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杜憲彬 王玉偉
孩子住院后,父母、爺爺、奶奶對醫(yī)院的一切都心存疑慮,擔心環(huán)境不好,擔心醫(yī)務人員照顧不周。加上兒科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這樣無形中就會使兒科的陪護增多,這不僅影響醫(yī)院的工作秩序、護理質量,而且對患兒疾病康復也不利。因此,做好兒科的陪護管理非常重要,現(xiàn)就兒科陪護的管理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1陪護率上升的原因
1.1 患者方面的原因 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家庭的重心。住院后孩子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對父母的依賴性增強,希望親人留下陪在身邊,而做父母的也不愿離開孩子,希望一步不離地陪護在孩子身邊,這樣他們才會放心,往往是一家?guī)讉€人圍著一個孩子轉。有的家屬對護理人員存在猜疑或不信任,對護理、治療操作不放心而陪護。馮建華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3.4%的患兒認為沒有陪護生活不方便,其中一部分人認為護工、護士提供護理時不象家屬那么方便和具有親情。
1.2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 護理人員相對不足,我國目前床位數(shù)和病床護士比例不足1:0.4,與發(fā)達國家相差5~6倍。護理人力不足難以滿足患兒對陪護的需求,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很多醫(yī)院采取各種措施把護士的時間還給患兒,但護理工作仍不能滿足患兒的實際生活需求,尤其是兒童。陪護人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
2 陪護對病區(qū)工作的影響
2.1 降低了工作質量 所有患兒均有陪護,這些人承擔了患兒的生活護理,起到了部分安慰、照顧工作,還起到了輸液的監(jiān)護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護理工作質量。護理人員過分依賴于家屬,只重視治療操作,而忽略了某些基礎護理。
2.2 造成病區(qū)空氣污染 現(xiàn)在許多病區(qū)均是兩人間,房間面積比較小,一個患兒按兩個陪護計算,一個房間就會增加4個陪護,使原來就不寬敞的房間空氣更加污濁,加上一些人文化素質較低,自己不講衛(wèi)生,自己不洗腳,還讓患兒隨地大小便,更加重了空氣的污染。尿布和尿片亂搭、亂掛,影響了病區(qū)的整潔衛(wèi)生。
3 管理措施及體會
3.1認真做好入院宣教 患兒入院時護理人員應熱情接待,對每位家屬均應認真做好入院宣教,詳細講解入院須知及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提供一般公共衛(wèi)生知識。教育患兒不亂串病房,不在病房吸煙,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等;宣傳預防醫(yī)院內感染及保持病室內安靜對疾病的重要性,盡可能少留陪護和探視。普遍認為,減少探視和陪護人員,使病區(qū)內人員流動量下降、陪護率降低,可以降低院內感染發(fā)生率。
3.2 增強患者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 做好晨晚間護理,多觀察病情,加強巡視病房,指導家屬正確護理患兒,如服退燒藥后應及時擦干汗液,住暖箱的患兒應多喂水等,把各項治療操作及護理措施落實到位。加強自身業(yè)務素質修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技術水平,認真細致地做好每項操作,頭皮靜脈穿刺盡可能一次成功,并向家屬講明每項操作的目的,以取得家屬的信任、理解與配合,建立良好的護患互動關系,讓患者自覺減少陪護。
3.3 加強護士與患兒及家屬溝通能力 重視患兒的心理需求,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主動服務,做患兒的知心朋友。理解陪護的心理,對陪護過激的語言給予諒解,對陪護提出的疑問耐心解釋,消除陪護的顧慮,滿足其心理需求。要有扎實的業(yè)務技術和理論知識,并通過護理措施的落實,使患兒信服,從而促進溝通。
3.4 重視護理措施的落實 各項護理操作護理人員一定要親自做,如霧化吸入、鼻飼等,不能讓患兒家屬做,一絲不茍地做好每一項護理措施。
3.5 重視健康教育的落實與強化工作 多數(shù)陪護缺乏相關的疾病知識及正確的護理方法,給患兒的健康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危害。所以,護理人員一定要根據(jù)陪護需求、知識水平、個體差異對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并不斷強化,隨時向患兒提供相關的疾病知識及護理方法,使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病房管理。