些加州公司的收購,它們中的大部分是由芒格和他的圈子里那些西海岸投資人發(fā)現(xiàn)的。”而正是對查理·芒格敏銳的市場判斷力和決斷力的發(fā)現(xiàn),巴菲特才多次誠懇邀請芒格加盟到哈撒韋中來,并且從1978年起,芒格出任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至今。
夢幻組合
每到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召開股東大會時,成千上萬的投資者都會涌到奧馬哈,以求聆聽兩位偉大投資者——巴菲特和芒格的傳經(jīng)布道。在臺上,這兩位主角經(jīng)常操著詼諧幽默的語言,或解釋公司的狀況,或解答投資者提出的問題。巴菲特常常是滔滔不絕,而芒格則是言簡意賅。猶如一對相聲老搭檔,一個逗哏,另一個捧哏。這一幕竟上演了幾十年,而且愈演愈熱。
當然,許多投資者只喜歡將巴菲特的言論作為金科玉律來收藏,而對芒格的發(fā)言可能并不像追捧巴菲特那樣狂熱。但是,必須承認的事實是,只要芒格一開口,巴菲特就會十分耐心與認真地傾聽。正如巴菲特的長子評價芒格時說:“我爸爸是我所認識的人中第二個最聰明的,NO1是查理·芒格”。的確,被巴菲特稱為“心靈導師”的芒格帶給哈撒韋的不只是財富和投資項目,更多的恐怕是智慧和思想洗禮。
芒格對巴菲特影響最大的應當是對其投資理念的更新與改造。作為巴菲特的老師和投資學鼻祖,格雷厄姆歷來主張只投資“廉價股”,而且也一直被巴菲特視為“圣經(jīng)”,巴菲特早年收購哈撒韋、美國運通和華盛頓郵報等都是在這一投資思想指導下而取得成功的。但是,芒格認為,目前類似格雷厄姆標準的“廉價股”基本消失了。芒格指出,從長期來說,一只股票的回報率跟企業(yè)發(fā)展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如果一家企業(yè)40年來的盈利一直是它資本的6%,那在長期持有40年后,你的年均收益率不會和6%有什么區(qū)別——即便你當初買的時候撿的是便宜貨。如果該企業(yè)在20-30年間盈利都是資本的18%,即便你當初出價過高,回報依然會令你滿意。
對于芒格倡導的與格雷厄姆完全背道而馳的投資理念,巴菲特作出了這樣熱情而中肯的評價:“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個方向,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視野。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xiàn)在貧窮得多?!倍野头铺靥寡浴拔椰F(xiàn)在對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出色的公司很感興趣。”
事實上,從買進喜詩糖果開始,芒格推動巴菲特按照自己的投資理念導演了許多雙劍合璧的故事,如2006年,哈撒韋出資40億美元買進了以色列金屬切削工具生產(chǎn)商Iscar Metalworking Cos,2008年,巴菲特斥資2.3億美元買入了中國比亞迪10%的股份。這兩樁交易收購價在外界看來都存在很大的溢價成分。但是,對于前一樁交易,芒格卻向自己的老搭檔拍著胸脯說,Iscar值這筆錢。而對于投資比亞迪,芒格的解釋是:“與比亞迪的合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合作,如果比亞迪不成功,我將非常驚訝。關于比亞迪的發(fā)展和合作,我感到有生以來最大的榮幸?!笔聦嵰呀?jīng)佐證了芒格判斷的正確。按照目前比亞迪在香港的股價,巴菲特所持有的股份賬面獲利已經(jīng)超過了500%。
當然,對于巴菲特而言,看重芒格的可能并非完全是其投資睿智與思想光芒,更多的是芒格近乎精致的人格品質。從買進藍籌印花開始,到藍籌印花并入哈撒韋,巴菲特與芒格逐步踏實地鞏固著他們的合伙關系,但是他們從未將合作條件列成書面合約,而是僅憑互相信任來拓展事業(yè)。對此,芒格作出了這樣的解釋:“絕不要和豬打架,如果你和它打架,你會弄臟自己,但豬會樂在其中?!倍头铺卦跒椤恫槔怼っ⒏駛鳌芬粫鞯男蛑羞@樣寫到:“41年來,我從來沒有見過查理企圖占任何人的便宜,事實恰恰相反,他會故意把容易處理的事讓給我和其它人,當事情出錯時,他扛起的責任總超過他應承擔的部分,當事情順利達到時,他則不居功,芒格為人寬厚,從未讓自尊心影響理性,而且不像一般人總是渴求全世界的認同,他內(nèi)心自有一份嚴格評量自己的計分表”。
的確,巴菲特對于芒格的依賴程度可能超過了外界的想象。在巴菲特看來,他和查理·芒格根本就是一對連體嬰。而在《巴菲特傳》中,巴菲特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我的從商生涯中樂趣不斷,如果沒有和查理搭檔的話將會大大失色。他一路秉承自己的‘芒格主義,為大家?guī)須g樂,同時也大大地改進了我的想法。顯然正是因為他對我們的教導,伯克希爾才得以成為一家更有價值而且受人尊敬的公司?!倍头翘刈钜玫呐笥驯葼枴どw茨在接受采訪時也說,如果沒有芒格的輔佐,巴菲特恐怕很難做得這么好!
