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春
作者單位:132013吉林市豐滿區(qū)中醫(yī)院
病毒性肺炎在嬰幼兒肺炎中極為多見,若不能及時治療,則易并發(fā)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腸麻痹等危急重癥。本院應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小兒病毒性肺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4例,男87例,女37例,最小1個月,最大13歲,其中<1歲32例,2歲25例,3歲24例,>3歲43例。
1.2 癥狀體征
1.2.1 癥狀 以發(fā)熱咳嗽,氣急鼻煽,痰涎上壅,甚則涕淚閉塞,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為其臨床主癥。多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傳染病之后,或在其他疾病過程中。由于小兒正不勝邪亦可并發(fā)或續(xù)發(fā)本病。
1.2.2 體征 雙肺多存在干濕啰音及中小水泡音,重時合并心衰,心率增快在160~180次/min以上,不能以體溫升高和呼吸困難解釋,或心音低鈍出現(xiàn)奔馬律,肝臟迅速增大,超過2 cm以上。
1.3 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象:對124例做白細胞總數(shù)及分類檢查,1.0×106以內者66例;1.5×106者41例;1.5×106以上者17例,中性粒細胞百分比:<50者占58%;<70者占75%,淋巴細胞百分比>40者為98.5%。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本組病例分兩組,兩組病例的年齡分布及病情輕重選擇基本相同。對照組:單純采用抗生素、病毒唑治療共54例。
1.4.2 觀察組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全部采用中草藥水煎服共70例,治以宣肺定喘、清熱化痰為主。
處方:(藥量根據(jù)患兒年齡而定): 魚腥草、麻黃(炙)、生石膏、前胡、丹皮、黃芩、生地、川貝、元參、 雙花、甘草、板藍根(方中石膏的用量是麻黃的3倍)。
咽痛者加射干;痰多者加萊菔子、半夏;喘甚者加蘇子。
2 結果
觀察組,用藥2~3 d后熱退,咳嗽減輕,喘憋好轉,肺部啰音減少,3~4 d后,咳輕,喘憋消失,5~7 d肺部啰音消失,6~8 d治愈出院,平均住院7 d。對照組,治療3~5 d后發(fā)熱、喘憋、咳嗽好轉肺部啰音消失,5~7 d咳輕,喘憋消失,7~9 d肺部啰音消失,8~12 d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日為10 d。以上兩組通過臨床觀察證實,觀察組在用藥后喘憋、咳嗽及肺部啰音消失快,使病程縮短及早治愈出院。詳見表1。
3 討論
本病病因,外因責之于感受風邪,內因責之于小兒形體未充,臟腑嬌嫩,抵抗力差而發(fā)病。 小兒感受風邪或從皮毛、或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衛(wèi),肺氣失宣,清肅之令不行,即可出現(xiàn)肺炎喘嗽,風邪有夾寒、夾熱不同,可以產(chǎn)生風寒閉肺或風熱閉肺,其中以風熱閉肺最為常見。
小兒病毒性肺炎喘嗽的形成,主要由于外邪侵犯于肺,使肺氣郁阻,日久生熱,肺熱熏蒸,將津液變?yōu)樘禎幔底璺谓j,壅塞氣道,不得宣通,因而上逆所致。其病經(jīng)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內竄心肝。其病理機制主要是肺氣郁閉之演變,痰熱是主要的病理產(chǎn)物。因此本病的治療原則是以宣肺定喘、清熱化痰為主。
方中魚腥草清熱解毒?,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魚腥草對流感桿菌等多種致病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能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和增加備介素濃度,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病毒性肺炎有特殊療效;炙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黃含麻黃堿及揮發(fā)油等,揮發(fā)油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刺激汗腺分泌故可發(fā)汗。麻黃堿的藥理作用與腎上腺素相似,但較和緩而持久,故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
生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能清泄肺熱,與麻黃配伍共奏清宣肺熱和平喘之效;生石膏可抑制發(fā)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有強而快的減熱作用,同時生石膏可抑制肌肉的興奮性,起鎮(zhèn)靜、鎮(zhèn)痙作用。又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因麻黃能興奮心臟,故石膏用量是麻黃的3倍并對其起抑制作用。
板藍根清熱解毒、利咽,抗菌譜較廣,并具有抗病毒作用。
黃芩瀉火解毒,尤長于清泄肺熱,對肺炎雙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有解熱鎮(zhèn)靜等作用,并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雙花清熱解毒是作用較強的廣譜抗菌中藥;川貝化痰止咳;前胡降氣化痰;元參滋陰退熱;甘草和中解毒。
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之功,并且安神、鎮(zhèn)靜祛邪而不傷正氣。應用此方可減輕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和抗病毒作用。因此對病毒性肺炎的治療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臨床效果滿意。
本方在臨床應用中毒副作用小,對心、肝、腎等臟器無損害,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在臨床使用中應根據(jù)患兒的年齡,適當調整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