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松
在養(yǎng)殖過程中,農(nóng)民朋友都知道對公仔豬進行適時閹割有促其生長和提高豬肉品質的作用。但在具體操作時,又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殊不知這種“一攬子” 作為的方式卻存在很大的隱患。下面就介紹一些閹割仔豬時要注意的事項。
首先,要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操作。一是不要在疫病流行期間進行閹割。因為在閹割過程中仔豬體會產(chǎn)生強烈的應激反應,遂導致仔豬自身免疫力下降。此時,分布在傷口周圍的病原微生物就極易趁機入侵,從而誘發(fā)疫病的產(chǎn)生和流行。二是防疫工作的進行要早于閹割工作的進行。如在預備閹割的當天給仔豬注射疫苗,就容易使防疫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且有可能導致防疫失敗。據(jù)試驗,在閹割當天被注射過疫苗的仔豬體比沒有注射疫苗的仔豬體產(chǎn)生的應激反應會更強,更容易誘使仔豬發(fā)病。三是不要選擇在陰雨天進行。這是因為潮濕的環(huán)境中更有利于細菌的繁殖,細菌極易通過刀口侵入豬體,引發(fā)疫病。四是把握好適宜閹割的豬齡。一般情況下,以7~10日齡為宜。因為這個時候的仔豬尚處于母源抗體的保護之中,此時進行操作,應激反應相對比較小,出血量少,不易感染疫病。過早,仔豬睪丸小且易碎,不易操作;過晚,不但出血多而且傷口不易愈合,疼痛反應也會相應加劇,從而影響仔豬的正常采食和生長。在實際養(yǎng)殖過程中,許多人會選擇在仔豬15日齡時進行閹割,但此時閹割是不妥的,因為仔豬15日齡時通過初乳獲得的母源抗體開始下降,而仔豬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尚未健全且處于免疫低谷,此時進行操作,病原微生物極易入侵傷口造成感染,引發(fā)疫病。
其次,要對仔豬有區(qū)別地進行閹割。病弱仔豬可暫緩進行,弱小仔豬及患病仔豬抗病力、抗應激性差,暫緩閹割不但有利于其快速恢復體能,而且還可以避免因閹割應激反應強烈而誘發(fā)的疫病或致死。
最后,要注意嚴格消毒和止血。在具體操作時,要先用5%的碘酒消毒入刀部位的皮膚,同時要用手指捻搓精索和血管,進行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