嚶鳴
8月26日上午,66歲、滿頭白發(fā)的張昆山,頂著大太陽,來到臺北重慶南路的“總統府”前。他踮著腳,抖著手,顫顫巍巍地把準備多時的白布條掛在紅磚步道的綠樹上,猶如一個擺攤叫賣的小販,等著是否有人探問他所為伺來。
不久,的確來了個人。原本在遠方站著的、身著襯衫西褲、腰上掛對講機的小伙子——“總統府”憲兵,走過來,帶點責難的語氣告訴張昆山,“總統府”四周的人行步道不能張掛布條抗議,要掛,至少要到路對面。
臺北凱達格蘭大道上的“總統府”。
張昆山沒有爭辯,默默取下布條,走到馬路那邊。小伙子估計根本沒有看張昆山的布條上寫著什么,因為在他眼里,這種人太多了,三不五時就來一個。這種人沒有危害,更沒有什么好打聽的。
張昆山的行為,不久引來了幾位狀似記者的人,談了半晌,記者走了,張昆山也默默拿下布條走了,回到他住了8天的廉價旅館。
那位值勤的小伙子這回看走眼了,發(fā)生在他眼前的事可大可小,因為張昆山是來自河南省的大陸觀光客,8月13號入境臺灣,19號脫離導游掌握,在臺北游蕩了8天后,成為第一個到臺灣“總統府”陳情(上訪)的大陸民眾。
河南來的上訪客
在臺灣媒體上,這起陳情事件如同船過水無痕。原因可能是那時臺灣還沒有從八八水災的震撼中回過神來;也可能是因為高雄市長陳菊當天宣布邀請達賴喇嘛來訪。但更可能的是,對于事事講求實用的臺灣人而言,張昆山的行為根本“沒有用”:向馬英九陳情?就算馬英九出來接了陳情書又如何?北京會聽馬英九的嗎?
對成天看慣了光怪陸離的政治表演的臺灣人而言,張昆山的舉動,就如同一顆漏氣的煙花彈,沖上天空后,連一點聲光也沒有,噗地一聲悶響就頹然掉落地上。
張昆山的行動激起的唯一“火花”,就是8月26日傍晚時分,內政部移民署負責查緝非法移民的“專勤隊”干員,在機動隊隊長郭偉奇的率領下,找到了張昆山住的旅館。等了不久,眼尖的郭偉奇認出了在外頭吃完飯正要回房的張昆山。
郭偉奇事后接受采訪時,用“血氣方剛”形容他們帶回的張昆山?!按丁睍r他沒有反抗,但情緒始終很激動,安撫雖然困難,“但我感覺他的精神狀態(tài)大致是正常的”。張昆山接受訊問時,說出了這次到臺北“總統府”上訪的始末。
66歲的張昆山,自稱家住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退休前是新鄉(xiāng)市公安,“文革”時負責管理勞改犯。他說,2003年,自己居住的村落被地方官出售給開發(fā)商,原本他和同村居民應該分得6000多萬元人民幣的補償,但這筆錢被腐敗的干部卷走,而他的房子被粗暴拆除,他本人一度坐牢近200天。
出獄后,張昆山加入了成千上萬人組成的前往北京上訪的大河里,和大部分上訪者一樣,他的訴求石沉大海,還遭到河南駐北京的接訪人員攔截。
張昆山說,2007年年底,他的案子終于在河南新鄉(xiāng)法院立案,但新鄉(xiāng)市沒有律師接他的案子。最后,判決表面上勝訴了,但實則錢、房兩空,于是他只能“發(fā)揮創(chuàng)意”,選擇到臺北上訪,為自己的冤情尋找最后一條出路。
“他對胡錦濤、溫家寶非常推崇,但卻大罵地方官胡作非為”,郭偉奇受訪時說,張昆山身上滿滿都是陳情信,他的要求很明確,希望移民署幫他把信寄到北京中南海,希望這封來自臺北的信,能格外得到中南海領導人的看重。當然,張昆山也期望有臺灣媒體采訪,把“地方新聞”變成“兩岸新聞”,否則,“北京他們(領導人)永遠都看不到”。
9月1日,張昆山在移民署和旅行社的協助下,搭機回到河南家鄉(xiāng)。他傾所有能力算計的這一役,完全沒有如他預期一般在兩岸間激起一點漣漪。
60年間的“大陸來客”
在張昆山逗留臺灣期間,外界曾有觀望和猜想:臺灣會否容留這位大陸來客呢?