多學科思維
位于洛杉磯的南加州大學是美國西部規(guī)模最大、最古老的私立大學,幾乎每年的10月份,這所學校的商學院都會約請查理·芒格來對學生們進行一次演講,這不是因為這所大學聘請了芒格為客座教授,而是他們認為芒格就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經(jīng)濟學家。
的確,并不像許多人認為芒格僅是一個商人或者金融投資家那樣,日常生活中的芒格不僅對包括科學、歷史、哲學、心理學、數(shù)學在內(nèi)的許多學科及其相關知識都有十分濃厚的興趣,而且他極力主張應當用多學科的眼光看待和分析許多學術問題,包括經(jīng)濟學也不例外。自然,芒格對于經(jīng)濟學許多問題的認識和看法就表現(xiàn)出了其思考獨到的一面。
以規(guī)模經(jīng)濟為例,同許多經(jīng)濟學家認為規(guī)模優(yōu)勢一定會帶來規(guī)模效應的認識完全不同,芒格認為,規(guī)模優(yōu)勢應該與信息競爭優(yōu)勢相伴而行。例如在一個偏遠的地方,看到箭牌口香糖和格洛茨口香糖放在一起,一個標價40美分,一個30美分,你會為了10美分把從沒聽說過的品牌塞進嘴巴嗎?箭牌受惠于其知名度,就具備了規(guī)模優(yōu)勢,也就是信息競爭優(yōu)勢。同時,芒格指出,許多經(jīng)濟學家認為科技的提升會進一步加強企業(yè)的規(guī)模優(yōu)勢,其實不然,因為,只有對于具有壟斷優(yōu)勢的企業(yè),科技的提升才能將成本降低的效果留在公司。芒格講了一個精彩的小故事:有一天,有個人跑去跟巴菲特說:有人發(fā)明了一種新的織布機,效率可能是我們機器的兩倍,但巴菲特卻對此無動于衷。芒格運用這一故事試圖要表達的意思是:紡織業(yè)是個競爭過度的行業(yè),改進機器會促使商品生產(chǎn)率大幅提升,但好處只會落在客戶身上,而廠家撈不到一點好處。
在芒格看來,許多人之所以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產(chǎn)生誤解,主要是他們習慣于在一個學科或者模型下思考問題,因此,芒格認為人類分析與判斷問題至少有100種思維模型,包括重要的如工程學的亢余系統(tǒng)模型、物理學的斷裂點/顛覆力矩模型、生物學的現(xiàn)代達爾文合論模型、心理學的認知誤判模型等,芒格將這種多學科思維模式稱為思維模式格柵(a 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其精髓是盡可能利用每一學科特殊的思維模式,多層面多角度認識世界事物,以便更全面地接近世界的真相。
當然,作為與投資打交道的芒格也不避諱自己提出“思維模式格柵”是為投資實踐服務的。在他看來,將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聯(lián)系起來建立起融會貫通的格柵,是投資成功的最佳決策模式。用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思考同一個投資問題,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結論,這樣的投資決策更正確。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例如,目前無論是投資機構還是自然人投資者,對于零售行業(yè)企業(yè)的考察,可能涉及到經(jīng)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范疇。不過,對一家企業(yè)的考察應當運用多方面的學科知識,除了查理·芒格之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個對此有深刻認識的人。
也許是運用多學科知識所作出的預判,早在2006年于南加州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芒格對華爾街的各種金融衍生品作出過這樣的警告:“把對美國的衍生品的說明看成一條下水道的說法,是對下水道的侮辱。我可以信心十足的預測,大型銀行無法按照賬面價值清算這個國家的多數(shù)衍生品。我不知道這些衍生品何時走向滅亡以及情況會變得多糟糕,但我擔心最終的結局會非常可怕。如果未來5-10年內(nèi)沒有出現(xiàn)與衍生品有關的崩盤,我將會感到不可思議。”
投資無間道
律師出身的芒格喜歡直言快語,無論是在哈撒韋的股東大會上,還是接受《華爾街日報》等著名媒體采訪,只要投資者問到有關投資方法與策略問題,芒格都會毫不保留地“和盤托出”。不僅如此,芒格的理論并不像許多投資大家的說教那樣令人晦澀難懂,很多是可以即學即用的實際工具。
