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墩撜Z》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于戰(zhàn)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墩撜Z》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其中不乏能沿用幾千年的思想精華,筆者僅就其中的“中庸”思想闡述自己的一點看法。
孔子所處時代可以說是矛盾動蕩時代。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用鄭玄的話來說:“政教尤衰,周室大壞?!笨鬃討巡挪挥?指他未從政),他有過彷徨有過迷茫,但他仍要堅強地順應時代,實時務,量時適度??鬃铀兄?,“惟時適度,可以清則清,可以任則任,可以和則和,不特倚于一偏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第六》)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中庸,“中正也;庸,用也?!?《說文》中的“中”與“庸”的解釋)朱熹解釋道:“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違,不及?!敝杏沟暮x,即是研究、探索、認識、對待和處理一切事務的合乎實際和一定標準的方法與態(tài)度。在矛盾掙扎中,孔子不苛求,不極端,不鉆牛角尖,甚至收放自由,瀟灑享受生活,這都因他思想里有很多用中庸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說中庸讓他處理了很多棘手的事務。
在這里論述的“中庸”有正確標準,而不是不辨是非,不分曲直、模棱兩可的一種處事方法。到戰(zhàn)國時期,子思在所作《中庸》中提出了“中和”概念,進一步闡發(fā)了孔子的這一思想。子思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痹谶@里,又衍生一個“和”?!昂汀钡膶嵸|是什么?應是孔子的“和而不流”(不隨波逐流),還應該是“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第十三》)即“和”應是把兩個主體以占據真理的一方統一起來,與今天講的和諧大同小異。這樣,在《論語》中我們到處可見孔子應用“中庸”與“和”的生動例子。在《論語》這部書中讀者可以認識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自由精神使他放棄了逃亡的機會。但孔子會直言不諱地說:“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論語·公冶畏第五》)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第七》),這是另一種自由精神,他不會用生命為社會陪葬。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有《論語》去讀,才能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回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領略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獨特魅力。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可以說在整個封建社會,影響至深。
一次,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第十一》)這是一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其確實體現出來了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他們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用平衡點因材施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體現。
在人際關系中,孔子的中庸思想更多地體現在“和”的魅力上。他是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家,弟子三千。師生關系也可算是一種朋友關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么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兩個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要把握好與朋友的關系??鬃幽芘c弟子相處得其樂融融,正是他個人的魅力所在,因為他沒有因為自己的淵博便離群索居,做孤獨的思想者,做偏執(zhí)傲慢個性棱角分明的人,相反“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第七》)。在孝順父母方面,孔子認為應該“和”,順應無違。孟懿子問孝,孔子答曰“無違”,后來當樊遲替他駕車,在問到“無違”時,孔子解釋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第二》)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不違背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子曰:“弟子人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第一》)意思是指: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在道德方面,孔子愛人出于他的大愛,大愛產生和諧之美。在與顏淵、季路探討各自的志向時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第五》)有這樣志向的孔子,人際關系處理得游刃有余。
在為政治之道方面,孔子也用“中庸之道”,孔子指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第十六》)這是孔子的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他想讓人們平等無爭,和諧共富。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否則,《論語》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些古奧的文字而已??鬃铀枷氲摹爸杏埂奔捌溲苌龅摹昂汀?,在當今社會可以體現在構建和諧社會上。當然,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孔子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今天建設社會主義仍有可借鑒的閃光之處,要構建和諧社會,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古代圣賢的思想精髓,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社會將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何樂而不為?
責任編輯/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