郭偉奇說,過去的確有大陸民眾以來臺灣觀光的機會,尋求政治庇護,但是爭取拆遷賠償金的案例,到目前還是第一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張昆山并沒有要求留在臺灣,也沒有宣稱自己是政治受難者而要求“政治庇護”。但就算他提出了要求,在臺灣現今的法制下,張昆山的行為屬于單純的“逾期居留”,少了政治因素的支撐,長期留在臺灣的機會也極其渺茫。
兩岸分裂分治60年來,的確各自有“投奔自由”或“起義”的政治投誠者,想方設法去到海峽的另一邊。除了飛行員駕軍機投誠外,一般百姓就只能依靠劫機、偷渡等非法方式達成目的。但在冷戰(zhàn)時期,“政治正確壓倒一切”,哪怕犯下劫機這種萬國公罪,只要是為了“向往自由”或“向往祖國”,都能獲得兩岸政府宣傳機器的美化甚至實質的獎勵。
在臺灣最著名的一件,就是1983年5月5日,劫持一駕民航機飛往韓國再轉來臺灣的卓長仁、高東萍、姜洪軍、王艷大、吳云飛和安偉健。6人在韓國,經過形式上的法律程序,不久之后就被轉送到臺灣,完成“投奔自由”的夢想。他們受到英雄式的歡迎,為避開“劫機”的罪行,媒體稱他們?yōu)椤皧Z機六義士”。但當時絕少臺灣百姓知道,國民黨政府為了一己的政治需要,縱容、鼓勵劫機,是如何受到文明世界的譴責。
但日后的發(fā)展更具戲劇性,6人來到臺灣,雖然每人獲得約250萬元臺幣的獎金(這筆錢可以在臺北當時的黃金地段買一間300平方米的房子),也獲得就學、就業(yè)的安排,但策劃整起“奪機”事件的卓長仁和姜洪軍,不到10年就把獎金用完,生活無著。1991年7月,兩人共同策劃綁票臺北國泰醫(yī)院副院長王欲明的兒子王俊杰勒索贖金。案子在11月爆出,王俊杰被發(fā)現悲慘撕票。經過9年多偵查、審判,2001年8月10日,卓長仁和姜洪軍被槍決。
無獨有偶的是,1986年馬曉濱等19名大陸青年從廈門共同駕舢舨投奔“自由世界”,同樣是先至韓國后被遣送到臺灣,同樣被臺當局冠以“反共義士”的名號。卻不料1989年11月,馬伙同華裔越南難胞唐龍、長榮海運公司離職警衛(wèi)王士杰,共同綁架長榮老板張榮發(fā)之子張國明,索5000萬元新臺幣。后來3人被判死刑,于翌年槍決。
雖然這樣的案例不斷給國民黨當局帶來尷尬,但在那一時代,不管是駕機投誠的軍人,還是劫機來臺的平民,他們當時都能獲得居留許可,沒有審判甚至遣返的問題。
然而到了1990年代末期,臺灣解除戒嚴,在法制上承認中共統治大陸地區(qū)的現況,兩岸開始事務性磋商。在兩岸關系漸趨正常的氛圍下,臺灣政府不再縱容“無限上綱的反共行動”,劫機犯到臺灣,會因劫機罪遭到審判,并在服刑之后被遣返大陸?!秾Ψ岁懞?哲娭刭p招降辦法》也在1990年廢止,駕機投奔臺灣,動輒上千萬元人民幣的獎金成為絕響。
1989年之后,“政治難民”有了新的定義,先是一些知名度較高的異議人士得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政治庇護,他們持美、歐各國發(fā)出的難民證在各國間旅行,其中也有人因為和臺灣人結了婚,得到臺灣的公民身份;之后也零星有宣稱受到迫害的政治或宗教異議人士,利用偷渡或趁觀光的機會來到臺灣,尋求“政治庇護”。
面對這些個案,臺灣政府目前是以“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方式處理,也就是透過不同管道,查證來臺者是不是真如自己宣稱的,是因政治或宗教上的不同意見遭到不合法對待,如果查證屬實,來臺人士可以留在臺灣,也可以申請前往第三國。
目前在臺灣生活的大陸政治異議人士共有6人,此外有1 0多人經臺灣被轉往第三國。選擇留在臺灣的人,每個月只有折合4000多元人民幣的生活津貼,和以往“反共義士”上百萬甚至千萬元人民幣獎金的待遇不可以道里計。
正待通過的“難民法”
為了進一步“和國際接軌”,也為了因應兩岸即將開放觀光、直航的新形勢,2007年,民進黨政府草擬了第一部“難民法”。
當時的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表示,一旦兩岸開放觀光與常態(tài)客運包機,我方預判可能會有部分大陸民眾借機尋求政治庇護,到時一大堆人到了臺灣,都主張回大陸可能遭到迫害,屆時我方該如何處理?目前是以項目方式審核,再個別安排住處及生活,但沒有制度,很容易人亡政息,因此有必要訂出專法規(guī)范。
“難民法”是臺灣政府第一部正式規(guī)范“政治庇護”的法令?!半y民身份”如何認定?草案設計的機制包括初審及復審,初審主管機關對申請案作初步審查,認為應受理者,再邀請相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及社會公正人士共同審查,決定是否給予難民身份。審查期間可暫時提供安置收容,原則上不得將申請人強制驅逐出境。
“難民法”從2007年提出之后,兩黨爭議不大,再加上是把外國人和大陸人民一體規(guī)范,更減少了影響兩岸關系的針對性,在未來一兩年內,可望在立法院審查通過。
從重金鼓勵叛逃、劫機,到訂定難民法,從中可以見到臺灣政府看待兩岸關系,從不擇手段的斗爭到逐步緩解敵意,再到尊重國際慣例,力求和文明法制接軌的一頁歷史。
然而,也因為國民黨代表全中國的政治宣示早已成了歷史,在“尊重中共統治權”的前提下,發(fā)生在大陸的“內部事務”就注定只能是“內部事務”,這也就是為什么66歲的張昆山哪怕是奮力縱身跳入這片大海,也激不起半點水花的深層原因。
編輯 涂艷 美編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