個性與情緒。芒格認為,優(yōu)秀的品性比大腦更重要,成功投資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要擁有合適的性格,因此,每個人首先你必須了解自己的個性、自身的邊際效用以及心理因素后才能參與股市投資這場游戲。芒格提醒投資者必須嚴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緒,對損失與不幸淡然處之,同樣地也不能被狂喜沖昏頭腦。同時,芒格指出,僅僅有好的性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持久的好奇心。你需要對事情發(fā)生的背后原因有很高的興趣,這樣持續(xù)很長時間后,你關注現(xiàn)實的能力會逐步改善。如果沒有對事情的好奇心,即使智商再高也注定會失敗。
學習與求知。雖然提醒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應當加強個性修養(yǎng),但芒格指出,單獨依靠個性是無法取得投資成功的,投資人需要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擁有非常強烈的求知欲。在一篇主題為“選股是處世藝術的一個分支”的講演中,芒格說“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股票市場、金融學、經(jīng)濟學知識,但同時要學會不要將這些不同方面的知識孤立起來。一個喜歡思考的人能夠從每個學科中總結出其獨特的思維模式,并會將其聯(lián)想結合,從而達到融會貫通?!?/p>
分析與評估。芒格認為,使用科學的方法對投資對象進行調(diào)查與分析可以將錯誤和遺漏降低至最低。芒格說,投資人應當將一只股票看成是對這家企業(yè)的所有權,根據(jù)競爭優(yōu)勢來判斷這家企業(yè)的持久度,尋找那些比你所支付的價格更高的未來現(xiàn)金流價值。只有當你擁有優(yōu)勢時,才能采取行動,這是最基本的方法。另外,芒格特別強調(diào),投資者應當注意對投資風險的評估,尤其是聲譽風險的評估。為此,投資者必須全面的分析和觀察公司的所有關聯(lián)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可持續(xù)性。歸根到底,芒格認為投資者應當尋找所投資企業(yè)的“護城河”。
耐心與果斷。芒格指出,大部分人過于急躁,炒股要養(yǎng)成不急躁的性格,克制人類對行動的偏好。實際上,一些清晰可辨的巨大機會通常會出現(xiàn)在那些不斷尋找和等待,并有著熱衷于判斷多種變量的充滿好奇心的人面前。而如果一旦適當?shù)那樾纬霈F(xiàn),就應當果斷且深信不疑的采取行動,并且大舉押注。對此,芒格提醒投資者應當遵循基本的投資紀律:等待一個可以放手一搏的機會。
獨立與自主。芒格指出,正如自己需要醫(yī)療咨詢時會花錢找醫(yī)生那樣,必要時投資者也會尋求會計師或其它專業(yè)協(xié)助,但芒格說他不會完全采信專家的話,他會思考他們所說的話,然后繼續(xù)研究,尋求其它意見,最后自己下結論。芒格特別提醒投資者“要記住那些竭力鼓吹你去做什么事的經(jīng)紀人,都是被別人支付傭金和酬金的”,因此,“如果你的思維完全依賴于他人,只要一超出你的領域,就求助專家建議,那么你將遭受很多災難。”
集中與分散。芒格從不相信四處出擊的多元化投資能帶來優(yōu)秀的回報。分散投資只會令自己分身不暇,只有重錘出擊,集中火力專攻少數(shù)優(yōu)質企業(yè),創(chuàng)富路上才能一本萬利。
需要強調(diào)地是,芒格不相信股票投資中的所謂“板塊輪動”。他舉例道,一個投資者在心中推測石油股價超越零售股的時間表,然后滿場轉悠,往市場最熱門的板塊中鉆,以為長此以往,自己就能作出比別人更高明的決策,跑在市場的前面。芒格說,也許真有這樣的人,但我認識的那些有錢人沒有一個人是靠這個發(fā)了財?shù)摹?/p>
可愛的老人
與巴菲特相比,現(xiàn)年85歲的芒格可以說是命運多舛——經(jīng)歷了一個人所能經(jīng)歷的所有苦難和不幸。29歲時遭遇婚姻與家庭的解體,第二年,年僅9歲的大兒子身患白血病不幸夭折,成為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且正欲宏圖大展之時,他發(fā)現(xiàn)自己患上了眼疾,不久之后不得已摘除了左眼。然而,磨難和打擊并沒有讓芒格絲毫放棄對樂觀生活的追求,在他看來,“在遭遇一件令你難以接受的悲劇時,你永遠也不能因為擺脫不掉它的困擾、在生活中再屢遭失敗而讓這一件悲劇變成兩件、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